“幸福擺渡人”張英,在師大實外,和幸福一見鍾情。

張英的一見鍾情

張英在四川師範大學實驗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師大實外”)任教16年了。2002年,她第一次站在這所學校門口,只一眼,便愛上了它。

有別於當時常見的方方正正的校舍和冷硬的水泥地,師大實外流線型的建築、豐富明亮的色彩以及隨處可見的草坪花壇讓整個校園顯得開放、靈動,“當時我就生出一種搖籃的感覺,就感覺她很美”,張英說。她心裡想,孩子們一定很喜歡這裡。

這一眼,就是16年的停駐,未來無疑將更長。

16年,師大實外一路大踏步前進,張英也乘風快速成長。

“幸福擺渡人”張英,在師大實外,和幸福一見鍾情。

師大實外八年級2班語文老師、班主任張英

“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育分先育人”,一個個全新的理念不斷衝擊著她對教育的認知;持續不斷的各領域專家講座、切實深入的教育研討、充實又實用的教師培訓讓她“大飽口福”;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學校對老師的嚴格要求讓她從不敢鬆懈……這一切,讓張英即使教書16年,仍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對教育最初的激情,以及對學生無盡的好奇。

16年,作為班主任,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有沒有自己的課,張英總是7點剛過就到了學校。剛剛修完產假回校,她就接了班主任,忙起來腳不離地,有時甚至無法兼顧家中尚在哺乳期的孩子。無奈,她的母親只好抱著孩子到學校找她。

“我們真的是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主人翁意識特別強。我們發自內心地希望學生好,希望學校好。”張英說。她告訴名校君,學校的老師都是這樣。即使是家裡有孩子還小,最晚7點半也就都到學校了。

“我”不是青春,“我們”才是青春

張英對學校正在實施的“三思課堂”改革尤為認可。在這場課堂改革中,學生以團組——“幸福成長共同體”的形式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組代替個人成了課堂主體。

剛剛接到新班級,張英往往憑經驗指定組長。一個學期以後,同學們相互熟悉了,張英就放手讓他們自己相互選擇。願意繼續擔任組長的、同學推舉的、毛遂自薦的,每每到了選組長的時候,班裡熱鬧一片。

“要給他們充分的自由,但我的把關調整也是必須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質,我要確保他們在自己的組內都能夠扮演一定的角色,要滿足他們提升自我能力、增強自信的心理訴求。”張英說。

在一次競選會上,一名同學說:“我想繼續擔任組長的理由是,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讓張英感動不已,孩子們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互助團結的意識,這無疑是對她教學最好的回報。

“幸福擺渡人”張英,在師大實外,和幸福一見鍾情。

有翼敢為九天鷹,張英和她的“孩子們”。

就在這個教師節,張英還收到了文文(化名)媽媽的祝福。文文十多年前就畢業了,是張英的第二屆學生。

張英還記得文文剛到校時的情景:成績差、學習習慣非常不好,甚至會彈鼻屎玩,讓老師們頭疼不已,文文自己也非常不自信。彼時還是以成績論英雄的天下,但張英從沒想過放棄。

在得知文文喜歡魔術後,張英就鼓勵他練習表演,前提是儘量不要影響其他同學,“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是張英一貫的堅持。班主任的鼓勵給了文文很大的支援,他漸漸變得自信、努力,不再排斥老師,排斥學習。

張英安排文文參加全校文藝演出。這是他第一次登臺表演,攢了全身的勁,可一面兼顧學習一面排練,很快就病倒了。在醫院裡,他著急地央求:“張老師,我還要表演呢怎麼辦?您能把我的節目推後嗎?一輸完液我就回學校!”張英同意了。表演很成功,文文很是高興。他媽媽後來告訴張英,文文幾乎是自己拔了輸液管趕回學校的。

文文升入高中後作文還拿了全年級最高分,文文媽媽跟張英說的時候很是激動。從那以後,每年教師節,張英都能收到文文媽媽的祝福。

“作為老師,形形色色的孩子見了太多了。我覺得就是要接納不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美好的東西在沉睡,我的任務就是要喚醒他們的潛力。”張英說。

不拋棄、不放棄、共同成長,正是“幸福成長共同體”的核心之一。新學期開始了,張英班的孩子們在班級文化牆上寫到:“我”不是青春,“我們”才是青春。

“老師的幸福是建立在學生的快樂之上的”

“初二是道坎,邁不過去毀三年”“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關於初二的梗張英能數出很多,但她並不贊同把初二的叛逆期看作“猛虎”,“只要注意引導就不是大問題”。她說。

張英班上就有過一個男孩,初二時喜歡上了同班的一位女同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特別喜歡,喜歡到全班同學都能感覺到”。出於對班主任的信任和親暱,他常常找張英訴說自己的熱烈的感情。張英引導他,這個年紀喜歡一個女孩子很正常,完全沒有必要自卑或者覺得自己做錯了事。但她也提醒男孩,不要表現得太過明顯,不依不饒,這會對女孩造成困擾。

那陣子張英忙得直冒火,但每每還是耐下性子與男孩談心,引導男孩正確認識自己的感情。

“幸福擺渡人”張英,在師大實外,和幸福一見鍾情。

畢業生的惦念。

初中的叛逆期更體現在家裡。“家是溫暖的港灣,也是放縱的港灣。”張英說。有些孩子在家就是皇帝,常常肆無忌憚,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摩擦不斷。

張英想了個辦法:家長會上,她邀請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寫承諾書,寫自己的問題,寫對孩子(家長)的期望。學期結束後,再拿出承諾書來對照,看雙方是否都有所改變。張英還經常與家長們分享好文章,帶著孩子、家長寫讀後感;遇到做的好的家長,張英也會請他來做分享。在家長與孩子之間搭起橋樑,“提醒幸福”。

“老師的幸福是建立在學生的快樂之上的”,張英說,“我做這些事不為別的,就是很想讓孩子們更加幸福,這樣我也會很快樂。”

張英形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共同成長,擺渡幸福”。她覺得自己就像是幸福的擺渡人。她是船長,學生們是撐船人。擺渡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要跳船、有的孩子要遊一圈再回來、還有的孩子向反方向遊,她要做的,就是不論什麼情況,都要跟孩子們一起在船上,帶著他們戰勝困難風暴,最終擺渡到彼岸。

彼岸,是自信優雅、誠信友善、樂學善思、堅毅執著。

“幸福擺渡人”張英,在師大實外,和幸福一見鍾情。

“是您讓我意識到,皇冠上的珍珠和花朵上的露珠同樣美麗。”“張老師,您是我的眼”……教師節,張英又收到了許多的祝福。細細讀來,每個學生對張英這個共同的班主任都有不同的感受,這大概是因為,張英用愛和耐心給予了他們不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