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文| 米粒媽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米粒媽前幾天挖資源時,無意中看到了一則小短片,名字叫做《The Controller》。

故事講的是一個媽媽機緣巧合之下被困在了遊戲中,真實體驗了一把被人操控的人生。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每次米粒媽都能從這些腦洞大開的小動畫中,得到一點新感悟。

這部《The Controller》也是一樣,雖然只有短短4分鐘,但跌宕起伏的劇情讓人忍不住跟著緊張。

開局就很有代入感了,孩子坐在電視機前聚精會神的打遊戲,老母親拿著拖把東擦擦西擦擦,這不就是我們家週末的日常嗎!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句話,“對孩子來說,是什麼能讓你瞬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那就是媽媽喊你全名的時候”

米粒媽深以為然啊!

影片中的小男孩馬上體會到了媽媽的怒氣衝擊波。“本傑明·奧斯卡·飛利浦!別玩了!趕快去收拾你自己的房間!”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媽媽嘴上唸叨著,手裡也沒停,撿起兒子隨手扔地上的遊戲手柄狂噴消毒水,可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手柄被噴上消毒水漏電,媽媽竟然稀裡糊塗地被傳送進了遊戲世界裡!

本傑明回來看到媽媽變成了遊戲中的主角小人,急得不行,連忙拿起手柄一通神操作,螢幕中的媽媽只能任憑擺佈……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還沒來得及展示完打拳、飛踢、旋轉,遊戲中的媽媽冷不防被敵人打倒,損失了一條命。

本傑明一看,這是來真的啊!顧不上那麼多,操縱著媽媽一路打怪升級,勇斗大boss……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平日裡總是對孩子指手畫腳的老母親,也著實是體驗了一把被操控的人生了。

看完短片以後我問米粒,你有什麼感想嗎?米粒想了半天,猶猶豫豫地說,“媽,還是不要太愛乾淨吧,要不然有可能會被電進螢幕裡的……”

行吧,跟他講不通。還是跟米粉們聊聊吧。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片名《The Controller》是個巧妙的雙關語,它的表象意義是遊戲手柄,而背後延伸出的則是控制者的意思,光看片名就已經讓人有種窒息感了。

我本以為會是講述父母怎麼樣控制孩子之類“老生常談”的內容,可沒想到,影片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接把控制權交到孩子手中,讓孩子上演了一出“我都是為了你好才這麼做”,這個角度真是讓我眼前一亮。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媽媽的一舉一動都受制於螢幕外的孩子操縱,沒法按照自己的意識行動,顯得很痛苦。

但螢幕外的孩子也是為了幫助被困在遊戲中的媽媽,希望可以操縱她儘快通關打敗打怪獸。

“我打過千百次的怪物,你就按我的方法做吧,聽我的肯定沒錯。”

看,這個論調熟悉嗎?是不是很多親子關係的真實寫照?

孩子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一心想幫助母親不受傷害儘快通關。

就像在親密關係中,有些父母出於關愛或是習慣,免不了地對孩子百般呵護,恨不得把所有的路都鋪好,把他們成長路上所有的苦果子都摘掉。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可他們卻忽略了,在這些看似是“為你好”的行為中,擾亂了孩子本該自己經歷的旅途,誰都不想過著被人操縱的人生。

米粒媽想起之前看過一本書,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作家吳曉樂用8年的時間,觀察了9個家庭中發生的故事寫成的紀實文學。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其中,有個叫蔡漢偉的男孩讓我覺得非常唏噓。

童年的蔡漢偉過得很幸福,媽媽經常會帶很多零食來學校看他,讓他分享給同學吃,當時所有同學都羨慕他有一個好媽媽。

但小學六年級時的一件事,讓他的人生從此天翻地覆。

在和同學玩耍時,蔡漢偉的頭不小心撞到了牆壁,回家後還難受的吐了。媽媽知道後,直接帶著兒子闖進教室,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點名要和當天一起玩耍的同學談話。

這還不夠,蔡漢偉媽媽幾次三番到學校找班主任理論,請家長、商議賠償事宜。蔡漢偉強勢的母親把另外幾個學生的家長狠狠羞辱了一番,甚至還把班主任罵哭了。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同名電視劇中母子二人的戲份

媽媽對蔡漢偉說:“別怕,無論你長到多大,媽媽都會保護你。”這句話像一記驚雷,迅速傳遍了整個學校。

從此無論他走到哪裡,同學們都只會離得遠遠的,對他指指點點,不敢靠近。而他也只能將這一切默默埋在心裡,不敢跟任何人說,生怕媽媽再做出什麼驚人之舉。

初中時,他曾遇到一個同樣被排擠的女孩,因為相似的經歷,兩個孩子也曾抱團群暖。但好景不長,蔡漢偉的媽媽偷看手機簡訊時發現了他們的關係。

他們堅決要求蔡漢偉跟女孩分手,並強迫他轉了學。

新學校報到那天,父親拍著他的肩膀說:“記住,家人是永遠不會背叛你的,是永遠和你站在同一邊的人。”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可以控制孩子思想的遙控器

可這句話在蔡漢偉聽來,只是意味著這對合作無間的“怪獸父母”,要一輩子操控自己的人生了。

於是他自己不再做任何決定,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既然逃不脫,不如自我毀滅。

這樣密不透風的保護和自以為是的“為你好”,帶來的只有壓力和傷害。

而真正的愛該是什麼樣呢?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真正的愛一個人,意味著要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這當中得到快樂。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還記得之前看《小歡喜》的時候,裡面有一個案例讓我記憶猶新,因為同事小姐姐給我講過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劇中,英子的學長丁一本身特別想讀地質大學,但在父母的強烈反對下,被迫選擇了父母期盼的金融專業,最終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

同事小姐姐家的情況跟劇情中非常類似,她的表姐當年上高中時特別喜歡研究恐龍,立志報考地質大學,將來去挖掘恐龍化石。

表姐的爸爸其實心裡很反對,搞地質研究經常風餐露宿,野外科考,他捨不得孩子吃苦,也怕孩子只是一時衝動,將來後悔。

但他沒有強硬地阻攔,只是把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都跟表姐講清楚,然後跟她提了個條件:只要高中3年每天能堅持早上4點起床跑10公里,就相信她有毅力、能吃得了地質研究的苦。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

▲恐龍骨骼化石示意圖

結果表姐真的風雨無阻、一天不落地跑了3年,最終她的爸爸也沒有食言,表姐如願以償地挖恐龍去了,至今她們老家的博物館裡還展出著她親自發掘的恐龍化石。

同一個開局,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究其根本,就在於家長有沒有真正的理解與尊重孩子的內心。

就像同事表姐的爸爸,他捨不得女兒吃苦,但當他真看到孩子的熱愛與決心時,他還是選擇了尊重和支援。

米粒媽接觸過不少家長,他們總把“為孩子好”掛在嘴邊,但這其中摻雜了多少自己的虛榮心或是支配欲,又有多少立場是真的站在孩子角度出發的呢?

在心理學中,這樣的行為被稱為“非愛行為”,它以愛為包裝,但核心卻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強制性的控制,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這種行為在親子關係中,通常以三種形式出現:

一是帶附加條件的愛。

很多時候,也許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對孩子過高、過多的要求就是一種“非愛行為”。

二是沒有原則的愛。

最常見的是家長無限制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三是強制或限制的愛。

家長往往打著愛的旗號,要麼替代包辦孩子的生活,要麼強求孩子達到自己的標準。

簡而言之,就是以家人之名,行傷害之事,把本該以愛為原點出發的善意,漸漸變成了一種“情感勒索”,把自己活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控制者”。

其實真正的愛和保護,並不是生活中無時無刻地替孩子抵擋所有風雨;只是在孩子迷茫時,成為他最溫暖的避風港,待他重整旗鼓時,再目送孩子自己走上花路。

試著放下手柄,停止操控孩子的人生,不要把自己活成孩子背後的那個Controller。

當孩子對你做了這些事,我才發現真相原來這麼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