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古典小說《紅樓夢》裡,有兩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們的戲份不多,但是卻貫穿始終,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這兩位便是癩頭和尚與跛足道士,他們本來是太虛幻境裡的仙人,來到人間,化為一僧一道,一個負責度化男人,一個負責度化女人。書中對於二人形象的描寫為“那僧癩頭跣足,那道跛足蓬頭,瘋瘋癲癲,揮霍談笑而至。”而在新版《紅樓夢》裡,癩頭和尚的扮演者為大腹便便的劉金山,跛足道士是精瘦幹練的劉威扮演。

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一僧一道,一胖一瘦,二人揮霍談笑,瘋癲狂放,可以說給整部劇增添了空靈之感。有人問了,原著裡並沒有描寫他們的胖瘦,那麼為何會是“胖和尚、瘦道士”的形象呢?似乎在人們的印象裡,和尚往往給人肥頭大耳的印象,而道士卻總是給人比較瘦的感覺,尤其是在一些影視作品裡,這些形象更加明顯。

比如金庸武俠劇裡的張三丰真人、王重陽道長、全真七子、武當七俠等等,道士的形象大都是仙風道骨的清瘦模樣。而《濟公傳》裡的廣亮大師,《水滸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等人物角色卻是一副肥頭大耳的形象。為何民間會有“胖和尚、瘦道士”的說法呢?

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道教與佛教的歷史。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儒釋道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中佛教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5世紀,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所創,並且在漢朝時期傳入我國。而道教則是完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將老子奉為道祖,將《道德經》奉為經典,“道”是最核心的信仰,“道”無形無象,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可以說,道教很好地承襲了黃老道家文化,少私寡慾、清靜無為等道家思想對道教的發展與教義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在人們的印象裡,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的道士與和尚都是以素食為主,不食葷腥。然而事實上,在道教的內部分為兩大派系——全真派和正一派,正一派主要以入世為主,過著俗家生活,既可以結婚生子,又能不忌葷腥;全真派的戒律較為森嚴,全真道士需要出家修行,並且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那麼為何道士清瘦呢?這主要跟道教的修行方式有關。

《莊子》有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神人不吃凡間的五穀,只吸風飲露,並且還能騰雲駕霧,御龍飛天。辟穀是道教最常見的一種修行方式,辟穀就是不食五穀,凡夫俗子做不到僅僅只有“吸風飲露”,除了要保證飲水,還會服用一些如紅棗、栗子、核桃等雜食,以及黃精、何首烏、枸杞等藥餌。按照這樣的飲食習慣,道士很難胖起來。

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此外道士還喜歡雲遊四方,這樣做不僅可以參訪名道,對自己的道行提高有很大幫助,同時也是對身體的一種

磨鍊

。就像天師張宇初所說:“操戒行,磨鍊身心,支笠簞飄,孤雲野鶴。或遇名山洞府掛搭安單,參謁明眼師匠,問道親師,切究性命根宗,深探道德之要,悟徹宗門,玩味法亂,不以利名掛意,富貴留心。雖飢風暑之切身,不易其操;雖困貧苦賤之役心,不奪其志。”想想現代社會那些徒步的“驢友”,他們偶爾遠行一次基本上都會瘦上很多,而那些古代的道士會把雲遊當成是“基本操作”,這樣很難會有胖道士出現。

同樣都是出家修行,為何道士骨瘦如柴,和尚卻肥頭大耳?

和尚的飲食都是以素食為主,為何卻給人一種胖乎乎的形象呢?和尚的修行主要以打坐參禪為主,入定以後一坐就是大半天。雖然和尚不食葷腥,但是米麵饅頭這些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如果吃了以後長時間打坐,時間久了也容易變胖。事實上“胖和尚”大多是影視劇裡塑造的一種形象,很多高僧也都是清瘦的模樣,比如一代高僧虛雲法師、弘一法師等等。

道教與佛教雖然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地方,佛教講究因果輪迴,人的現世的善惡,決定了來生的果報;道教主張天道承負,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但是它們的本質上都是在勸人向善,告誡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文化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