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中秋節始於唐初,盛行於北宋,至明清時,它成為與春節、清明、端午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即中秋節當天,家家戶戶歡聚團圓,各種精美佳餚擺上飯桌,大快朵頤、好不熱鬧。

除尋常菜餚之外,月餅應該就是中秋節的必備食物。月餅起源自先秦時期的“太師餅”,又稱“月團”、“團圓餅”,形狀多為圓形,餡料每家各異。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封建時期的中秋節還會細分“等級”,當然,一般的人家按傳統的八月十五這一天過中秋節。富貴人家如果想熱熱鬧鬧幾天,就按照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五這三天來過中秋節,這也是慈禧在咸豐去世後定下的規矩。

晚清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為了彰顯自己“高人一等”,於是她給自己定的中秋節,總共有五天(八月十三到八月十七)。

宮裡的月餅也是極盡奢華,但因為月餅這個叫法不雅,所以慈禧還給月餅換了個名字。

1900年5月底,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個國家聯合起來入侵清朝,此乃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歲月,即為八國聯軍侵華。

兩個月後,1900年8月13日,侵華聯軍攻破北京城門,慈禧老佛爺化裝成農婦,帶著小皇帝光緒和一幫大臣,於八月十五日凌晨趁著夜色,一路向西逃出北京。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至於目的地,當時的慈禧並沒有明確的打算,只覺得要先跑出北京,保住這條命再說。

民間有句俗語,在家事事好,出門樣樣難。慈禧與光緒貴為當朝太后和皇帝,地位極其崇高。若平時二人外出視察,各地官員必定想方設法蒐集珍奇異獸、綾羅綢緞,討二人歡心。

但落難的鳳凰不如雞,慈禧等人倉皇逃出北京,身上只帶了少量的糧食、衣服和一些金銀細軟。

離開北京進入河北境內,慈禧一行又累又渴。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隨身攜帶的乾糧都已經吃完,想找個地方採買,卻沒處花錢。

無奈之下,慈禧打發身邊太監、宮女去四周找找有沒有縣衙門,或類似的官府機構。慈禧運氣不錯,一個小宮女在向西五里處找了一個縣衙門,她趕忙回去向老佛爺報告這一情況。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慈禧一行朝著縣衙們走去,準備找點食物果腹,順便問問當地官員北京城的情況。

但到了縣衙一看,原本當差的官員早就溜之大吉,只剩下兩個看門的守衛。李連英頤指氣使對兩個守衛說道:“趕緊恭迎老佛爺和皇上,順便再去找些吃的來。”

那兩個守衛沒見過世面,天高皇帝遠,根本不清楚眼前的人竟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加上當時兵荒馬亂,慈禧一行突然冒出來,著實把他們嚇了一跳,還以為來了一夥賊人。

他們朝天上打了兩槍,呵斥慈禧一行趕緊離開。向來錦衣玉食,眼高於頂的老佛爺哪裡受過這種待遇?可是沒辦法,有槍才是硬道理,慈禧一行只得先離開縣衙門,繼續往西行。

路上突然天降大雨,這行人缺少雨具,被淋成“落湯雞”。天亮之後,經太陽暴曬,慈禧等人身上的服裝變得皺皺巴巴、臉色蠟黃,遠遠看上去,這行人就像是逃難的乞丐。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不跑還不行,因為慈禧根本不清楚身後有沒有追兵,只得沒日沒夜地向西逃竄。終有一日離開河北,到了山西境內。

山西距離北京有著好一段距離,沒有受到戰亂影響,這才讓慈禧和光緒的心稍稍安定下來。

如同經典電視劇《喬家大院》裡演的那樣,慈禧太后到了山西后,馬上向當地官員亮明身份。地方官吏聽說太后老佛爺和光緒皇帝都來了,嚇得屁滾尿流,卯足了勁地對他倆溜鬚拍馬。

諸如喬致庸這些山西本地富戶,也爭先恐後為慈禧和光緒捐款。有錢好辦事,慈禧太后彷彿找回了昔日的榮光,擺脫沿途上的落魄。

轉眼來到農曆八月十五,按照慣例,山西地方官員給慈禧一行送上茶葉、絲綢、金銀財寶,與琳琅滿目的各類月餅。慈禧想趁此機會好好過一回中秋,洗洗身上的晦氣。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有位姓王的官員品級不高,此人極其擅長見風使舵,他花重金賄賂李連英,向他詢問慈禧老佛爺日常過中秋節時,都有哪些忌諱和喜好?

李連英對這個小官吏說:“老佛爺近段時間心情不太好,就想著熱熱鬧鬧過一場箇中秋節,諸如月餅等一些吃食不一定要多,但必須精美。”

得到李連英的指點後,這個官員馬上去太原城內幾家享有盛譽的糕餅店定製月餅。由於是獻給慈禧老佛爺的,餅皮上面刻有“福壽康寧”等吉祥字樣,造型既有傳統的圓形,還有小娃娃和各種動物的形狀。

終於在農曆八月十五之前,這批定製月餅新鮮出爐。中秋節當夜,各地官員輪流向慈禧敬獻寶物,這位王姓官員品級不高,順序自然就落在了後面。

他發現,前面幾位頂頭上司送給老佛爺的禮物都是毫無新意的金器、寶石。太后雖然看起來心情不錯,但明顯興致不高。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很快到了這位王姓官員,他立馬磕頭下拜,將自己定製的月餅呈了上去。

慈禧太后開啟食盒,發現了許多新創的月餅樣式,趕忙讓人拿出來兩塊,自己要好好品嚐。

吃了一塊,慈禧詢問這個官員:“你們山西這裡,管它(月餅)叫什麼名字?”

“回老佛爺,我們管它叫月餅。”

慈禧太后聽完臉色突然一沉,因為紫禁城裡的月餅不叫“月餅”,而是叫月菜糕。慈禧明白,民間百姓多稱之這種食物為月餅,但因為“月餅”和“月病”音近,慈禧又是女人,認為不雅,於是改名為“月菜糕”。

若放在平常,這個官員不知好歹,說錯了話頂撞慈禧,下場將會特別悽慘。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但今時非同往日,慈禧一行畢竟是“客場作戰”,儘量不與山西當地官員發生矛盾。再加上慈禧一路吃野菜、喝井水,到了山西后一掃連日來的陰霾,她覺得自己與月餅還是比較有緣分的。

思忖一會兒,慈禧對著在場官員說道:我給你們的月餅改了個新名字,怎麼樣?

地方官吏喜出望外,紛紛迎合說道:好啊,好啊,就等著老佛爺賜名了。

“要不然,就改叫月菜糕吧。”於是,山西境內的月餅就被稱之為月菜糕。

慈禧規定中秋過三天,還認為“月餅”叫法不雅,改名“月菜糕”

其實無論是月餅還是中秋,皆隸屬於全體中國人的節日與歲時食物。

然而,即使是落難之際的慈禧,依舊沒有忘記擺譜。她用個人喜好,取代民間千百年來約定俗成的傳統歲俗,這是何等的不講道理,不通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