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無效選角?

最近,《蒼蘭訣》製片人在微博徵集新生代演員,粉絲積極留言,除了希望虞書欣、王鶴棣二搭,還私信了自己的偶像。粉絲替正主搞事業的一番景象,很是熱鬧。

內娛影視行業的選角現狀冰山一角,由此浮現。選角,一般處於影視產業鏈上游的籌備階段,隨影視專案正式提上日程而開始啟動。這預示著與之相關的資方、製片方、平臺方、經紀公司和藝人之間的多方博弈,拉開序幕。

曾經,選角話語權掌握在專業人士手裡,沒有那麼多複雜利益關係,因此翻車的不多。現在,選角模式的演變滋生出一些亂象,擾亂了行業正常秩序,大眾對選角失當的詬病也越來越多。專案把關人應如何趨利避害、迴歸專業呢?

陷入誤區導致無效選角

成功的選角,能讓演員、作品和片方、投資方實現共贏,比如今年引發全民追劇熱潮的口碑大劇《人世間》和《開端》,雖然題材迥異,但每個角色的演員人選都極為貼合。

《人世間》裡飾演男女主的雷佳音、殷桃,《開端》裡飾演男女主的白敬亭、趙今麥,包括飾演配角的劉奕君、劉丹、黃覺,堪稱經典選角成就爆款的代表。

如何避免無效選角?

如果說嚴肅題材或金牌班底坐鎮的影視作品,在源頭上相對規避了一些外界干擾,能迴歸“適合”這條選角標準,那麼一些屬性年輕化的影視劇,則往往因為投入產出比的現實壓力而不得不做出非專注於藝術價值的偏差選角。創作者為了生存的讓步或妥協,為選角被吐槽埋下了導火索。

近年來,內娛的無效選角似乎愈發頻繁。歸根結底,是各大環節參與者陷入了幾大誤區。

古偶醜男審美降級這一“重災區”,指向的是專案主控方囿於專案成本,轉向去找能覆蓋成本的18線演員,可形同素人就已不具備起跑線的優勢,男演員顏值又撐不起古偶劇主要的女性受眾的審美取向,無疑放大了作品的劣勢。片方試圖搭上古偶東風造出以小博大奇蹟,更是妄想。畢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吃到題材紅利而飛昇的。

如何避免無效選角?

由此暴露的投機思維,在平臺主控的一些頭部專案上或許也能窺見一二。最典型的就是聲稱拒絕唯流量論,但行為與口號好像大相徑庭。今年播出的一些S+級古偶劇,還未播就瘋狂造勢預定“劇王”,雖然演員跟角色有一定契合度,但同質化的選角只能讓粉絲買單、大眾無感。

可見,在某種程度上,同質化選角不僅會導致演員無效出演,還會導致作品不及預期的反響。平臺希望給頭部專案集齊頂配,用流量藝人打出王炸的算盤,結果卻不如人意。

除了專案製作端會導致無效選角,演員端也會出於自我認知不清晰等原因加重大眾對選角的有色眼鏡。

一方面,一些年輕藝人閱歷尚淺、表演經驗又不夠豐富,在短板明顯的前提下就盲目去顛覆挑戰,扮醜扮胖扮糙,結果只換來觀眾的質疑。另一方面,有些演員無視自身跟角色的違和感,硬演導致口碑崩塌。比如馬思純在電影《第一爐香》演的女大學生葛薇龍,外形和神態全都跟張愛玲小說裡的原型人物不搭邊。

一場多方博弈

影視產業鏈的秩序重塑,專案主控方與話語權的轉移,推動了內娛選角模式的演變。影視公司、選角公司、經紀公司和平臺方,本該各司其職打磨出好作品,但由於行業風氣逐漸浮躁和大環境的不景氣,各方多多少少都偏離了自身運轉的軌道。

其中選角,成了眾人皆可“指點江山”的環節之一。近年正確與失誤的選角結果,對行業產生了一定的正負影響。

演員與角色契合的選角,能讓雙方互相成就並帶飛作品。比如《你是我的榮耀》的楊洋、迪麗熱巴,《蒼蘭訣》的虞書欣、王鶴棣,《夢華錄》的陳曉、劉亦菲,都因為演員貼臉角色得到網友“演活紙片人”的稱讚,演員與劇集彼此賦能,同時收穫了爆劇出圈與演員進階的佳績。

如何避免無效選角?

這離不開幕後平臺方或知名主創等操盤手對選角的嚴格把關,真正做到了基於藝術先行來選擇最合適的演員。按照符合藝術創作規律的規則執行,最終也換來了相應的商業回報,形成良性迴圈。

正確選角的利好,業內人士不是不知道,只是限於諸多因素,現實可能不如預設的美好,但又不得不妥協。不過,堅持做好內容的一些創作者,仍會對影響作品質量的關鍵因素有所堅持。

因此,為了提前做好人才儲備,選角開始出現被前置的跡象。日前,《蒼蘭訣》製片人在微博上讓網友推薦優秀新生代演員,並稱“招人帖”長期有效,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拓寬了選角的時間線。儲備潛力新人,提高了未來專案匹配演員的效率,也避免了偶爾出現的選角時間趕或無合適人可用的問題。

但隨著影片平臺接入產業鏈上游,以及前幾年興起的平臺與藝人籤分約的合作模式,瓦解了曾經固有的選角體系。典型的就是平臺為開闢圈層賽道,製造粉絲向劇集來割韭菜短期逐利,選用的往往是自家秀綜出身的愛豆,不僅青澀演技加深了大眾對愛豆才不配位的偏見,還無形中攪亂了演員本該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更重要的是,近年愛豆塌房成為家常便飯,有時還觸碰公序良俗的底線暴雷,拖累了影視作品,演員門檻降低等亂象引發觀眾強烈吐槽。結果藝人和作品都被反噬。

一方面,不當的選角可能令作品難產、片方資金鍊斷裂難回血;另一方面,資方塞人供養關係戶,會在一定程度剝奪和影響作為供應商的影視公司、選角公司的正常工作的權利,使專業的人無用武之地,在源頭上為作品撲街埋雷。

如何避免無效選角?

尤其平臺方主控的專案,似乎形成了一條平臺資方>影視公司製片方>選角公司的話語權鄙視鏈。在這場多方博弈中,大家都想推自己人,就可能造成利益輸送式的拼盤式選角,而偏離了做好專案的初衷。更有甚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透支了觀眾對影視行業的信任。

從長期來看,這些出格操作對行業健康發展會造成衝擊。此外,一些演員軋戲或因突發事件口碑急速下滑,導致片方不得不換人,也折射出選角過程中可能面臨的諸多不可控因素。

發生在演員身上、影響最終選角結果的還有一種情況,即:資源咖搶好餅。比如同個角色,一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演員有可能搶不過有某些“優勢”的演員。不過所謂的“截胡”一般都發生在暗地,卻總有人放出風聲成為大眾的談資。

選角,如何迴歸專業?

既然選角是頗受大眾關注而且能影響作品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專案把關人該如何趨利避害、迴歸專業呢?

首先,要拒絕“炒作”。如今一些片方為了預熱作品,利用營銷號選角溜粉已成為常規操作,網傳某某主演某某劇的微博詞條經常刷屏熱搜,好像不帶上幾個流量藝人的名字,就不能完成引流KPI。

殊不知,這會給路人帶來反感,還容易引發粉絲大戰,演員陣容還沒確定就流失了一波潛在觀眾,片方未免得不償失。

其次,一些IP改編作品,可以參考書粉或網友有價值的意見選角,畢竟影視劇是C端的消費產品,要想有人買單,提前做好目標受眾調研很重要,這也是為何平臺基於大資料提煉選角方案的原因。B站的熱門二創剪輯,也能給片方提供一些選角的參考思路。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摒棄以流量為主要標準來選角,演員與角色的契合度應該擺在首位。只要兩者完美合體了,小透明也能飛昇,還能連帶為作品賦能。

總而言之,現在的觀眾已經越來越不好糊弄,從業者只有迴歸專業打磨影視作品,選擇最適合的演員,塑造出好角色,才能提高觀眾的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