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詩歌鑑賞題,高考中佔11分(全國卷,總分160。),佔比6。9%。單項佔比雖不是最高,但得分率卻一直不容樂觀。不少同學碰到詩歌鑑賞題的時候,也往往緊張的不行,總覺得找不到破解的方法,究其原因,還是難以透過詩歌的文字,讀懂詩人的心境,理解詩人的情感,當然在解答題目的時候,也就往往不得要領,只好跟著感覺走了。

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今天呢,我們就一起來談談破解詩歌的密碼,詩歌的“意象”。

那麼到底什麼是詩歌的“意象”呢?

簡而言之,就是詩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情感總是要有寄託的物件的,這些寄託了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意象”。

這裡我們要能夠非常清楚的知道,詩人創作詩歌是有一定的規範的,肯定不可以隨便將自己的情感寄託在任意客觀事物上,所以,反過來想,假如我們瞭解了這些規範,不也就掌握了破解詩歌的密碼了嗎?

首先我們來一起總結一下,在唐宋時期,那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文人大致都會表達一些怎樣的情感?

我們還要需要了解的是,不管古今,還是中外,基本人性往往都是一致的,比如離家久遠之後,人會思念親人、想念家鄉;人在失意的時候,往往也會愁苦哀怨、再立新志;年少輕狂的時候,又往往會“春風得意馬蹄疾”,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抑或滿懷迷茫……

只不過,唐宋時期,雖然中國經歷大唐盛世、兩宋發展,但總體上經濟發展還是相當落後的,通訊限於書信,交通限於舟車,再加上當時人口最多時期也不過1億多人,可謂地廣人稀。在交通極為不便,通訊十分不暢,夜晚到處漆黑一片,眼前只有昏黃的一盞搖曳的豆油燈照明的情況下,試想,一個人文人,本就心思敏感,孤獨之感,憂懷之感,遠非今天的人所能輕易理解的。

今天,如果心裡難受了,可以看電視,看電影,可以逛街,可以打個電話給知心的人,傾訴衷腸,得以寬慰,孤單寂寞之感,百無聊賴之感,相較於古代文人而言,往往是不值一提的。

將自己完全置身古代,幻化成詩人,以詩人的角色理解詩人的境遇,自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做到的事情,但站在人性的立場上,以人性的視角,透過“意象”的密碼,感悟古詩今意,還是不那麼困難的。

這也是詩歌鑑賞的前提之一。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代詩人,如何透過“意象”來表達情感的。

第一類:古人對於離別的理解,遠比今人厚重的多。

上文已經提到過,今天的通訊和交通非常發達,遠非古代能比,人與人的離別對今天的人而言,是一件再稀鬆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對於古人而言,真可謂“生死離別”。

比如下面這首詩: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應該是古人面對離別時共同的境遇,所以,古人自然比今人更加在意離別,留戀離人。

那麼古人一般會將“對離人依依不捨,亦或離後濃濃相思”之情,寄託於何物呢?

1、柳樹

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柳有“留”之諧音,折柳相送,也就有了渴望離人留下的意思,以此來表達對離人即將遠去的不捨、深深的眷戀,以及對離人遠去時“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的擔憂。

比如王維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

比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酒

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離別之時,愁緒盈胸,酒可澆愁,借酒一杯,也是對即將遠去的離人說:“你的離去,我雖萬分不捨,但你亦不可不去,無可奈何之際,借酒一杯,送你上路,帶上我的祝福和牽掛,期你我早日得見。”

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芳草,本指香草,隱喻美德。

古代自然沒有如今的柏油馬路,馳道向遠方延伸,兩旁碧草連天,隨著馳道也延伸至無盡的遠方,詩人送別友人,自己無法陪伴,詩人便借有美好寓意的芳草,來表達因友人離去的綿綿愁緒,也表達對友人發自內心的祝福。

3、芳草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詩歌鑑賞題並不難,瞭解詩歌“意象”,破解詩歌密碼!

秦漢時期,在人口密集的鄉村或關鍵的馳道旁,大約每十里就設有一亭,主要用來給傳遞信使提供館舍、給養。後來又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離人遠去,留人自然依依不捨,款款眷戀,能送多遠就送多遠,渴望多看一眼,帶上酒,在長亭喝上最後一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正如今天送別,把人送到車站、機場一樣,長亭自然也就有了“送別、惜別”的意象。

今天我們就先分享這四個在古詩中,常用來表達離別愁緒的意象,其餘的古詩意象,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