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三國時期,魏國司馬懿進攻蜀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失守戰略要地——街亭,司馬懿乘勢引大軍直逼西城。

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無兵迎敵,身處險境的他傳令大開城門,獨自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把琴,在城樓上燃香彈琴。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了這種氣勢,疑惑不已,懷疑有埋伏,不敢進攻而退兵。

這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的故事。其實,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踐也在蕭山唱過一出“空城計”,要早於諸葛亮七百年。

湘湖的城山,海拔只有一百二十八米,看似無有雄渾巍峨之勢,然而那熟悉的風景之中,卻蘊藏著一段豐富而瑰麗的歷史。這座山素有“周朝勝蹟,越代名山”之稱,山上有越王勾踐屯兵抗吳的軍事要塞,據說“饋魚退敵”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同處於東南沿海,他們是鄰居,在民族淵源、生活習性、生態資源方面也非常接近。然而,這兩個鄰居的關係卻不太好,吳國大夫伍子胥曾對吳王夫差說,吳越“接地鄰境,道徑通達,仇讎敵戰之邦”“非吳有越,越必有吳”,吳越兩國是仇敵,不是吳國佔有越國,就是越國控制吳國。而越國的大夫范蠡也有類似的說法:“吳越二邦,同氣共俗,地戶之位,非吳則越”,說越國一定會成為吳國的禍患,兩國難以相處為鄰居。如此,吳越兩國,可謂不共戴天了。

這樣,吳越之間一直存在矛盾摩擦,戰爭不斷,相互攻伐,常常是各有勝負。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有一次,兩國交戰,越軍戰敗。越軍一路潰敗,一直退到古湘湖一帶。而吳軍一路追殺,緊追不放。越軍無路可退,最後,勾踐帶著三千殘兵鑽進山間叢林,上了城山。

數萬吳軍追到了城山腳下,夫差一聲令下,吳軍乘著士氣旺盛,一鼓作氣,蜂擁而上。

然而,城山雖然不高,但是山勢陡峭,易守難攻,上山只有一條曲曲彎彎的小道,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越人驍勇有血性,以不怕死著稱,憑藉地勢險要,城池堅固,已經退無可退的越軍拼死抵抗。

一時間,城山密林深處殺聲四起,箭矢橫飛。吳軍雖然人多勢眾,愣是使不上勁,每往上推進幾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夫差皺皺眉頭想,既然攻不上去,那麼就先包圍起來,時間一長,山上的越軍就算沒有餓死,也得渴死了。

於是,吳軍就在山下安營紮寨,把城山圍得個水洩不通,準備把越軍困死在山上。

然而,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吳軍圍困了很長時間,卻不見越軍動靜。越軍既沒有想辦法突圍,也沒有下山來投降。夫差便派出使者上山勸降,並帶上兩條魚乾作為禮物。

山上的越軍被圍有些日子了,已經糧盡水缺。勾踐佩著越王劍,登高遠望,四顧蕭然。突然有士兵來報告,說吳軍使者上山來了!勾踐眉頭一緊,喚來大夫范蠡,商議一番,趕緊作了佈置。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越軍安排了一些士兵,拿起工具去加固城池,看上去幹得熱火朝天;又派一些士兵進行操練,雖然一個個衣甲破舊,但練得精神抖擻;還讓人騎著僅剩的幾匹瘦馬,沿著城牆來回奔跑,弄得塵土飛揚,好像這裡還有千軍萬馬一般;又讓那些臥床不起的傷員也喊喊口號,顯得聲勢很大。於是,城山上馬蹄聲夾雜著呼喊聲,一派忙碌操練、鬥志昂揚的景象。

勾踐帶著范蠡昂然接見吳軍使者。看到兩條魚乾,不用使者多說,勾踐也明白意思。蕭山當地有一句俗話叫作“鹹魚翻身”,是比喻處於困境中的人出現轉機,其實死魚又怎麼能翻身?夫差自然是告訴他越軍缺糧絕水,“鹹魚不得翻身”了,不如早日投降吧。投降自然是不可能的,勾踐收下了魚乾,吩咐范蠡也準備禮物回送給夫差。

足智多謀的范蠡幫助勾踐運籌謀劃,征伐多年,依靠自己的智謀和越軍的勇猛,一次次都脫離了險境。然而這一回越軍被困還能不能化險為夷,真是前景渺茫。吳軍使者上山勸降之際,范蠡特意安排了士兵操練,是讓夫差認為越軍還不能輕易被打敗,這樣可以拖延吳軍進攻時間。

現在山上吃的都沒了,拿什麼送?幸好夫差送的也不是什麼厚禮,不過是鹹魚兩條,禮物不重,寓意倒是非常明白恰當。范蠡看著魚乾,眼睛一亮,連日來皺著的眉頭竟然一展,山上也有魚啊!當年范蠡帶領士兵在修築要塞時,有意挖井貯水,用來飲用,也洗刷戰馬,還放養了一些鯉魚。這段時間要塞儲備的糧食早已吃完,洗馬池裡養的魚也早就開始吃了,幸好還留了幾條魚,正好可以拿它作回禮。范蠡腦子裡石火電光般地一閃,機會來了!

夫差送勾踐兩條鹹魚吃吃,勾踐就回送兩條活魚請夫差品嚐。以魚換魚,禮物輕重相當,更重要的是,意思也能不說自明。剛才安排士兵操練,目的是顯示越軍還很強盛,蒙過了吳軍使者,現在再用魚蒙!蒙上加蒙,或許能成功迷惑夫差,更能讓夫差覺得越軍不可戰勝。如此或有轉機,越軍安危正寄託在魚上了!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范蠡悄悄與大王耳語了幾句,勾踐聽了眼睛一亮,連連點頭。

於是,范蠡就令人去洗馬池捉來兩條鯉魚,客客氣氣地讓使者帶回,並讓使者向吳王轉告越王的謝意:“多謝吳王美意,我軍糧草綽綽有餘。”

看著勾踐回贈的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坐等使者好訊息的夫差沉下臉,本以為越軍已經是奄奄一息,苟延殘喘,沒想到,居然還有力氣操練兵馬,還在加固城池,越軍那是要死戰到底了!更奇的是,山上竟然還有水有魚,糧草還很充足,看來不是短時期能夠攻得下來的。

而吳軍遠道而來,補給線也拉得很長,如果這麼長期僵持下去,自己的糧草也難以維持,越軍既然魚蝦滿池,那麼越軍沒餓死,只怕吳軍倒要先餓死了!況且勞師遠襲,長時間的戰爭讓吳軍將士們也都疲乏了,思念起了家鄉,軍心已經有些渙散。一下子滅不了越國,其他的諸侯國也會來干涉,甚至會趁機來侵擾。長期在外面征戰,不知道國內情況怎麼樣,也不放心。吳軍深入敵國,孤軍圍山,時間一長,越國各地援兵就會趕到。

那麼這樣僵持下去已經沒有意義!夫差不禁皺起了眉頭,越軍難堅持,我吳軍也耗不起啊!夫差沉思良久,嘆息一聲:“城山雖小,居然有鮮魚,正如越地貧乏,但能生生不息!越國難滅啊!”無奈之下,只得下令退兵。

於是,范蠡計策成功,越軍得以解圍。

這就是饋魚退敵的故事,史書記載:“吳王伐越,次查浦。越立城以守查。吳築城於浦東,以守越。以越在山絕水,乃贈之以鹽。越山頂有井,深不可測,廣二丈餘,中多魚。乃取鯉一雙以報吳,吳知城中有水,遂解軍而去。”

這場戰役,夫差的兩條鹹魚勸降沒有成功,勾踐的兩條鯉魚倒勸退了吳軍。洗馬池裡的兩條魚挽救了數千越軍將士,挽救了越國,這兩條魚的功勞大了。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戰事進入相持階段,誰有足夠的糧草,誰就能堅持到最後,糧食是取得勝利的重要物質條件之一。所以,自古以來,交戰雙方都十分重視糧食供應,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己的糧草和破壞敵方的糧草。歷史上有很多糧草被燒導致戰敗的戰爭事例,也有許多運用計謀裝作糧食充足而成功退敵的故事。越軍送了兩條魚就把吳軍給退了,就是裝作糧食充足而成功退敵的一個成功案例,其實就是唱了一出“空城計”。這與神機妙算諸葛亮的“空城計”原理很相吻合,但是諸葛亮的“空城計”已經是七百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當然,“空城計”與饋魚退敵之計是原理相同,操作剛好相反了。“空城計”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缺乏兵備而故意示人以不設兵備,造成敵方錯覺,從而驚退敵軍。而饋魚退敵之計則相反,是缺乏兵備而造出兵備充足的假象,造成敵方錯覺,從而讓敵軍退去。

饋魚退敵的“空城計”,體現了越人的智慧,臨危不亂,智退強敵!

這次勾踐成功脫險,其實憑藉的不是所謂的糧草,也不是什麼計策,而是一種不屈服的意志。夫差勸降不成,自己反被勸退。兩條魚騙過了夫差,讓夫差錯失滅越良機。更重要的是夫差沒有讀懂勾踐,沒有認清勾踐的這種不屈服,也為夫差後來的亡國埋下了伏筆。因為後來越軍又一次戰敗,勾踐投降了,夫差在伍子胥極力勸說殺勾踐的情況下,還相信勾踐真的是臣服了,沒有殺掉勾踐,於是,後來的後來,才又有了勾踐臥薪嚐膽,繼而滅掉吳國的故事。

勾踐在這一帶屯兵拒吳、臥薪嚐膽,這裡歷來被視為憑弔先賢、立志抗敵的緬懷之地。

城山之戰——越王勾踐的一出“空城計”

千百年來,很多文人墨客登臨城山,寫下詩文,連詩仙李白估計也到過,他的《送友人尋越中山水》一詩寫道:“東海橫秦望,西陵繞越臺。湖清霜鏡曉,濤白雪山來。”詩文寫得氣勢磅礴,在城山上看,“西陵”環繞著“越臺”,東側是水清如鏡的古湘湖,往西看是滔滔錢塘江潮水如雪山壓來。

明朝中書舍人、禮部郎中蕭山人孫學思,家就住城山邊上,他的《越王城弔古》一詩:“越嶠迢迢舊有城,越王曾此駐行兵,當年霸氣全消歇,此日龕燈復更明。敵國謾論嘗膽事,野臺還著臥薪名。至今月黑千峰夜,似有排空戰馬聲”,寫越軍退敵以及臥薪嚐膽故事,又是“野臺”又是“月黑千峰夜”,還“霸氣全消歇”,似有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意味。

清代蕭山人沈堡《湘湖竹枝詞》之一首寫道:“越王臺下草萋萋,越王臺上鷓鴣啼。啼盡江山多少恨,遊人還唱浣紗溪”,芳草萋萋,江山遺恨,一副蒼涼之感。

歷代很多文人墨客在這裡憑弔古蹟,留下了很多詩文,“城山懷古”也成為古代“湘湖八景”之一。

兩千多年過去了,青山依舊,漫步越王城山,彷彿仍能觸控到當年的那段歷史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