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這是一個小問題。度量衡是怎麼來的,這才是一個大問題。弄懂了小問題,沒啥意思。要弄,我們就弄大問題。大問題清楚了,小問題也就清楚了。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度量衡非常複雜,而統一度量衡更是難上加難。

即便到今天,你也不能說度量衡統一了。今天通行的度量衡,稱為公制。但公制統一全球了嗎?並沒有,超級大國美國,就不搞公制,而搞英制。

而且,因為度量衡不統一,還出現過大事故。

上世紀末,美國向火星發射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探測者號要在距離火星地面150公里的高度處入軌。9月23日,在正式入軌的這一天,探測者號卻一頭撞向了火星地面。因為探測者號當時的入軌高度,不是150公里,而是57公里。

而原因竟然是小學生多不會犯的錯誤。探測器的製造者,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用了英制單位。而探測器的操控團隊,用的卻是公制單位。因為沒有做公制、英制的換算,導致入軌高度出了問題,造成了整個任務的失敗。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所以,度量衡的問題,很重要。

在2000多年前,商鞅在秦戰國搞了兩輪變法。而在第二輪變法中,其最後一項內容就是統一度量衡。但是,哪有那麼容易?商鞅僅是規範了秦國的度量衡,而遠沒有做到統一。

度量衡,必須有一個邏輯起點。現在公制度量衡的邏輯起點,是米。有了米這個基礎,也就有了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以長度單位為引申,規定4攝氏度下的一立方米的水,為一千克,也就用了質量單位。其他單位,繼續以此類推,再配合十進位制,公制大廈也就建立起來了。

但問題是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一小時為什麼是60分鐘、一分鐘為什麼是60秒?還有,一年為什麼是12個月,一個月為什麼又是30天?

都給改成十進位制,這多方便?所以,別說度量衡沒有一統江湖,就是十進位制也沒能一統天下。傳統的力量,非常強大。

但是,確定一個邏輯起點,是最為重要的。有了這個邏輯起點,其他問題才能講得清楚、系統的大廈才能建立起來。

米的邏輯起點是北極透過巴黎到赤道子午線長度的千萬分之一。那麼,古代中國度量衡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又是怎麼確定的?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中國人肯定沒法去測量子午線的長度。既然長度沒法確定,那就確定質量單位或容積單位為邏輯起點。反正,只要確定一個就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單位。

但是,古人要比現代人陽春白雪。形而下的的長度、容積和質量,太俗。要玩,咱們就玩形而上的。

於是,“度量衡,出於黃鐘之律也”。中國古代度量衡的邏輯起點,是從音樂上的黃鐘之律推演而來的。

《漢書律曆志》有完整的記載,其開宗明義就是:《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齊遠近,立民信也。

那麼,從音律怎麼推演出度量衡?

律的本義,是指一種像管子一樣的定音裝置,古人用它來確定絕對音高。後來,音樂水準提升了,律也就越來越細化了,出現了十二律。古代的樂師,會用12根長短不一的管子確定一個完整音階裡的12個音符。從低音到高音,奇數的6根管子,稱律;偶數的6根管子稱呂,統稱十二律或十二律呂。

漢書的作者班固,認為音律系統是一切度量衡的基礎,而音律系統十二律中的黃鐘律,是整個音律系統的基礎。換成今天的說法,黃鐘律就是鋼琴的中央C,一切都要從中央C開始。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但,再怎麼抽象,也總歸要落實到具體。所以,陽春白雪的音律,也一定要具體到十二根管子,而中央C的黃鐘律也只是一根管子。而這個管子是有長度的。因為是長度確定了黃鐘這個中央C的音高。於是,問題還是要歸結到具體,就是黃鐘這根律管是怎麼來的。

但,古人一定要搞抽象,抽象才陽春白雪,陽春白雪才曲高和寡,曲高和寡才會製造距離感和神聖性。而實在沒法抽象了,那就編故事。黃鐘律,來自神話故事。

傳說,皇帝派了一個叫泠綸的人,去大夏以西、崑崙山以北,找到一個叫解谷的地方。在這裡,泠綸挑選了一根特別勻稱的竹子。然後,從這根竹子砍下一段完整的竹節。這根竹節就是一根天然的定音管,吹出來的音高就定為黃鐘。

黃鐘律就是這麼來的。

然後,以黃鐘律為基準音,再按照“三分損益法”,推算其他十一個音高。但這個過程特別複雜。看班固的解釋,你就是精通上古語文也得暈菜。所以,還是簡單說吧,以黃鐘為基準音,也就有了十二律呂的音律系統。但,這個系統的建立,也一定要玩到陽春白雪的高度。所以,各種推演就一定要玩得脫離人間,非要看齊天地。因為天的中間數是五,所以音律有五聲,即宮商角徵羽;因為地的中間數是六,所以音律要分六律六呂,即十二律呂。

接下來,就是從音律系統往長度、容積和質量這些單位推演了。

推演的過程,也一定是陽春白雪地玩抽象,抽象不足那就神乎其神地講故事。作為中央C的黃鐘律,實際也是一個長度單位。有了這個基本長度單位,就可以推出容積單位和質量單位。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長度單位,也就是度,容易確定。因為黃鐘律這根管子的長度已經確定了。所以,“分、寸、尺、丈、引本起黃鐘之長,又云九十分黃鐘之長者,據千二百黍而言也”。長度單位都是十進位制,一點兒也不復雜。所以,也就不多說了。

而這裡面,出現了一個道具,

即秬黍(左傳中說

是黑黍)。

黃鐘律管的中空部分,稱為

(yuè)。用大小適中的秬黍粒將龠其填滿,正好是1200顆。而這1200顆秬黍粒所佔據的空間,就是一1合(gě)。接下來就是十進位制推演,10合等於1升,10升等於1鬥,10鬥等於1斛。於是,容積單位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這個比較簡單,但接下來的質量單位就一定要複雜了。

確定質量單位,按理說,不會太難。填滿黃鐘的中空部分“龠”,不是需要1200顆秬黍粒嗎?於是,古人就確定這1200秬黍粒為12誅。接下來就是“兩”這個單位,一兩等於24誅。因為基本單位是12銖,兩個12銖是24銖,所以才稱一兩。

這時候,你肯定要問為啥不是10誅而非要是12誅、為啥不是12銖為一兩而非要24銖?

因為古人一定要玩陽春白雪。所謂陽春白雪,實際就是一種對天地自然的隱喻。因為一年是12個月,所以是12銖為基本;又因為一年有24個節氣,所以是24銖為一兩。

兩的上面是斤,這時候該搞十進位制了吧?

畢竟十進位制更符合演化的機制。我們正好是十根手指,所以十進位制成了通行單位。但是,演化論太低階,誰都能看出來的東西,玩起來多沒意思。於是,一斤等於十六兩這個奇葩進位制,就出現了。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一年有四季,即春夏秋冬;天地有四方,即東南西北。所以,兩與斤的換算就要照顧四季和四方。那應該是一斤等於8八兩啊?

不行。誰都能想到,多沒意思。為啥非要4+4,咱們44不行嗎?4乘以4等於16,所以一斤就等於16兩。這麼玩肯定會把人整懵。你不是故意折騰嗎?

但不能說古人折騰,因為背後有玄機。

因為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所以一斤等於24銖乘以16兩,即384銖。而384又是一個極為神秘的數字。《易經》有64卦,每一個卦有6爻,64卦乘以6爻,正好等於384爻。所以,一斤等於384銖、《易經》包含384爻,這麼一來,度量衡才夠高深莫測。

所以,一斤等於16兩,可能跟四季、四方沒啥關係,就是奔著384爻去的。但是,“律曆志”說,跟四季、四方有關係,那就有關係吧。但這個關係很牽強。因為它沒搞加法,而是搞了乘法。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沒啥關係。

斤上是鈞。有了前面的鋪墊,你肯定不會再認為一鈞等於十斤了。十進位制太低端,高階大氣上檔次就不能玩十進位制。所以,一鈞等於三十斤。那麼,這又是什麼鬼邏輯、怎麼又搞出了一個三十進位制?

一年12個月、一年又有4季、一年還有24個節氣,這都照顧到了。還不夠,天地有4個方向、《易經》有384爻,這也給照顧到了。那一個月可是有30天的,這個也得照顧一下吧?

因為一個月有30天,所以一鈞就是30斤。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必須都得給照顧到,不能厚此薄彼。

一斤為什麼等於十六兩?因為度量衡裡面必須要注入意義

鈞上是石(dàn),一石等於四鈞。因為要高階大氣,所以十進位制肯定不玩。因為要天人感應,所以一定要呼應天地變化。一石等於四鈞,呼應的是一年有四季。

所以,前面說一斤等於16兩,跟四季、四方的關係太牽強,道理就在這。因為鈞與石之間才是呼應四季的。而這麼換算下來,一石就等於120斤,又正好呼應了一年有12個月。

律、度、量、衡,這些很重要。而還有比這些更重要的,還有曆法,也就是時間。而古人講“以律起歷”,意思就是從音律推算曆法。所以,時間也要從音樂推算。

之前的各種換算,都要跟年、季、月聯絡起來。而原因就是律不僅要作為度量衡的基礎,還要作為曆法的基礎。

其實,音律以及黃鐘,沒有那麼重要。只要大家約定俗成了,什麼都可以作為度量衡單位。而有些東西確實卻沒法約定俗成,比如一年有365天。

而之所以搞

得這麼複雜,就是因為我們人類一定要附加意義。特別是政治思想特別早熟的中國古人。度量衡裡面不僅有利益,而且還有意識形態。所以,這就是一個死也不能放棄的領域。於是,各種隱喻和意義也就被注入進去了。

有些事很簡單,但可以玩得很複雜。有些事情很複雜,但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