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清明將至,今年是農曆三月清明,按照俗規,三月清明在前,二月清明在後,現在已經到了祭祖掃墓的時候了。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過去農村有一種說法“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是什麼意思呢?現在農村還按照這種說法去做嗎?

這裡先要說明的是,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我國農村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這樣的規矩,有的地方外嫁女不可回孃家上墳,但有的地方則是允許的。

那有這種規矩的地方又是什麼樣的說法呢?

1、俗語中的“閨女”的範圍是什麼?

俗語中的“閨女”,並不是指所有的閨女,而是專指外嫁女,也就是嫁出去有婆家的閨女。一些地方是不允許嫁出去的閨女回孃家掃墓的。沒有嫁出去的閨女是可以在孃家掃墓的。

這其中又有兩種:一種是沒有結婚出嫁的閨女,即便是有了物件,只要還沒有舉辦出嫁儀式,就還是家裡的人,可以在孃家上掃墓。另一種是已經結婚的閨女,通常是

家裡沒有兒子,留在家裡招上門女婿的女兒。有些地方還包括老閨女,又稱老姑娘,也就是終身不嫁的閨女,沒有婆家,也可以掃墓。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上墳掃墓,包括自家的閨女(不管是外嫁,還是沒有嫁的閨女),也包括嫁進門的媳婦。這些地方上墳掃墓就是男人的事,女人在家準備祭祀供品和準備上墳掃墓男人們的飯菜。

有女人都不能上墳掃墓習俗的地方是極少數,“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這句俗語不適合這些地方。

2、俗語中的“上墳”指什麼時候?

通常來說,俗語“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之中的“上墳”,指的就是清明期間的祭祖掃墓,其他時間上墳沒有這種講究。

比如,我國民間風俗習慣,老人新逝三年內,在立春後,春分以前(有的地方是春社日以前),老人子女有上新墳的習俗。我們家鄉把上新墳稱為“掛畲”,其他地方有不同的稱謂,習俗意思就是一回事,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按照俗規的要求,上新墳時,老人所有的子女必須參加,包括女婿也要參加(女兒女婿必須要有一人到場)。有的地方在第三年上新墳時,親戚都要參加,其所花的費用由女兒女婿來負擔。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農村有“女婿莫上墳,上墳辱先人”,女婿到岳父家上墳的時間,指的也是清明期間,並不是其他時間的上墳。

又比如,有一些地方的寒衣節上墳、冬至節上墳、春節期間到墳上給先人拜年等,女兒女婿都可以上墳。尤其是寒衣節,傳統習俗中是給老人送寒衣,人們認為閨女心細、心誠、心孝。老人去世時所穿的壽服和蓋的壽被,就是女兒做的(我國農村習俗,老人的棺材由兒子做,壽服和壽被由女兒做)。因此,老人喜歡女兒送的衣服和鞋帽,寒衣節由女兒上墳給老人送寒衣也就理所當然了。

至於有一些地方俗規,所有的女人都不能上墳,這源於封建社會對女人的歧視,把女人低看一等,甚至迷信地認為女人“不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與“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之中的地方習俗沒有多大關係。

3、“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的具體意思

農村民眾對傳統俗語的理解,因為地方的風俗習慣不同,或者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往往會作出不同的解釋。在農村,人們對“閨女上墳,孃家必無人”這句俗語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一是內外有別。

過去的農村家族體制以姓氏為主,女兒嫁出去以後就是外姓人,媳婦娶進來後就是自己家族的人。比如,現在有的農村祭祖掃墓時要寫“包封”,也就是把紙錢用包封起來,正面寫上收包人和寄包人,背面(包起來的一面)寫一個“封”字,就像古代的信封一樣。

收包人就是自家已故的老人,假如這家人為劉姓,女人孃家姓李,寫給女人的通常寫成“故×祖婆劉府李氏××老孺人收”,“劉府李氏”的稱呼,代表李氏為劉家的人。

如此,娶進來的媳婦就可以在婆家上墳掃墓,也記入婆家的家譜,死後也葬入丈夫家的祖墳。在孃家,她們的名字前冠以外姓,也就成為了外姓人,不能回家過除夕夜,不能在孃家“落月”(生孩子),清明不能回孃家上墳掃墓,不入孃家族譜,死後不能葬入孃家祖墳。這也是娶進來的媳婦稱孃家為“外家”的原因。

現在一些人認為,這種“內外有別”的姓氏做法,說明古代女人的地位低。實際上,這與女人地位的高低沒有關係,是一種古代社會和家庭的秩序。比如說,過去農村,一些男人做上門女婿,他們的姓要改成女方的姓,名字記入女方族譜,死後葬入女方祖墳。

也就是說,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組建的家庭在哪個家族,就記入哪個家族,祖墳也就在哪個家族。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二是“顧人”之說。

有一些地方有一種迷信的說法,人們認為祖墳能夠蔭庇子孫,照顧後人。如果外嫁女回嫁家祭祖掃墓,祖墳就不能蔭庇子孫和照顧後人,而是蔭庇和照顧女兒那邊的後代去了。俗稱為“肥水流入外人田”。

也就是因為如此,外嫁女回孃家祭祖掃墓,阻力最大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如果同胞兄弟允許外嫁女回來祭祖掃墓,別人也不會阻止,無非從地方風俗方面談論一下而已,認為是“壞規矩”,但絕不會強行阻止。

三是災禍之說。

有一些地方,或者有一些人迷信地認為,如果外嫁女回孃家祭祖掃墓,會給孃家帶來災禍。在一些農村有“女兒上墳,孃家絕門”、“女兒上墳,孃家斷了門”、“女兒上墳,孃家敗亡”等說法。

後面的兩種迷信說法,實際上是第一種說法的拓展,也是為了讓外嫁女不回家祭祖掃墓,一種恐嚇的說法。由於有了這些迷信說法,外嫁女當然也就不敢回孃家祭祖掃墓了。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俗語中的後半句“孃家必無人”,在農村也有兩種說法。

一是孃家沒有兄弟及後代。

在農村,通常來說,只有在孃家沒有了兄弟及後代的情況下,甚至連堂兄弟都沒有的情況下,由於孃家的墳沒有人祭祖掃墓,女兒女婿才回孃家祭祖掃墓。過去農村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因此,如果家裡有兄弟和後代,女兒女婿才回孃家祭祖掃墓,就等於是在詛咒兄弟,兄弟當然不可能讓外嫁女回孃家祭祖掃墓。

二是孃家兄弟不講孝道。

過去農村,也有一些人不僅是清明節,任何時候,有一些人家從來不祭祖掃墓。外嫁女實在看不下去了,也就回孃家給父母掃墓。外嫁女的這種做法,通常也能得到孃家所在村裡的人認可。

然而,如果兄弟講究孝道,年年祭祖掃墓,外嫁女回來掃墓,就等於是打孃家兄弟的臉,讓他們背上不孝的名聲。因此“孃家必無人”中的無人,指外嫁女不把孃家兄弟當人看,眼裡沒有他們,“目中無人”。人們還認為兄弟不講孝道,不尊敬死去的父母和祖先,有損他們的聲譽。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4、現在農村還有沒有“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的說法呢?

民間風俗是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通行的風尚、習慣、禮儀等,民間風俗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常動不息的。

農村清明期間“閨女上墳,孃家必無人”的習俗,對現在農村來說,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比如說,現在農村家庭子女比較少,有一些子女到外地就業,也就在外地落戶,也有的在外務工,有的甚至在國外,回一趟家不容易。

離家比較近一些的子女,清明期間,既要到男方家掃墓,也要到女方家掃墓,不再講究是否為外嫁女,或者留在家裡的女兒了。還有的為獨生子女,在婚姻方面,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娶”和“嫁”,所生的子女,一個跟男方姓,一個跟女方姓。因此,過去農村單一的以男性為主的傳統家族觀念,已經被打破,人們也就不再拘泥於“娶”和“嫁”,農村也就很少有外嫁女不能上墳掃墓一說了。

民間風俗往往是這樣的,以往的一些傳統禁忌,被人打破後,做的人多了,也就習以為常了,一種新的風俗也就形成了。

“閨女去上墳,孃家必無人”,現在農村還有這種民俗禁忌嗎?

現在農村,已經結婚的女兒到孃家上墳也是如此,女兒到孃家上墳多了,也就得到了農村社會的認可,也成為了農村人的一種共識,一種新的上墳風俗也就形成了。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少數農村的少數家庭,仍然抱著外嫁女回孃家掃墓的傳統觀念不放。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種傳統民俗觀念的徹底改變,需要有一種漫長的過程,同時,一種新的風俗形成,也需要人們有一個接受和認可的過程。

過去有女兒不上孃家墳風俗的地方,到如今,大多數地方和家庭的女兒也能上孃家墳,已經逐步被人們所認可了,這就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