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眾所周知,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唐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後人概括中國古代文化特徵時,總是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存世唐詩,有55730首,3060句/條;唐代詩人有3700—3800多位。在這近4000名唐代詩人群體中,有一些詩人,憑藉其優秀詩作,脫穎而出,成為當時乃至後世家喻戶曉的“明星”。他們還因其詩作風格、生活經歷,榮膺時人或後人給他們的種種“桂冠”。其中,天寶三載時在世的,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王昌齡(698年—757年)、詩狂賀知章(約659年—約744年)、詩仙李白(701年—762年)、詩佛王維(701年—761年)、詩聖杜甫(712年—770年)、詩雄岑參(約715年—約770年)、五言長城劉長卿(709年—789年)等。

在日前熱播的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以下簡稱《長安》),當天寶三載,張小敬和李必聯手在京師長安緊鑼密鼓地“反恐”時,上述在世的唐代詩界“大牛”們,都在忙些什麼呢?

一、致仕、病逝的“詩狂”,搖身變為“靖安司主理”

在《長安》中,擔任“靖安司主理”一職,他還是男主李必的老師。何執正的原型,就是被冠以“詩狂”桂冠的唐朝著名詩人賀知章。理由是:

第一,劇中,何執正吟誦自己撰寫的詩“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正是賀知章的《詠柳》詩。

第二,何執正與賀知章品性相同,都曠達不羈,酷嗜飲酒。

第三,何執正作為負責長安治安“靖安司”的主官,被尊稱為“何監”;賀知章曾任秘書監一職,被尊稱為“賀監”,二人官職尊稱發音相同。

第四,何執正也象賀知章一樣,86歲致仕(退休)返鄉。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執正

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後遷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

早在少年時代,賀知章就以擅詩文聞名遐邇。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賀知章參加科舉會試,進士及第,且高中狀元,他也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賀知章後歷任國子四門博士、太常博士、太常少卿、禮部侍郎、工部侍郎、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等職,因而時人又尊稱他為“賀監”。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何執正

天寶三載(744年)正月,賀知章患重病,幾乎死去。痊癒後,在鬼門關口走了一遭的賀知章看破紅塵,上奏玄宗,請允准自己度為道士,致仕還鄉,將位於京師的家宅舍為道觀。唐玄宗詔許,賜名“千秋觀”。離京時,唐玄宗寫詩二首,與他贈別。皇太子李亨親率百官,為他餞行。李白應邀與會,撰《送賀賓客歸越》、《送賀監歸四明應制》詩。

回到闊別50多年的家鄉後,賀知章頗有物是人非的感慨,於是寫下傳誦千古的《回鄉偶書》二首。其中,第一首因被收入中小學課本,各種唐詩讀本、選本,而為世人熟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可惜不久,賀知章病勢再次轉重,不治辭世。遠在長安的李白獲悉後,想起賀知章當年金龜換酒的豪舉,悵然滿懷,揮毫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

二、“詩仙”李白,雖被嘲諷,卻“承包”《長安》大多數歌曲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生於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昌明)縣青蓮鄉。他堪稱唐朝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當時及後世素有“詩仙”美譽。在唐代文學史,尤其是唐詩領域,擁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李白劇照

縱使如此,《長安》不僅沒給“詩仙”正面鏡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欺負”他:先是分別在第二、十二集,先後借李必、元載之口,對李白“冷嘲熱諷”。

再是,《長安》沒有支付李白一分錢“版權費”,就讓“詩仙”承包了本劇除插曲《闕勒霍多》(宮閣作詞)、推廣曲《長安訣》(李姝作詞)外,所有片尾曲、插曲、推廣曲的“作詞”重任,使用“詩仙”原創的《清平樂》、《短歌行》、《長相思》、《憶秦娥·簫聲咽》、《俠客行》等詩作。

李白進京後,在賀知章等人大力推薦下,加之唐玄宗也久聞李白大名,任命李白為翰林待詔。

在天寶三載正月上元節(元宵節),李必、張小敬忙於“反恐”時,李白卻好像比較悠閒。主要原因或許在於,天寶二年,李白陸續奉詔撰作《宮中行樂詞》、《清平調》等描寫宮廷生活的詩作。尤其是《清平調》三首,被後人揣摩出“詩仙”暗戀傾國傾城的楊貴妃的韻味。比如下面這首: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楊貴妃劇照

當然,後人咂摸出“詩仙”這三首詩的內心隱喻,並不可怕。關鍵是,風流天子、梨園領袖的唐玄宗,是否也琢磨出這三首詩的真實蘊意?這才是最關鍵的!否則,單憑李白恃才傲物,甚至做出令高力士脫靴之事;屢屢嗜酒誤事等瑣碎之事,就會令唐玄宗不滿,乃至疏遠李白?恰好放浪不羈的李白,也對規矩多多的宮廷生活,日漸生厭,萌生了離開長安的念頭。因此,天寶三載正月上元節時,內心苦悶的李白,可能正在思考、做著離開長安的各項準備。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三、浪漫“詩仙”、現實“詩聖”相遇洛陽,擦出了怎樣的火花?

天寶三載三月,李白表面上得到唐玄宗的賜金,而風光無限,內心實則充滿憤懣(有《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月下獨酌四首》等詩為“實錘”),離開長安。四月,他來到洛陽。在這裡,他遇到了仰慕自己已久的青年詩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儘管此時的杜甫,還沒有譽滿天下的“詩聖”光環加持,但從後來人的眼光來看,這似乎無疑是唐代詩歌史,乃至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偉大的一次相遇!這一年,李白44歲,杜甫33歲。李白已譽滿天下,“天下誰人不識君”!杜甫卻困頓不堪。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杜甫雕像(杜甫草堂)

在後人編撰的可能不符史實的傳說中,杜甫與很多或同樣崇拜李白,或別有用心的人,紛紛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恭敬地拜謁“詩仙”,求“詩仙”評點。或許,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抱有同樣的心理:萬一,自己的詩作入得了“詩仙”的法眼,最好再得到“詩仙”幾句褒辭,譽滿天下、飛黃騰達,豈非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一時間,李白寓所門前,門庭若市,車水馬龍!其場面,應該不會遜色於今天的“×絲”們拜謁自己偶像的場面。

被很多平庸之作弄得七葷八素、萎靡無聊的“詩仙”,漫不經心地又拿起一篇詩瀏覽。他突然坐直身子,眼爆精光,這首詩,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讓他不由得連聲讚歎:“好詩!好詩!”這首詩,據說就是杜甫撰寫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李白命人將杜甫請至跟前。譽滿天下、浪漫不羈的“詩仙”,沒有對這位無論是在政壇,還是在詩壇上都寂寂無聞、沉鬱頓挫的年輕後輩施以“白眼”,盛氣凌人;自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

的未來“詩聖”,自然也無需擺出後學拜謁前輩的那種諂媚、拘謹的扭捏作態。二人雖有年齡的“代溝”,性格的差異,卻一見如故,把酒言歡,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

。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和現實主義詩人這兩顆“雙子星”,實現了彼此生命中的第一次“交集”!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二人在洛陽流連、盤桓數日後,依依話別。他們相約,秋高氣爽之際,要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地再聚,訪道求仙。秋天,李白再次與杜甫在洛陽相會。他們乘船,從洛水至黃河,再經廣武山(位於今河南省滎陽市),順汴水,到達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他們沿途遊覽勝景,豪飲作詩,抒懷遣興,借古評今。李白的《登廣武古戰場懷古》、《送蔡山人》、《俠客行》等,皆作於此時。

在汴州,李、杜還偶遇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人,著名“邊塞詩”詩人高適(704年—765年)。高適雖無“詩×”桂冠,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一見如故。情投意合的三位詩人整日把酒言歡,惺惺相惜,相見恨晚。梁宋之地,到處留下他們遊覽的足跡和豪邁的詩作。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李白、杜甫、高適談論詩詞的雕像

今開封市禹王臺公園內,還有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人們為紀念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人在此飲酒賦詩,而修築的“三賢祠”。

離開汴州後,三人又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遊覽梁園、清冷池等勝蹟。晚秋,三人到單父(今山東單縣),同遊孟諸大澤,登單父臺。遊畢,杜甫因家中有事,先行辭別,東歸洛陽。李白與高適又盤桓多日後,高適前往楚地,李白則去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然後到齊州(山東濟南),在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傳授道籙。三賢高談,終成絕響。

文史君說

《長安》劇情發生的天寶三載,曾在長安長期任職的“詩狂”賀知章,被虛構成男主李必的老師、靖安司主理何執正;帶有“詩雄”桂冠,寫出傳誦千載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的唐代“邊塞詩”代表人物,與高適並稱“高岑”的岑參(約715年—約770年),或因在天寶三載在長安舉行的科舉會試中進士及第,也被作者、編劇信手拈來,搖身一變成為劇中的戲精、話癆“程參”。以上二人,算是“正面”直接入劇;同樣在長安混的風生水起的“詩仙”李白,因放浪不羈,只擅作詩詞,而多次被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李必、元載搶白、嘲諷;他的詩作,則被《長安》“毫不客氣”,且不支付一分錢“版權費”的拿來,作為片尾曲和插曲的歌詞,也算是不露臉的“間接”入劇了。

當張小敬和李必忙於反恐時,唐代詩歌界的“大腕”們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程參劇照

至於未入劇的“詩聖”杜甫、“五言長城”劉長卿(709年—789年),或因此年未入長安,而被《長安》“忍痛割愛”了。不過,“詩仙”、“詩聖”此年在洛陽的相遇、相識,相交,造就了中國古代詩歌史、文學史上千載難逢的一段佳話。至於時任江寧丞,被譽為“詩家夫子”、“七絕聖手”的王昌齡(698年—757年),則只活在李必開篇自我介紹的臺詞裡。

詩界“大腕”中“最冤”的,或當屬“詩佛”王維(701年/699年—761年)。他的詩、書、畫、樂,俱稱一絕;終唐一代,惟此一人。他當時雖在長安,職任左補闕;無論地位,名聲,絕不在李、杜之下。但是,不僅《長安》對其“視若無睹”,小說、影視均無跡可尋;而且,歷史上,天寶三載前後的長安官場,也很不待見他。實錘是:賀知章致仕返鄉前,太子李亨出面,宴請長安百官、文人,為他餞行。稍有名氣者,皆受邀參加。詩、書、畫、樂獨步當時的王維,卻意外落選。有人推測:這是因為二十餘年前,王維私自將皇帝觀賞的樂舞,演奏給密友們欣賞,卻被損友舉報,被劾以“大不敬”,招致唐玄宗忌恨,長期被“雪藏”的緣故。

參考文獻

1。?劉文典:《杜甫年譜》,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2。?詹鍈編著:《李白詩文系年》,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

3。?王伯祥:《增訂李太白年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4。?謝思煒:《杜甫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