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公元1036年臘月,一個嬰兒象徵在四川眉山。這一天沒有電閃雷鳴,也沒有七彩祥雲,普通得如同生命中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但當64年後,這個人去世之後,有人說,他出生那天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的日子,還有人說,他出生那年,眉山一座原本鬱鬱蔥蔥的大山忽然草木盡枯。

人們相信,只有這些神秘又浪漫的傳說,才配得上這位曠古奇才。

四川眉山,古稱眉州,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源源不斷的岷江水滋潤著這座西南小城。江水流經梅山東郊的一條支流,水色十分澄澈,名為玻璃江,距離玻璃江不到兩公里,這座位於紗縠行南街上的建築,就是蘇家老宅的位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三蘇祠 四川眉山

“一門三父子”的佳話就出自這所老宅中。

眉山是一個有著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在兩宋年間,以“三蘇”為代表的眉山的文人學士們,考中賈一科進士的總人數是885個人,這在整個宋朝的歷史上,一個州縣有那麼多人考中進士的情況是絕無僅有的。

在“進士之鄉”的文化薰陶下,年少的蘇軾早早便顯露出過人的才能。公元1056年,寒窗苦讀十幾年後,蘇軾離開眉山老家赴京趕考。

當時,北宋文壇流行顯怪奇澀、空洞浮華的文章,文壇領袖歐陽修決心扭轉這股風氣。

蘇軾幸運地遇上了這位主考官,他的文章在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

按照北宋的慣例,放榜之後,新科進士與主考官之間便有了師生的名分。這一天,蘇軾前來拜謝恩師時,歐陽修忍不住問他:“你文章裡寫的典故出自哪裡?”蘇軾回答:“想當然耳,何必要出處?”

歐陽修聽完蘇軾的解釋,不僅不生氣,反而非常欣賞,後來他時常對別人提及此事,說道:“蘇軾這個人真是善於運用知識,把書讀活了,以後寫文章肯定獨步天下。”

蘇軾一舉成名,順利地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考試,成為大宋的一名公務員,任職籤書鳳翔府判官。

弟弟蘇轍一路相送,直到140裡外的鄭州,才與蘇軾惜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蘇軾和蘇轍從小就在一起,讀書在一起,玩耍在一起,遊戲在一起,惹禍也在一起,這時的兩個人要天各一方,在那個沒有網路、電話、交通也不發達的年代,兄弟二人幾乎每天都要寫詩,這些詩屬於日記性質,比如,今天我到了哪裡去,做了什麼,和誰在一起,我寫了哪些詩歌,等等這些個人做的事情,原原本本,詳詳細細的告訴對方。

蘇軾兄弟考中進士之後,有一天,在風雨夜裡一起讀書,讀到了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詩: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兄弟倆意識到,不知以後再有這樣的風雨之夜,還能對床而眠嗎?於是,兄弟二人約定,一旦我功成名就,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完成了對社會的責任以後,我們就早一點退休回到家鄉。

此時,蘇軾面臨人生中與弟弟的第一次分離。回望蘇轍遠去的背影,蘇軾忍不住吟出一首詩,他在詩中重提去年的兄弟之約:寒燈相對記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有人統計,蘇軾的詩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是“子由”二字,竟有229次之多。比如:《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此詩表達了蘇軾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以月起興,以與其弟蘇轍七年未見之情為基礎,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詞中飽含了蘇軾對弟弟蘇轍的思念和美好祝願。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與弟弟蘇轍感情究竟有多深

《滿江紅·懷子由作》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語,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髮。

一尊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詞的上片即景抒情,抒發了對兄弟之間長期不得相見的深深感慨和對弟弟的深切懷念,下片追憶從前,希望能有機會到京城與弟弟見上一面,並想象兄弟相會汴京的歡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