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黃梅戲新傳統音樂的特徵主要表現在,音樂以五聲徵調式為主,兼有宮調式、商調式和羽調式等

;節奏以一拍附點、前八後十六、四十六的節奏型為主,簡潔明瞭;音域一般不超過八度,唱起來比較輕鬆;雖然有男女分腔,但所有行當一律用本嗓演唱,其唱法大多在戲歌之間,屬於戲曲演唱中的通俗唱法,行當間演唱方法的區別遠不像秦腔、漢劇、京劇等程式化化程度很高的劇種那麼嚴格。

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因此,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始終保持著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和相對生活化的表現形式,為日後的發展敞開了一扇大門。《誰料皇榜中狀元》的現代化探索《誰料皇榜中狀元》是黃梅戲《女駙馬》中的經典唱段,《女駙馬》自上個世紀

50年代末立上舞臺搬演至今,是黃梅戲舞臺上常演的劇目。在長期的搬演過程中,《誰料皇榜中狀元》的音樂也在不斷地進行著現代化探索,故常演常新,藝術張力越來越強,傳播範圍也越來越廣。

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誰料皇榜中狀元》的誕生

1952年,黃梅戲藝人王文治為新排劇目《白蛇傳》作曲,劇中,他創作的新唱段《菱花鏡》當時在安慶風靡一時。1958年,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排演的《女駙馬》參加安徽省第二屆戲曲會演,獲得巨大成功,《女駙馬》作曲者王兆乾、方集富、朱桐萌將王文治為黃梅戲《白蛇傳》創作的《菱花鏡》唱段用到了《女駙馬》“狀元府”這場戲裡,成為膾炙人口的《誰料皇榜中狀元》。

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1959年,該劇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重新排演,又一次搬上黃梅戲舞臺,作曲家時白林繼續保留了《誰料皇榜中狀元》(即《菱花鏡》)這段唱腔。1959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把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出的舞臺劇《女駙馬》拍成電影,作曲家時白林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只保留了舞臺劇中的這一段《誰料皇榜中狀元》的唱腔旋律,其他音樂都進行重新創作,這部黃梅戲彩色戲曲片電影《女駙馬》再次引起轟動,《誰料皇榜中狀元》就這樣在上世紀50年代誕生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經典。

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曲譜一

:《誰料皇榜中狀元》全曲是由三段唱詞構成的分節歌,音樂由四個樂句組成。其結構為:前奏(8小節)+第一樂句(4小節)+第二樂句(4小節)+間奏(4小節)+第三樂句(2小節)+第四樂句(5小節)。

這段唱腔是五聲C宮調式,在前奏的第六小節的弱拍上出現了暫時的偏音xi“7”,節奏規整,從頭到尾都是2/4節拍,音程以二度、三度、四度級進進行為主,偶爾出現了六度大跳,較多運用連續十六分音符和裝飾音。

黃梅戲音樂易唱易學,易於流傳,隨時吸納新的藝術元素的開放姿態

改變了傳統花腔上下句的結構,旋律豐富優美,是一首黃梅戲新花腔唱段,是在傳統花腔小調《開門調》和《撒帳調》的基礎上創新而寫成的。黃梅戲是在繼承傳統和不斷創新中前行的,繼承傳統是黃梅戲不變的宗旨,因為傳統是黃梅戲的

“根”,不斷創新是黃梅戲與時俱進的理念,經典唱段《誰料皇榜中狀元》(曲譜一)是在繼承傳統花腔小調《撒帳調》(曲譜二)和《開門調》(曲譜三)音樂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探索和創新而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