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雖然曇花一現,但卻留下很多謎團,其中最大的一個是秦朝為何在短短15年內就滅亡了!

關於秦朝滅亡的原因,傳統文人一直將之歸結於“嚴刑酷法”,導致天下瀕臨“土崩瓦解”的局面,於是引起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點燃了反秦之火,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但考古發現的裡耶秦簡、睡虎地秦簡等秦代法律檔案顯示,秦法並非一味嚴苛,其實存在很多人情味,否則也不可能在秦國維持100多年,後來還被漢代繼承。對於陳勝遭遇大雨的“逾期之罪”,律令上已經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並不是一殺了之。當然,秦二世是不是破壞了律法條文,乃至肆意加碼,這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將秦朝滅亡的原因,全部歸結於律法嚴苛,其實是值得商榷的,至少從目前的資訊來看,應該說秦朝嚴刑峻法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

既然如此,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看來,任何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是其得罪了大多數人,如果從此角度來看,秦朝滅亡的真正原因就更為清晰了。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首先,普通民眾。

秦始皇在位時,當時整個中國也就3000萬人,但修建驪山陵墓大約70萬青壯,征討南越前後投入上百萬青壯,再加上修長城、直道、馳道等,全國大約10%的人口在服役,而且這些基本都是青壯年。

胡亥繼位之後,似乎變本加厲,繼續以各種名義強徵百姓服役。因此,胡亥時期的服役人口比例進一步上升。

在普通百姓群體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商人,也被秦朝得罪。秦朝實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將商人歸於社會閒雜人等範疇,比如“商賈”、“逆旅”(旅店主)、“贅壻”、“刑徒”、“罪吏”、“亡命”,以及豪富之家的奴僕如“廝”“輿”、“徒”、“童”等,都屬於“七科謫”的部分,大批商人曾被髮配邊疆。

由此,秦朝這些舉動,無疑得罪了普通民眾,所以才有陳勝吳廣起義。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先秦還是“貴族政治”時代,民眾“人多而無識”,力量非常弱小,也沒有什麼自主意識,所以從周代到秦朝的千餘年中,一直沒有農民起義。而陳勝本人是貴族後代,他與吳廣的起義只維持了六個月,期間響應起義者主要還是一些六國曾經的貴族,比如項梁、項羽、張耳、田單等無不都是貴族出身,就連劉邦,祖上也有顯赫的貴族身份。

因此,秦末起義中的“農民起義”色彩並不多,更多的還是貴族爭奪權力,或者說這是一場六國貴族主導的復國運動。換言之,秦朝如果單純只是得罪這一群體,可能並不會滅亡。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其次,宗室與官員。

胡亥繼位之後,擔心群臣與宗室諸公子不服,於是問趙高:“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奈何?”

趙高開出的藥方簡單又粗暴,就是殺人立威,又能清除異己。於是,胡亥“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又將他的兄弟姐妹屠殺一空。最終,宗室振恐,群臣振恐,黔首振恐。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後來,連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三個頂級高官,因為勸諫胡亥而被關進監獄,其中李斯被殺,去疾與馮劫自殺。而這三人下獄,他們的門人、提拔的官員,是不是也會遭到一場清洗?

因此,胡亥得罪了宗室與官員,註定得不到他們的真心效力。

可以說,胡亥在位期間,宗室、官員人人自危,章邯率軍投降其實就是這種局勢下的無奈選擇,其他很多官員將士後來投靠起義軍,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第三,六國貴族。

關東六國當中,齊國、楚國、燕國都始於周初,歷史極其悠久,韓趙魏建國較晚,但存在時間也有200餘年。秦始皇滅亡六國之後,如何對待六國貴族的呢?

一方面,將六國貴族豪強遷徙到關中,讓他們脫離故鄉,由此消除他們造反的隱患。

一方面,留在故鄉的六國貴族殘餘,徹底失去了貴族身份,與普通平民地位一樣。

被遷走的貴族豪強,他們就在秦政府眼皮底下,雖然恨之入骨,卻不敢有什麼異動。但留在六國的殘餘貴族勢力,他們的身份地位突然一落千丈,對秦朝的憤恨就可想而知了,也會尋找機會造反覆國。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更為重要的是,秦朝還有雪上加霜的做法,進一步激發六國貴族的復國之心。

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頒佈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法令。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個政策無疑是大一統的基礎,是千古未有的良策,但對於當時的六國貴族來說,這個政策就很不友好了,比如“車同軌、書同文”對六國貴族的影響:

1,“書同文”

自西周以來,經過數百年的演化,到了春秋戰國時,很多諸侯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當秦始皇要求“書同文”,全部採用秦篆時,意味著一大批六國貴族立即成為文盲!(上圖,戰國七雄的馬字)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2,“車同軌”

春秋戰國時,列國沒有統一的制度,各地馬車大小不一,車道有寬有窄。秦始皇規定車輛兩輪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顯然,“車同軌”無疑又導致六國貴族的大量車輛被淘汰,同時統一的車軌也無法體現出他們的身份地位。

可以說,秦始皇的這些政策,固然利於華夏,或許操之過急,讓以前備受尊重的貴族群體,幾乎一下子淪落到“賤民”之列,秦朝統治還未顯現出破綻時,他們不敢異動,但一旦出現陳勝吳廣起義,且造成了巨大的聲勢時,他們立即跳出來造反,並迅速成為反秦主導力量。如果沒有六國貴族的起兵,陳勝吳廣起義不可能推翻秦朝。

更為嚴峻的是,秦朝時剛開始向平民政治過渡,貴族在各自區域仍擁有強大的力量與影響力,當六國貴族紛紛起兵時,天下立即亂成一團,秦朝統治由此分崩離析。

秦朝15年而亡的原因:看看得罪了多少階層,就明白該不該速亡

當秦朝得罪了百姓(包括農民、商人等)、官員、宗室、貴族等時,代表著將所有階層都得罪了一個遍。在這種情況下,秦朝還能不亡嗎?

古代儒家門徒將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嚴刑峻法,更多的是為了打擊法家,防止法家死灰復燃與儒家爭奪治國話語權。因此,讀古今中外歷史書籍時,首先需要搞清楚作者的身份立場,真正客觀描述歷史的畢竟只是少數。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