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嬴政滅掉六國,統一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為中國打下了大一統的文化根基,在歷史上創下了極其傑出的功績。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建立大一統的秦王朝,離不開麾下眾多厲害將領的努力。提起嬴政麾下那些將領,相信人們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就是有“殺神”之稱的白起,以及率眾打擊匈奴、修築長城,有著“中華第一勇士”之稱的蒙恬,但其實在嬴政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最大功臣卻並非白起、蒙恬,而是王翦與他的兒子王賁二人。

一 不只是有著傑出軍事能力的軍事家

王翦年少的時候就已經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且他不是像趙括那樣,對軍事的興趣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這個階段,而是確實有著自己強大的軍事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他並不僅僅只有軍事能力,因此儘管他與白起、李牧、廉頗四人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但他的結局與其他三人截然不同。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秦始皇十八年(前229年),王翦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要知道在31年前,趙國的四十多萬青壯都亡於長平之戰,一直到這會兒都沒有緩過來,因此王翦此次出兵是有著極大信心,勢必要滅掉趙國的。

然而趙國儘管遭受過重大損失,但正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在老將廉頗的帶領下,趙軍防守有度。王翦帶著秦軍與李牧僵持了一年多的時間,眼看糧草就要供應不上,但依然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夠突破李牧的防線。

看上去整個戰事都已陷入了困局,註定只能無功而返,畢竟李牧的軍事才能並不遜於王翦。

這個時候在軍事能力之外的才能,就導致了王翦能夠輕鬆走向勝利,在經過苦苦地對峙與思索之後,他發現自己無法解決李牧的大軍,於是轉而從軍事之外解決李牧這個人。

他施展了反間計,用重金買通趙國寵臣,到處散佈李牧勾結秦國的謠言,趙王聽到以後奪走李牧軍權,並設計將其殺害。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沒有了李牧的趙軍,再不是王翦的對手,他立馬就長驅直入,攻入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取得了趙國的絕大多數地區,僅僅剩下趙王的一個兒子跑到偏遠地區勉強苟延殘喘,但沒多久也被滅掉了。

從王翦戰勝李牧,攻破趙國來看,他不僅僅有著超一流的軍事才能,而且對朝堂之上的事情超級敏感,知道軍事不過是朝堂的延伸,如果只顧在前線打仗卻不管後方朝廷的話,只怕是會出大問題,李牧便是典型的前車之鑑。

二 巧施妙計,讓自己成功避免成為李牧那樣的悲劇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雄心勃勃的嬴政想要滅掉楚國,讓所有能夠帶兵的武將一起開了個會,問滅掉楚國需要多少人馬,王翦表示楚國是一個大國,想要真正滅掉它至少需要六十萬人馬。

可能有朋友不知道六十萬大軍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在長平之戰以前,趙國是能夠與秦國並稱的大國,但在長平之戰被坑殺四十萬大軍以後,趙國的精銳部隊死傷殆盡,剩下的幾乎都只是一些老弱殘兵,而當時秦國與趙國對戰的也就是四十多萬人馬,雙方都近乎是傾巢出動。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儘管此時距離長平之戰已經過去了一些年,秦國的軍隊總量必然有所增加,但基本上不會超過六十萬太多,也就是說王翦一開口,就要帶走一支能夠影響天下大勢的大軍,並且是長期在外。

嬴政下意識就對這個可能危及到自己權力的提議不滿,這個時候年輕將領李信(李廣祖先)則認為最多二十萬就可以,於是嬴政很爽快地給了李信二十萬人馬,結果李信大敗虧輸,嬴政無奈之下只能去請王翦出馬。

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所有士卒都知道此去的目的是要去滅掉楚國,一個個按耐不住,都想要早點出發儘快與楚軍決戰。然而王翦卻並不著急,他在為大軍出征做準備的時候,多次向嬴政討要封賞,從金銀財寶到美人田宅,甚至大軍出發了他還派人回去找嬴政要封賞。

王翦的這個行為讓他的部下們非常困惑,都認為老將軍突然財迷心竅了,甚至還在那裡勸他不要太過分,小心皇帝秋後算賬,他們直到2年後才能夠懂得王翦此舉的深意。

王翦率領大軍到楚國邊境以後,就安營紮寨,整整一年都沒有流露出要與楚軍打仗的意思。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楚國的大軍原本安扎在邊境與秦軍對峙,但是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開始準備調兵遣將,想要前往別處,這就露出了破綻,王翦那樣的高手極為善於抓住那稍縱即逝的機會,立刻強攻,打敗四十萬楚軍,隨後一路高歌猛進,又花了一年便俘虜了楚王,徹底滅掉楚國。

在凱旋迴國的路上,將士們才明白王翦當年為何要不停地向嬴政要封賞,因為由將軍率領六十萬大軍獨自在外,是一件讓君王很不安的事情,尤其王翦到達楚國邊境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啥事都沒幹,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讓皇帝懷疑,他是不是要擁兵自重。

當年李牧也這麼玩過,在與匈奴的對峙中一直擁兵不動,結果就被趙王懷疑給撤職了,現在王翦也要玩這一招,要是皇帝起了疑心,隨便下道命令那可就夠他受的,不僅擊楚難以成功,只怕是身家性命都難以保障。

然而在王翦滅楚的過程中,嬴政一直都沒有給他下任何命令,沒有干涉他如何滅秦,更沒有突然收權之類的行為,讓王翦得以成功滅楚,這就與王翦出征前不停討要的封賞密切相關。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王翦所討要的是金銀財寶、良田美宅,這是他向嬴政表明自己的平生志向,只是一些金錢之類的低階趣味,沒有什麼要平定天下之類的遠大理想。更為重要的是,他向嬴政討要封賞這個動作本身,表明了他雖然喜歡金銀財寶,但只要嬴政賜下來的,倘若嬴政沒有賜下,那他就不會自己拿。

透過不停討要封賞,王翦已經向嬴政做出了重要的表態,表明了自己絕不會擁軍自立,自己去拿東西的想法,自然也就打消了嬴政的疑心,獲得了他的信任,因此得以不受半點干擾地完成任務。

三 功成身退的智慧

在滅掉楚國後,王翦又率軍平定百越,為秦國的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不過在回京後,他卻沒有接受嬴政的眾多賞賜,而是選擇了功成身退,徹底交出兵權回故鄉隱居,結果成就了琅琊王氏的傳奇,後人中有王羲之、王獻之這樣的大書法家。

王翦率軍滅楚前多次討要封賞,部下為之困惑,2年後才懂他的高明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將領、軍事家,但能夠做到王翦這個程度的人不多,像李牧、岳飛、韓信等等,那都是非常典型的僅僅具備頂級軍事才能,而不是像王翦那樣,具備有軍事才能之外的才能的人,因此他們的人生雖然也光輝璀璨,但最終卻難免以悲劇告終。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