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先說個小故事:

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來的一盒東西及一封信,信中說:“送上琵琶請笑納”,但開啟盒子一看,卻是枇杷!沈回信說:“承惠琵琶,開奩視之,聽之無聲,食之有味。”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詩一首自諷: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當年識字差。

若是琵琶能結果,滿城簫管盡開花。

這位友人看似在自諷,實則表現了他的謙虛不自傲的精神。試想,能寫出這麼幽默風趣詩篇的人,怎是“識字差”之人呢?只不過是他對這種水果不瞭解,寫出的別字而已。

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北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改詩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最初不是這樣子的,最初寫的是“又到江南岸”,他感覺”到”字不妥,改成“過、入、滿”等,後經多次圈點修改之後,終改成形神兼備的“綠”字。

王安石可謂治學嚴謹之人,為了寫出一句好詩苦心琢磨,最終達到“筆落驚風雨”的效果

首好詩,需要靈感,可靈感從何而來?肯定從平時勤奮努力而來。

唐代詩人盧延讓曾寫了一首《苦吟詩》,其中有“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說法。可見一首好詩,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出來的。

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詩人需要靈感,他們需要認真的歡察生活,認真的思索人生,認真讀大量書籍來充實自己。

唐代大詩人杜甫每天讀書寫作,家境貧寒的他筆耕不輟,他所處的時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戰亂頻繁,杜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他始終沒忘記寫作,給後人留下大量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三吏》《三別》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體現了作者關心民眾疾苦的感人情懷。

我國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可以說遊遍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其間也是佳作頻出。其實他旅遊的過程,就是實踐的過程,沒有這些親身體驗,就寫不出那麼多壯麗的詩篇。比如李白到廬山,就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到荊門,就寫出“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到黃鶴樓就寫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任何佳作的完成,都需要千辛萬苦努力才行。

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是賈島吟成“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後加的注詩。意思是這兩句詩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雙淚長流。

賈島和王安石一樣,為求好詞佳句,費盡心力,認真推敲,終有所成。

所以,要想在文學上有所建樹,非下苦功夫不可,可畢竟”學業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名人也不例外。治學嚴謹的王安石就曾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王安石喜歡改詩,有一次, 王安石看見一首詩中的兩句:“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王安石看後不覺發笑,心想:“明月”怎麼會叫?“黃犬”怎會臥在花心上呢?於是他提筆改成“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陰。”後來他遊歷南方,發現南方有一種鳥叫“明月”,叫聲婉轉動聽。有一種昆蟲叫“黃犬”,常在花心飛來飛去。這下子他才明白,那兩句詩是對的。

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可見,即使赫赫有名的王安石也有他的短板,是他知識淺薄嗎?顯然不是,只不過是南北地方的差異性造成了他的誤解而已。

透過以上這兩個故事,能得到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滿招損,謙受益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所以一個人要想在一生中窮盡所有的知識,那是不可能的。且不說一個人的精力十分有限,單就個人所涉獵的知識範圍來講,那也是各有各的領域。所以我們永遠不要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過去形容老師教學生,就是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的要求的是: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長流水。也就是說要想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老師需要源源不斷的輸入知識,其實不光是老師這樣,任何行業的人,都應該是這樣。

二、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知錯則改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地域又如此廣闊,在境域遼闊的土地上,住著很多少數民族,所以各地文化有差異,語言的運用也多少存在著區別,一個人要想學會所有知識,那除了要飽覽群書外,還要有親身實踐的的機會。

枇杷不是此琵琶,黃犬也能臥花心

所以不怕被揭短就成為一種品德,沈石田友人就做到了這一點。學會不懂就問,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多請教別人。古代有很多謙虛求學的例子,明代大文學家宋濂“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還有程門立雪的楊時,雖受了寒風冷雪之苦,但終因自己的謙虛禮貌得到老師讚許,學到了豐富的知識。

唐宋大家王安石鬧了個笑話,他雖然把別人的詩修改的恰到好處,可畢竟人家寫的沒錯啊!當他發現自己的錯誤時及時予以改正,這正是大家們的風範

明月也能當空叫,黃犬亦能臥花心。

誰讓人家當地有這種鳥、這種蟲呢!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