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交易的起源和發展,他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你瞭解多少?

期貨交易的起源和發展,他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你瞭解多少?

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國際貿易普遍開展,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市場供求狀況變化更為複雜,僅有一次性地反映市場供求預 期變化的遠期合約交易價格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而要求有能夠連續地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全過程的價格,以便廣大生產經營者能夠及時調整商品生 產,以及迴避由於價格的不利變動而產生的價格風險,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順利地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期貨交易就產生了。

一般認為,期貨交易最早產生於美國,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的成立,標誌著期貨交易的開始。期貨交易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在現貨遠期 合約交易發展的基礎上,基於廣大商品生產者、貿易商和加工商的廣泛商業實踐而產生的。

1833年,芝加哥已成為美國國內外貿易的一箇中心,南北戰爭之後, 芝加哥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而發展成為一個交通樞紐。

到了19世紀中葉,芝加哥發展成為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大量的農產品在芝加哥進行買賣,人 們沿襲古老的交易方式在大街上面對面討價還價進行交易。這樣,價格波動異常劇烈,在收穫季節農場主都運糧到芝加哥,市場供過於求導致價格暴跌,使農場主常 常連運費都收不回來,而到了第二年春天穀物匱乏,加工商和消費者難以買到穀物,價格飛漲。實踐提出了需要建立一種有效的市場機制以防止價格的暴漲暴跌,需 要建立更多的儲運設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穀物生產地的經銷商應運而生。當地經銷商設立了商行,修建起倉庫,收購農場主的穀物,等到穀物溼度達到規定標準後再出售運出。當地經銷 商透過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的方式收購農場主的穀物,先儲存起來,然後分批上市。當地經銷商在貿易實踐中存在著兩個問題:他需要向銀行貸款以便從農場主手中購 買穀物儲存,在儲存過程中要承擔著巨大的穀物過冬的價格風險。價格波動有可能使當地經銷商無利可圖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 未買先賣”,以遠期合約的方式與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聯絡,以轉移價格風險和獲得貸款,這樣,現貨遠期合約交易便成為一種普遍的交易方式。

然而,芝加哥的貿易商和加工商同樣也面臨著當地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肯按比他們估計的交割時的遠期價格還要低的價格支付給當地經銷商,以避免 交割期的價格下跌的風險。由於芝加哥貿易商和加工商的買價太低,到芝加哥去商談遠期合約的當地經銷商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去尋找更廣泛的買家,為他們的穀物 討個好價。一些非穀物商認為有利可圖,就先買進遠期合約,到交割期臨近再賣出,從中盈利。這樣,購買遠期合約的漸漸增加,改善了當地經銷商的收入,當地經 銷商支付給農場主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848年3月13日,第一個近代期貨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成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成立之初,還不是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所,還只是一個集中進行現貨交易和現貨中遠期合約轉讓的場所。 在期貨交易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堪稱革命的變革,一是合約的標準化,二是結算制度的建立。

1865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實現了合約標準化,推出了第一批 標準期貨合約。合約標準化包括合約中品質、數量、交貨時間、交貨地點以及付款條件等的標準化。標準化的期貨合約反映了最普遍的商業慣例,使得市場參與者能 夠非常方便地轉讓期貨合約,同時,使生產經營者能夠透過對沖平倉來解除自己的履約責任,也使市場製造者能夠方便地參與交易,大大提高了期貨交易的市場流動 性。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在合約標準化的同時,還規定了按合約總價值的10%繳納交易保證金。

隨著期貨交易的發展,結算出現了較大的困難。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起初採用的結算方法是環形結演算法,但這種結算方法既繁瑣又困難。1891年,明尼亞波里穀物 交易所第一個成立了結算所,隨後,芝加哥交易所也成立了結算所。

直到現代結算所的成立,真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才算產生,期貨市場才算完整地建立起來。因 此,現代期貨交易的產生和現代期貨市場的誕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的內在要求

他的功能作用:

風險轉移:

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誤的印象:期貨合約的買賣純粹是為了投機,而不能帶來社會效益的增長或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事實上標準商品期貨合約是為了解決某些商品的內在經濟風險而制訂的。

一般地,價格風險是交易過程中時間作用的結果,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在國際市場上,乾旱、洪水、戰爭、政治動亂、暴風雨等等各種情況變化會傳遍世界各地,並 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擁有大量這種商品的個人或公司將會很快發現,幾乎一夜之間,他的存貨的價值已大幅上升或下降。激烈的市場競爭會導致價格在較短時期內 大幅度波動。與供求相關的風險因素還包括一些商品收穫的季節性和需求的季節性。由供求的不可預測所帶來的潛在價格風險是市場經濟所固有的,也是買主和賣主 無法抵禦的。

由此可見,期貨市場的風險是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派生出來的,是一種客觀存在,而賭博的風險是人為製造的。這也是期貨交易與賭博的最本質區別。在期貨交易中,風險的產生不同於賭博。賭博是隨著將錢壓在滾動的骰子或分發的牌上而產生,如果他不賭博,風險就不復存在。但在期貨交易中,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風險是 商業活動中固有的一個組成部分,交易所是將風險由套期保值者轉移給投機者的場所。

發現價格: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經營者根據市場提供的價格訊號做出經營決策。價格訊號的真實、準確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經營決策的正確性,進而影響經營效益。 在期貨市場產生以前,生產經營者主要是依據現貨市場上的商品價格進行決策,由於現貨交易多是分散的,生產經營者不易及時收集到所需要的價格資訊,即使收集 到現貨市場反饋的資訊,這些資訊也是零散和片面的。自期貨交易產生以來,發現價格功能逐漸成為期貨市場的重要經濟功能。所謂發現價格功能,指在一個公開、 公平、高效、競爭的期貨市場中,透過期貨交易形成的期貨價格,具有真實性、預期性、連續性和權威性的特點,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出未來商品價格變動的趨勢。 期貨市場之所以具有發現價格功能,主要是因為期貨價格的形成有以下特點。

第一,期貨交易的透明度高。交易指令在高度組織化的期貨交易所內撮合成交,所有期貨合約的買賣都必須在期貨交易所內公開競價進行,不允許進行場外交易。交 易所內自由報價,公開競爭,避免了一對一的現貨交易中容易產生的欺詐和壟斷。

第二,供求集中,市場流動性強。期貨交易的參與者眾多,如商品生產商、銷售商、加工商、迸出口商以及數量眾多的投機者等。這些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聚集在一 起競爭,期貨合約的市場流動性大大增強,這就克服了現貨交易缺乏市場流動性的侷限,有助於價格的形成。

第三,資訊質量高。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是收集資訊、輸入資訊、產生價格的連續過程,資訊的質量決定了期貨價格的真實性。由於期貨交易參與者大多熟悉某種商 品行情,有豐富的經營知識和廣泛的資訊渠道及一套科學的分析、預測方法,他們把各自的資訊、經驗和方法帶到市場來,結合自己的生產成本、預期利潤,對商品 供需和價格走勢進行判斷、分析、 預測。報出自己的理想價格,與眾多對手競爭。這樣形成的期貨價格實際上反映了大多數人的預測,具有權威性,能夠比較真實地代表供求變動趨勢。

第四,價格報告的公開性。期貨交易所的價格報告制度規定。所有在交易所達成的每一筆新交易的價格,都要向會員及其場內出市代表及時報告並公諸於眾。透過現 代化的傳播媒介,交易者能夠及時瞭解期貨市場的交易情況和價格變化,及時對價格的走勢做出判斷,並進一步調整自己的交易行為。這種價格預期的不斷調整,最 後反映到期貨價格中,進一步提高了期貨價格的真實性。

第五,期貨價格的預期性。期貨合約是一種遠期合約,期貨合約包含的遠期成本和遠期因素必然會透過期貨價格反映出來,即期貨價格反映出眾多的買方和賣方對於未來價格的預期。

第六,期貨價格的連續性。期貨價格是不斷反映供求關係及其變化趨勢的一種價格訊號。期貨合約的買賣轉手相當頻繁,這樣連續形成的價格能夠連續不斷地反映市場 的供求情況及變化。由於期貨價格的形成具有上述特點,所以,期貨價格能比較準確、全面地反映真實的供給和需求的情況及其變化趨勢,對生產經營者有較強的指 導作用。世界上很多 生產經營者雖未涉足期貨交易,也沒有和期貨市場發生直接關係,但他們都在利用期貨交易所發現的價格和所傳播的市場資訊來制定各自的生產經營決策,例如,生 產商根據期貨價格的變化來決定商品的生產規模;在貿易談判中,大宗商品的成交價格往往是以期貨價為依據來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