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著蜘蛛捕食一個小時,杭城有一群學生畫出的自然筆記真贊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

記者眼前有一幅作品,左邊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網,右邊是呈現一半的黑色大蜘蛛,中間是介紹蜘蛛的文字。

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實驗學校有一個小神農社,那裡的學生告訴記者,這樣的作品叫做自然筆記。記者看到的這幅自然筆記,是四年級學生章揚睿畫的,在前不久舉辦的浙江省中小學自然筆記大賽上獲得了三等獎。

記者跟小神農社的學生比較熟絡,也是第一次知道這群孩子最喜歡的事情是養小動物、小植物,並把自己看到的動作和植物,用畫筆畫成自然筆記。

畫出來的自然筆記,就是不一樣,美感十足。

盯著蜘蛛網一個小時

畫出了不一樣的蜘蛛

盯著蜘蛛捕食一個小時,杭城有一群學生畫出的自然筆記真贊

如果只是知識型的自然筆記,那沒什麼稀奇。小神農社的這群孩子,為了把動植物畫好,平時可是下了不少功夫,必須要有耐心、敏銳的觀察力。

章揚睿跟記者說起了那幅獲獎的自然筆記的創作過程——

前段時間回老家,我在農場的一個門框上看到一張很大的網,非常幸運地在網的邊緣看到了一隻等候獵物的蜘蛛。

我聽說過蜘蛛捕食的過程,但是從來沒有親眼看到過。當看到這隻蜘蛛時,我既興奮又好奇很,想親眼看一看它捕食的過程,於是我就一直在蛛網旁邊等待。

我非常幸運,等待沒多久就有一隻蒼蠅落在了蜘蛛網上。蒼蠅一開始非常激烈地掙扎,但過了一會兒就精疲力盡了,躺在網上一動不動。這時在一旁等候的蜘蛛好像看到了時機,開始慢慢靠近,靠近後,蜘蛛先從尾部吐出絲,把蒼蠅裹成“木乃伊”,可是蜘蛛並沒有直接把蒼蠅吃掉,而是在一邊靜靜等待,只見蒼蠅漸漸變小。

後來,章揚睿上網查了下資料,才知道蜘蛛不是用牙齒咬碎食物,而是吐出一種黃水,把食物變成液體後把水吸進肚子。

整個捕食過程大概持續了一個小時,章揚睿看得非常投入。回家後,他馬上就把這個場景畫了下來。他的作品把蜘蛛每一隻腳上的每一個螯肢,以及蜘蛛身上的細毛和腳末端螯爪,都細緻的描繪了出來。

在作品最下端他還寫上了自己的感悟:蜘蛛不會飛,但是它透過自己的執著和堅韌把網結在了半空中,而且它的網織得非常精巧規矩,像一張八卦圖,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和蜘蛛一樣有恆心,堅持不懈我就會成功。

畫好自然筆記

好奇心不可缺

記者找到了這群孩子,和他們中的幾個學生聊了一下,發現他們對大自然的瞭解,要讓很多大人自嘆不如。他們的自然筆記,除了畫得好看以外,還有一些共同的特質,比如知識整合力強。

黃羲和今年四年級,是這次比賽為數不多的一等獎獲得者之一。和其他學生不同,黃羲和的自然筆記不限於看得見摸得著的動物、植物,她還喜歡畫氣象等在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

盯著蜘蛛捕食一個小時,杭城有一群學生畫出的自然筆記真贊

此次她參賽的作品主題是“氣候”,作品以地球為核心,畫出了地球上下雪、颳風、下雨、龍捲風等氣象,涉及到的知識點非常精細。比如“太陽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時,只有原來的二十二億分之一”,“現在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全球變暖會導致暴雨、乾旱、颶風等大自然極端天氣現象增加”等。

在每一個氣象邊上,她不僅用上了文字解析,還用了借用符號將知識點分層,用不同的顏色突出重點,並且用一些符號表達氣象的危險性。比如龍捲風邊上,她用黃色彩筆畫了一個類似交通訊號牌的黃色三角感嘆號標識;寫到全球變暖,她就用紅色彩筆把“暖”字標紅,並在邊上畫上一個太陽,非常形象。

擁有一顆愛心和好奇心,也是製作自然筆記的關鍵。

“我喜歡上昆蟲,最初是因為一隻漂亮的蝴蝶。”楊承岑說。她是一名四年級的學生,一次和家人在山上散步時,看到一隻很漂亮的蝴蝶,當時就萌生了把蝴蝶畫下來的想法。回家後,她上網查詢這隻蝴蝶的資料,知道它叫電蛺蝶。

盯著蜘蛛捕食一個小時,杭城有一群學生畫出的自然筆記真贊

“這隻蝴蝶的翅膀非常漂亮,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會泛出淡淡的藍光,翅膀上還有美麗的白色斑點,外形非常優雅,可是在查閱資料後我才知道,這種蝴蝶除了吸花蜜以外,還以糞便等腐爛物為食,這有趣的發現讓我更想了解它了。”

據楊承岑媽媽介紹,她們的老家在山裡,屋後有大片的竹林,裡面有很多小昆蟲,楊承岑從小就喜歡在竹林裡玩耍,非常喜歡小昆蟲,好像把昆蟲當做了自己的朋友一般。比如一隻蚊子趴在手臂上咬她,她不會將蚊子趕走,更不會把它拍死,而是靜靜地觀察蚊子,等蚊子吃飽後把它放走,如果爸爸媽媽當著她的面把蚊子打死,她就會非常傷心。

一個“農民老師”

帶孩子走進自然殿堂

自古名師出高徒,在和這群學生聊天中,記者發現所有的學生都說起了小神農社的“大boss”鄭老師。在學生口中,鄭老師知識淵博又幽默有趣,是小神農社所有學生的偶像。

這位鄭老師名叫鄭維慶,是學校的一名科學老師,也是小神農社的指導老師。

鄭老師說,自己就是一個喜歡教書的“農民”,就是有一股“痴”勁,只要一干起教學上的事就會沉醉其中。

小神農社是2013年成立的,起初社團沒有多少學生報名,課程也只是種種植物。後來經過鄭老師的一番努力,課程的種類開始多起來了,想要參加社團的學生也越來越多,50多人的課堂容量,全校有近400位同學想要參加。

小神農社成立的這5年來,鄭老師逐漸開設了種植、中醫藥、“逗你玩”、“菇菇小屋”等課程,而且每堂課都是鄭老師費盡千辛設成的。

有一個學期,他無意間注意到學校給每一個學生都發了一本中草藥教材,但是沒有開設課程來學。鄭老師想,這麼好的教材怎麼能這樣浪費?不久後,他就找到了一箇中醫藥大學畢業的學生家長,在社團課上義務給孩子講解中草藥的知識。

“逗你玩”課程是一節以豆製品為主題的課程,教學生磨豆漿、做豆腐等豆製品。“哥倫布航海時,許多船員因為缺乏營養死亡,而正和下西洋,船員們在船上種了蔬菜和豆子而平安無事。”鄭老師說,開設這門課程的初衷就是想讓孩子瞭解豆子,瞭解中國傳統的食品工藝,明白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鄭老師看來,他這個“農民老師”只是教給了學生農民最可貴的品質——勤勞。“熟能生巧,勤能補拙,他們能把自然筆記畫好,都歸功於他們平時的觀察,經常動筆,比如小小的麻雀,在其他孩子眼裡可能只是一直灰色的不大好看的小鳥,但在我們這群經常觀察的孩子眼中,能從羽毛紋理和顏色上的不同判斷出麻雀的雌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