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作為古思想中的人生四大喜事,時至今日依然被奉為經典。

早在封建社會時對於沒地位、沒背景的普羅大眾而言,如果能夠透過科舉考試考上進士,那麼等待自己的就是飛黃騰達了。

隋文帝下詔舉“賢良”之前,古代的官員都是在貴族子弟中選拔,說白了就是身份地位高貴的人,才會被列為國家選官的物件。

而從隋朝開始才有了科舉制的雛形,到了唐代時才被髮揚光大。

那麼為什麼古人要說“一代做官九代絕”呢?其實,下半句也同樣十分經典,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一、一代做官九代絕

古人特別講究家族觀念,所以一旦一個家族中有人考中進士,那麼不僅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而且接下來還會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家族中做官的人會為自己的家人大開綠燈,除了會提攜家族中的讀書人當官之外,還會讓整個家族的人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而俗語“一代做官九代絕”的說法,確實讓人有一種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難道家族中有人做官,反而會讓九代人“絕後”嗎?

在古人的觀念中自己沒有兒子就會變成“絕戶”,因為過去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就算是家中女兒成群也不算有後人,因為女兒早晚有一天要嫁給外人。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很荒誕,但如果能透過現象看本質,那麼大家就能明白字裡行間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無論古今,做官都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清官;而另一類就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貪官。

世人在唾罵貪官的同時,也特別期待清官在世,由於舊社會時期很多讀書人,讀書的目的都特別不純。

“學而優則仕”雖然是所有讀書人的共同願望,但絕大多數人讀書卻都是為了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以及車馬多如簇。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雖然古代不乏清正廉明的清官,但貪官卻比比皆是,他們讀書做官的目的就是追求大富大貴。

朝廷雖然每年都給他們發俸祿,但這點錢只能夠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要想錦衣玉食就不得不貪汙,即使歷朝歷代都設立了嚴苛的法律,專門針對貪官汙吏,可是卻依然有人鋌而走險。

一旦貪官被彈劾就要受到核查,一旦證據確鑿就要被處罰,如果貪汙的銀兩並不多,那麼可能只是被罷官或流放了事,一旦貪汙的數目特別巨大,那麼就會被砍頭、罰沒家產,甚至還要誅三代、滅九族。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可見“一代做官九代絕”的說法絕不是虛言,原本家族中有一個做官的人,會讓整個家族都倍有面子,可是一旦這個做官的人因為貪汙,或者犯了其他不可饒恕的罪行,那麼整個家族也會跟著遭殃。

所以依照這種說法,很可能他就沒有後人了。

二、一家發財九家貧

為什麼會有“一家發財九家貧”的說法呢?表面上來看彷彿是在說一個家庭發財了,就要有九家人受窮。

“九”在古代是一個虛指或泛指的數字,形容非常多或數不清。其實,這句俗語非常好理解,常言道“財發狠心人”,一個人要想發達就要不擇手段。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舊社會的貪官汙吏之所以會財大氣粗,原因就在於他們撈的都是黑心錢,說白了就是搜刮的民脂民膏。為啥過去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一個芝麻綠豆大小的的縣太爺,竟然可以在三年之內吃得腦滿腸肥,還不是從老百姓的身上搜刮來的嘛。

早在封建社會的時候,貪官汙吏為了中飽私囊,會不長期剝削和壓迫老百姓,他們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經常增加一些苛捐雜稅,一部分上繳國庫剩下的就都進了自己的腰包。雖然老百姓因此叫苦不迭,可是貪官又怎麼可能管這種事情呢?

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重點,兩句話道盡世態炎涼

要是年年都是大豐收還好一些,一旦遇到收成不好的災年,面對繁重的賦稅很有可能把全部糧食交給官府。為了活命老百姓不得不出去逃荒,所以才有一家發財九家貧的說法。

結 語

元代詩人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曾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語道破了元朝時期國家和官員與民爭利的悽慘景象,殊不知除了元朝之外,就算是在唐朝和明朝這種事情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