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今年交春是在“六九頭”還是“五九尾”,有啥不同?

二十四節氣當中的“重磅時刻”,冬至到來了,古時候管冬至叫作“亞歲”、“拜冬節”、“日南至”等等,還有一些地方直接管冬至叫小年了,這重要性不用說,僅次於過年了!

所以,這一天在古代無論是君臣還是老百姓都要來歡度冬至的到來。在古代也是有“年假”的,漢代的時候,冬至無論是君臣和百姓都要放假5天。這一天即便再窮的人家也會借錢給家人弄件新衣服穿,做上一桌可口的飯菜,一家人坐在一起享用,然後還得去祭祀祖先,就和咱們現在過年一樣。

冬至到了,今年交春是在“六九頭”還是“五九尾”,有啥不同?

古人根據冬至這一天的天氣情況,總結了一些判斷未來天氣情況的諺語來指導農事,我們一起來欣賞其中的一部分。

“冬至在月頭,捂被不用愁;冬至在月中,單一能過冬;冬至在月尾,大雪起紛飛;冬至比較暖,烤火到小滿;冬至出日頭,過年凍死牛;冬至若有霜,過年大雪降;冬至若有雨,來年淅瀝瀝;冬至若有雪,來年地如鐵;冬至如有風,必定冷半凍;冬至晴一天,來年百果生”。家人們可以收藏起來,觀察一下冬至那天的天氣情況,來看看古人說得準不準?

那麼冬至這一天南方和北方有哪些不同的習俗呢?

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它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首,而且還是“四時八節”之一,也就是說在古代冬至這天即是過年又是祭祖的日子,這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冬至這天南方的主要活動內容有祭祖和宴飲的習俗,也就是和我們現在過年一樣,親戚朋友都回來了,都來到父母家,弄一桌豐盛的酒席,聊聊天,慶祝一下!吃湯圓、赤豆糯米飯、喝冬釀酒等。還有臺灣地區習慣吃一些軟軟糯糯的的東西,像糯米糕和餈粑等等。

北方的習俗相比南方沒有那麼多講究,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餃子。還有一些地區宰羊吃羊肉、喝羊湯、吃餛飩等等。在北方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就是在冬至前後修窖藏冰。

冬至到了,今年交春是在“六九頭”還是“五九尾”,有啥不同?

在古代冬至這天被認為是個非常吉祥的日子,不僅民間老百姓要要祭祖掃墓,就連皇帝都會在這一天舉辦祭天大典。

今年的冬至是在陽曆12月21日,陰曆十一月十八,交節時間是在晚上11時59分9秒,在辰時之後了。也就是說,今年立春處在“六九頭”,就是我們常說的“春打六九頭”。

咱們國家自古就是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在古代家裡吃飽都成問題,就更不可能有餘糧。所以,那時候要是出現旱災、澇災、凍害等惡劣天氣情況,就會影響農民的收成,老百姓就要餓肚子了,甚至餓死。

所以,古代人每一個節氣都記錄當天的天氣情況,慢慢的就發現了規律,把這些規律和經驗總結成農諺來指導農事工作。文章開頭那些農諺都是老輩人總結出來的,雖然現在氣候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是,還有一些農諺是非常準確的。不過,隨著生產科技的進步,這些農諺也慢慢的被人遺忘了,很少有人知道了。

在古代,到了冬至節氣前後,農事工作基本上已經都完事了,莊稼也收完了,一些防凍的措施也做完了。這個時候大家都閒著沒事,大家都不忙,就聚在一起,聊天聚餐。等到了過年的時候就開始準備春耕工作了,加上那時候交通也不方便,大家都挺忙的,也就不是很適合在一起聚餐了。所以,就比較重視冬至這個節,也就是老話說的“冬至大如年”!

冬至到了,今年交春是在“六九頭”還是“五九尾”,有啥不同?

那麼今年會不會非常寒冷呢?

冬至一到就進去入“數九寒天”了,天氣一天會比一天冷,等到了“三九”、“四九”就更冷了,從“五九”、“六九”開始,氣溫就開始慢慢回升了,等到了九九加一九的時候,農民已經在大地忙活春耕了。

今年冬至的交節時間是晚上11時59分9秒,再往後推45天16個小時就到立春了,據推算是在“六九頭”。老話說,“春打六九頭,窮人苦出頭”,“春打五九尾,老牛累斷腿。”是六九頭好還是五九尾好?

這句話從字面上的意思是,立春如果出現在“六九頭”,冷空氣慢慢散去,寒冷的天也不多了,等到了來年3-4月份也不會冷,也就不會發生倒春寒的情況,糧食獲得豐收,窮人也熬出頭了;如果立春出現在“五九尾”,說明寒冷的空氣還沒散去,年後的天氣還是比較冷,出現倒春寒的情況,影響了越冬作物的生長,農民還得繼續為了生活開始忙碌,把老牛的腿都累斷了。

按老話的理解,今年是“春打六九頭”,來年的年景不錯。但是,老話又說,“冬至在頭,凍死老牛;冬至在中,單子過冬”,今年冬至是陰曆十一月十八,在中,也就是說今年冬天可能不會太冷。

但是,作為農民來說,還是希望冬天能夠冷一點的,最好在下幾場雪。老話說,“麥蓋三層被,連年枕著饅頭睡”,雪多,氮就多。並且,鬆鬆軟軟的白雪溫度低的時候並不會融化,裡面的空氣不傳熱,裡面的出不來,外面的也進不去,起到防凍的作用。等溫度上來後,冰雪開始融化,緩解春季旱情,給作物提供水分和營養。所以,老話說,“該冷就冷,來年好收成”,是有一定道理的。

全文完,都看到這了就點個贊吧,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