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去世後,曹丕繼承了他的王位。曹丕剛繼承王位沒幾天,就開始逼迫漢獻帝禪讓給自己。在曹丕的逼迫下,漢獻帝禪讓給了曹丕,東漢滅亡,此時正式進入三國時代。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的訊息傳到了蜀地,此時不知道怎麼了,訊息變成了曹丕殺了漢獻帝。一直自詡為漢室宗親的劉備,打著光復漢室的口號,221年也登基稱帝,重新建立漢朝,史書上稱為蜀漢。三國已經出現了兩個,此時只差吳國了。不過和魏國、蜀漢相比,吳國的孫權稱帝可以說非常晚。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3。JPG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策死後,弟弟孫權繼承孫策的位置,掌管江東各地。到曹丕篡漢的時候,孫權已經統治江東各地20年了。從孫堅開始到孫策,再到孫權,孫家經營了江東三代人,可以說根據非常牢固。孫家的統治在江東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深得當地世家大族的支援。不過在稱帝這件事上,孫權好像一點都不積極。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7。JPG
很多人會覺得孫權之所以不積極稱帝,和江東的實力有關,也許是實力太弱了。事實上到東漢滅亡之前,天下大勢已定。東漢末年全國分為十三個州,曹操統治了九個,而且這九個都位於北方,是當時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的一些州,實力也是最強的;孫權佔領荊州之後,佔領了兩個多州,差不多三個。劉備只佔了一個多州,確切地說是益州加上漢中。不過益州面積雖然大,但南部廣大地區都是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劉備並不能進行有效的統治。從三家的地盤和實力上看,孫權的實力雖然沒曹操強,但和劉備相比,還是略勝一籌。那麼,問題來了,弱小的劉備都稱帝了,孫權為何不稱帝呢?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11。JPG
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並不是自己不想,而是沒有理由稱帝。古人講,名正言順,無論是曹丕、還是劉備,他們稱帝都是有足夠的理由的,但孫權並沒有理由。這些理由不僅僅是官員的支援,或者說各地有祥瑞出現之類的,而是必須讓所有人都認同的理由。孫權之所以不稱帝,就是遲遲沒有合適的理由。
先看一下曹丕稱帝的理由。曹丕繼承王位之後,逼迫漢獻帝禪讓給自己。不管怎麼說,漢獻帝三次禪讓給曹丕,曹丕拒絕了三次,最後才接受漢獻帝的禪讓。這一套禮儀是沒任何問題的,而且人家有天子的詔書,也有傳國玉璽,在法理上講沒有任何問題。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17。JPG
再看一下劉備稱帝的理由。前面說了,曹丕強迫漢獻帝禪讓給自己之後,劉備以為曹丕殺了漢獻帝。由於劉備一直宣傳自己是漢室宗親,現在漢獻帝不在了,漢朝的大旗沒有了,劉備肯定有理由舉起來。不管漢獻帝有沒有死,現在漢朝確定是滅亡了,劉備這樣做都沒任何問題。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21。JPG
曹丕和劉備,一個是漢獻帝禪讓的,一個是漢室宗親,他們都有稱帝的理由。反觀一下孫權,雖然孫家統治了江東幾十年,但根本沒有稱帝的理由。因為,孫家統治江東,在名義上還是朝廷任命的。如果現在稱帝的話,相當於割據,難以服眾。江東的百姓雖然臣服於孫權的統治,但他們未必認可孫權是皇帝。一旦稱帝,後果真的難以預料。
其實,當時的孫權有兩條選擇。第一就是一直向劉備稱臣,畢竟劉備算是漢室正統;第二,一直向曹魏稱臣,曹魏是禪讓的。這兩條無論選哪一條江東百姓都未必會反對,可以說江東的百姓也在觀望。只要有皇帝就行,反正江東還是孫權的。對孫權來說也無所謂,江東的外交一直在搖擺不定,又不是曹魏和蜀漢,一直是死對頭。當然,孫權肯定也想稱帝,只不過沒有合適的機會。不過後來發生了兩件事,讓孫權沒有選擇。可以說,正是這兩件事才讓孫權有了稱帝的機會。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27。JPG
第一件事就是劉備進攻孫權的夷陵之戰。關羽被孫權殺死之後,劉備就開始計劃進攻東吳了。劉備稱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幟傾全國之力進攻孫權,而且不管誰勸都不聽。這下孫權無法向劉備稱臣了,兩國徹底破裂。一直到夷陵之戰後,劉備輸了,兩國關係才逐漸緩和。但夷陵之戰之後,東吳肯定不會再願意向劉備稱帝了,畢竟大家打得這麼激烈。要是再向劉備稱帝的話,百姓肯定不樂意。況且劉備的實力根本不如孫權,再向蜀漢稱帝也不合適。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31。JPG
第二件事就是曹丕伐吳。劉備伐吳的時候,孫權為了取得曹丕的支援,向曹丕稱臣,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夷陵之戰後,孫權實力大增。很多人對向曹丕稱臣不滿意,就這樣孫權和曹魏關係惡化。再加上曹丕也想統一全國,於是在222年傾全國之力進攻吳國,這是曹丕第一次伐吳。這次結果以吳國的勝利而告終。224年,曹丕準備第二次伐吳,後來由於眾多的原因,都沒有進攻吳國。曹丕滅吳的計劃就這樣破產了。由於曹魏進攻過自己兩次,東吳肯定也不能再向曹魏稱臣了,要不然大家也不願意。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35。JPG
靠著這兩次戰爭,江東百姓對曹魏和蜀漢徹底死心了。這種狀況下,孫權只能選擇第三條路,就是自己稱帝。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三國中的第三個國家正式出現。此時曹魏已經換曹叡當皇帝了,屬於第二代國君。蜀漢也由劉備換成了劉禪,也是第二代國君。當然,孫權稱帝時有個現象非常有意思,就是年號。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39。JPG
曹丕剛稱帝的時候年號為黃初,劉備稱帝時年號為章武。這兩個年號裡的“黃”和“章”都是顏色,之所以這樣是受陰陽家五行學說的影響。陰陽家講究五行相生相剋,每個王朝都要屬於其中之一,後面的王朝肯定克前面王朝。曹丕和劉備的年號就是這個意思。而孫權稱帝時的年號為“黃武”,從曹丕和劉備的年號裡各取一個。估計孫權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繼承某某了,也不能說克之前的王朝,畢竟自己是割據政權,也不好意思這樣說。
E:\快傳\快傳3\文章列表\其他領域\三國時吳國國力並不弱,孫權為何最後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敢\43。JPG
這就是孫權稱帝比較晚的原因。不是實力不行,而是沒有機會。一旦機會成熟,孫權肯定會把握住。畢竟,封建社會時期,稱帝是很多人的夢想。然而孫權還是比較聰明的,一直等到時機成熟才稱帝。
參考資料: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