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諸葛亮,字孔明,他從公元208年出山,便一直輔佐劉備,先助劉備成為了地跨荊襄,雄據巴蜀的存在,又助劉備成就了帝業。劉備臨終之前,他則接受託孤,受詔輔佐幼帝,不但要處理朝政,還要為完成劉備的未竟之志,即北定中原為奮鬥。終其一生,他鞠躬盡瘁,劉備劉禪則從未猜忌,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話,他也贏得了生前身後名。然而並非每一個託孤大臣,都能像他這般幸運,最後得以善終,他的侄子諸葛恪,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這是怎麼回事呢?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諸葛恪,字元遜,是諸葛亮長兄諸葛瑾的兒子,他效力的是江東集團,是孫權選定的託孤大臣。不過他的死法非常悽慘——東吳皇帝孫亮,與重臣孫峻密謀,請諸葛恪入宮飲酒,並提前埋伏下了人手,將其誅殺,之後其三族也遭到了夷滅。同樣是受詔輔佐幼帝,諸葛恪為什麼與他的叔叔諸葛亮,結局相差如此大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兩人面對的君主不同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古往今來,無論是否心懷異志,權臣的結局,大都較為悽慘。畢竟權力的誘惑非常巨大,沒有幾個人可以抵禦,不管一個君主是否有能力,他們大都不會甘心讓大權旁落,就算他們本身沒有這樣的想法,也會受到他人的挑撥,這是輔政大臣遭遇不幸的重要原因之一。諸葛恪遇上的,就是這樣一個皇帝。《三國志·諸葛恪傳》記載:“(孫峻)構恪欲為變,與(孫)亮謀,置酒請恪。”意思是說,另一權臣孫峻,誣告諸葛恪想要謀反,於是與皇帝孫亮,密謀借酒宴之機,除掉諸葛恪,而孫亮就這樣同意了。但是相較而言,諸葛亮是幸運的,他所輔佐的幼帝劉禪,器度非凡,而且有自知之明,早早的就說出了“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之言,諸葛亮去世之後,詆譭諸葛亮有不臣之心的人,也遭到了誅殺。這一點,是諸葛恪羨慕不來,也效仿不來的。

二、兩人面對的朝堂局勢不同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諸葛亮“受命於危然之際”,算是劉備集團的元老之一,他的地位在蜀漢無人可以撼動,到了劉禪時期,朝堂上重臣,例如蔣琬、董允等,更是他一手提拔培養的。劉禪就算想要動他,能夠做的到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一點他去世之後,劉禪都做不到,更何況其生前呢?但是諸葛恪不一樣,他的父親諸葛瑾雖然受孫權信任,但是嚴格意義上講,並不算江東真正的元老,真正受到重用的時候,也比較晚,諸葛恪更是在孫權臨終之前,才被推舉為託孤大臣,而且孫權還留下了孫弘、呂據、孫峻等人,來牽制他。孫亮想要除掉他,相對而言,則較為容易。

三、兩人的名聲和處世方式不同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權臣被害有一部分是君主的原因,還有一部分,是他們自身的原因。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從劉備去世的時候,就許下了死忠的誓言,之後也一直默默的為蜀漢做貢獻,縱使他把持著朝政,也掌控著軍權,但是任何人都不能睜眼說瞎話,說他有謀反之心。可是諸葛恪幼年之時,便能言善辯,雖然贏得了神童之名,卻也彰顯了自己性格中,張揚的一面。成為輔政大臣之後,他則更加變本加厲,並實行高壓政策,打壓言論自由。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個君主能夠信任他,能夠容下他呢?

同樣受詔輔佐幼帝,為何諸葛亮得以善終,諸葛恪卻慘遭滅門之禍?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和諸葛恪是親叔侄,而且兩個人同樣的託孤大臣,奉命輔佐幼帝,諸葛亮得以善終,並被立廟祭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諸葛恪卻死於亂刀之下,並牽連三族,這即與兩人遇到的君主性格不同有關,也與他們在朝堂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有關,當然了,他們的遭遇之所以天差地別,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性格和處世態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