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一直以來都對藏區高原充滿了嚮往,又怕唐突地造訪擾了它的神聖。

偶然間看到一部紀錄片式電影《岡仁波齊》,內心震撼溢於言表。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很久沒有遇到過那麼想推薦給大家的電影了,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高富帥白富美,卻足以蕩氣迴腸,每一幀畫面都值得被珍藏。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劇情梗概

一位長者為實現已故親友和自己的心願,決定踏上朝聖之路。這對於藏民來說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宰牛的屠夫、蓋房死人的一家三口、懷孕的婦女,都提出要結伴同行。

他們在全縣的祝福下,帶著“扶貧開發”的中國一拖,啟程。2500多公里,從芒康到拉薩再到岡仁波齊,“五體投地”,翻山越嶺,踏雪踩水;各種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

而到了拉薩後,錢已用盡,他們決定打工賺錢;兩個月後,重新踏上了前往神山“岡仁波齊”的朝聖之旅。在抵達岡仁波齊後,長者溘然長辭,而彼時還在媽媽肚子裡的孩子已學會了走路。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劇情小敘

朝聖對於他們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呢?9歲的扎扎輟學跟隨父母朝聖,懷孕的次仁曲珍明知即將臨盆也堅決跟隨。

手板磨平、鞋子磨爛、衣服磨破、頭上磕出包,在他們看來都是心誠的表現。

每到一個停歇之處,他們都會壘起三塊石頭;夜晚,他們就在公路邊搭起敞篷,撿柴挑水,一起誦經,和衣而睡。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1車11人,啟程朝拜

次仁曲珍在路上臨盆,丈夫用拖拉機帶她去了最近的醫院。孩子出生後,爺爺奶奶專程前來探望。本以為他們會將孩子接走,卻不想孩子和爸爸媽媽一同踏上了朝聖之路。

在他們看來,孩子在朝聖路上出生,是吉兆。

最初,媽媽抱著孩子坐在車上;幾天後,爸爸媽媽在車下磕頭,孩子在車上哭泣;等到再大一點,媽媽和爸爸輪流揹著孩子磕頭。抵達拉薩後,喇嘛專門為孩子披上了黃哈達,誦經祈福。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揹著孩子磕長頭

扎扎的眼睛是那麼的幹澈明亮,爽朗的笑聲是漫長的朝聖路上最靈動的存在。

她和媽媽在冰上嬉戲;給家裡人打電話,每一個人她都要問候“你在幹什麼?我好想你,你想我嗎”;搭帳篷時小小的肩膀也努力想扛起重重的木樁。

在她頭疼時,長者提出可以不用再磕頭,而她和媽媽都回絕說可以堅持。她和大人們走過一樣的路,心也似每一位朝聖者一樣虔誠。

而扎扎的爸爸,是一位因擴建新房致使兩死一傷欠下大量債務的普通藏民。

他在朝聖路上抱怨了命運的不公,但卻仍心存善念,希望此次朝聖可以讓佛祖感受到他的虔誠,同時讓每一份善意都能得到回報。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朝聖路上

公路上,他們遭遇了車禍,駕車人受傷,車頭報廢。在得知肇事者需將呼吸困難的病人在2小時內送達拉薩後,他們選擇讓肇事車輛抓緊啟程離開。

而面對無法修理的車頭,他們沒有些許的沮喪和抱怨,當即決定將裝有物資的車身拆下來徒步拉著繼續前進。開始是男人拉,後來是男人女人一起拉;就這樣一直走到一百多公里外的拉薩。

拉車的過程是漫長的,因為他們每將車身拉過一段距離,自己就要跑回起始地點,一路再“五體投地”磕頭過來。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男人拉車,女人磕頭

一路走來,他們施予善意也接受善意。

在路上還遇到了同去朝拜的兩口子和一頭驢。夫婦倆將驢視作家的一份子,希望驢到拉薩也能沿著布達拉宮轉圈,不忍將拉車的重擔全放在驢身上,所以平坦路上就由妻子負責拉車。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遠遠望見布達拉宮

抵達拉薩後,他們參拜了布達拉宮神聖的佛像,虔誠的聽喇嘛講經。

男人們幫別人磕頭、洗車、搬鋼材,打工兩個月,將剩下的路費湊齊;女人們在旅館將衣服洗好收拾好,準備啟程去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剛剛抵達岡仁波齊,長者便於睡夢中辭世。他們回顧了長者的一生,那是多麼善良且樸實無華的一生啊……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楊培爺爺辭世

“楊培爺爺死在神山腳下是一種福氣”,他們請來了誦經的喇嘛,將長者用哈達包好,放在神山腳下,等待禿鷲的吞食。

故事於他們在岡仁波齊轉山時戛然而止。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

劇情之外

劇組用一年的時間,跟隨一組真實朝聖的隊伍拍攝。本來張楊導演認為設定的人物,包括孕婦、掌舵人、老人、少年、小女孩、屠夫等一行十一個朝聖者,要七八個村子才能湊齊,結果一個村子全解決了。

他們就是11個非專業演員出身的普通藏族村民。

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使用有源聲音,沒有新增任何背景音樂,只有朝聖隊伍在真實地行走。朴樹老師獻唱了片尾曲。

非常喜歡整部電影的拍攝風格,每一幀的美都直抵心底。該影片中,幾乎找不到推拉鏡頭、升降鏡頭和特寫鏡頭等,更多的是遠景、全景和中景的結合,將藏區動人心魄的美景展現的淋漓盡致,視覺享受與心靈震撼並重。

《岡仁波齊》,關於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