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比喻”和“擬人”嗎?

你真的瞭解“比喻”和“擬人”嗎?

有些東西,我們習以為常,以為完全知道,其實並不完全理解。現在我們以“比喻”和“擬人”為切人點來盤點一下現代文閱讀中一些看似明晰而實質上容易混淆的概念。

比喻和擬人,這個我們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的概念,不知道被提及了多少次,可是我們真的知道嗎?如果能夠將下面的幾個問題都回答正確,說明你對比喻和擬人的理解還是比較到位的。

問題一:比喻和擬人在概念上屬於一個層級嗎?

問題二:什麼是“喻”?什麼是“擬”?

問題三:“水仙花是一位少女, 亭亭地立於水邊,對漣漪微笑著。”這句話是比喻還是擬人呢?

回答一:比喻和擬人不屬於一一個層級的概念,和“比喻”一個層級的是“比擬”。如果賦予各種手法“能量級”的話,比喻和比擬是一個能量級的。因為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因此擬人的能量級小於比擬,當然也小於比喻。

從小到大,我們把比喻和擬人一直作為兩個並列概念解讀的做法在邏輯上其實並不合理。然而,這些對於日常生活或者普通做題也許影響不大,但從思維的訓練上說,這是不可忽視的。從本質上看,就在剛剛我們閱讀以上文字的時間內我們已經進行了一次批判性思維訓練、一次分類邏輯思維訓練以及一次比較邏輯思維訓練。

回答二:既然知道了比喻和比擬是一個能量級的, 那麼什麼是“喻”,什麼是“擬”呢?通俗地講,“喻”指兩種東西相比較,找到共同點。“擬”指把一種東西模擬作另一種東西來寫。 如果這樣說還不夠清晰的話,我們可以再換一種雨為簡單易懂的說法:可以找到喻體的就是比喻,表面文字再像擬人也是比喻;反之,找不到喻體的就不是比喻,表面文字再像比喻也不是比喻。擬人的句子是不可以出現具體人物的。

回答三:嚴格地講,“水仙花是一位少女, 亭亭地立於水邊,對漣漪微笑著”這個句子是個比喻句。儘管“亭亭地立於”“微笑”等充滿了“擬人”的味道,但本質上,由於句子中出現了“少女”這個喻體(暗喻),它仍然是一個比喻句。當然,如果把這個句子改成擬人句的話就要把其中的人物“少女”去掉,改成這個樣:“水仙花亭亭地立於水邊,對漣漪微笑著。”同樣一個句子,表達效果也沒有明顯區別,但從修辭手法上看卻有所區別。

從文學的緯度來看,這樣“學究式”的區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但是從思維訓練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有必要的。不能不說,“分類思維”在應對現代文閱讀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儘管不是最嚴謹的,但比較容易理解與接受)來區分一些容 易混淆的手法。儘管這樣的區分並非學術意義上的嚴謹的區分,但對於釐清一些現代文閱讀的手法 是不無裨益的。

聯想與想象

:聯想是想到“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在文學作品中往往表現為“回憶”。想象是想到“沒有發生”的事情,在文學作品中往往表現為對未知的暢想。

最典型的區分聯想和想象的句子是:①看到皎潔的明月,我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②看到皎潔的明月,我想到了嫦娥在奔月。第一個句子是聯想,因為嫦娥奔月這個“故事”是存在的;第二個句子是想象,因為嫦娥奔月這個“事件”是不存在的。

比喻與象徵

:比喻是把一種“具體”的事物和另一種 “具體”的事物相關聯的手法,象徵是把一種“抽象”的事物和另一種“具體”事物相關聯的手法。例如馮驥才緬懷冰心的文章《致大海》中的“大海”就是一種象徵, 因為冰心博大的胸懷是抽象的,而大海是具體的,用大海來象徵冰心博大的胸懷非常契合。但如果認為這是一個比喻, 把“冰心比喻成大海”的話,我們必須要找到冰心這個具體形象和大海的共同點,莫非冰心的臉是藍色的?莫非冰心的頭髮如礁石?

顯然不可能。我們常常說“他像大海樣博大” 的時候其實是口語上的一種省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他的胸懷像大海一樣博大”。

比喻與誇張

:我們來看看這句話“她的眼珠間或一輪,彷彿木刻似的”,這是個比喻句還是誇張句呢?這是一個誇張句。雖然出現了“彷彿”“似的”等看似像“比喻詞”的語言,但從頭至尾我們並未發現任何“喻體”,沒有喻體的句子不可能是比喻句

託物言志、借物喻人與借景抒情

:這三個概念從屬於一個範疇,但有細微的差別,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進行區分。“託物”“物”“借景”三個詞區別並不大,區別在於“志”“人”“情”上。託物言志往往強調自我肯定,借物喻人往往強調對他人的肯定,“託物言志”必須有“志”,借景抒情只需有“情”。因此,“床前明月光”就是借景抒情,“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託物言志。

烘托、襯托與對比

:通俗地講,烘托是隻出現襯的事物,不出現主體的事物,透過對陪襯事物的描寫側面突出主體特點;襯托是陪襯事物和主體事物均出現;對比是出現兩種事物進行比較,不區分誰是陪襯誰是主體,它們的比較不是為了突出誰,而是透過比較本身來表現主題比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並沒有想突出“酒肉臭”或“凍死骨”,而是透過這樣的對比來描繪現實的殘酷。“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就是透過繪環境表現出音樂的美好,在句子中音樂並未出現,因而是烘托。“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句子中出現了天姥山,也出現了五嶽,但五嶽是為了凸顯天姥的高聳,因而這個叫作襯托。

借喻與借代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能找到喻體和相似點,而借代往往是用某種“物”來指代擁有或佩戴這種“物”的一類人。比如“奶奶,我的名字叫作紅領巾”,紅領巾就是借代,指的是少先隊員,因為少先隊員要佩戴紅領巾,類似的還有“綠軍裝”“白大褂”等等,最典型的借代就是“巾幗”和“鬚眉”。巾幗是古代女子的頭飾,因此用來指女性,鬚眉是男士的專利,所以指男性。總之,借代就是用一種典型的“物”來指這一個或一類典型的人。“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害人蟲是借喻,比喻像害蟲一樣的敵人。其實,借喻和借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除了在字面上看著比較相似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共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