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早些年,電視劇《康熙王朝》火遍了大江南北,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截很經典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康熙王朝

康熙南巡到了山西,在與當地官員談話的時候,晉城知縣王吉貞因為尿急,引起了康熙的注意。為了檢驗王吉貞的為官能力,康熙隨口提問王吉貞治下的晉城縣到底是何情況。

王吉貞立刻向康熙介紹自己管轄的晉城縣:“全縣兩萬七千五百餘戶,十萬三千九百餘口,縣衙食俸祿者連臣在內總共五十三人。”

短短几句話,王吉貞憑藉自己的業務能力,獲得了康熙的賞識。不過,從王吉貞這番話也可以看出,晉城縣衙官員人數,似乎和我們想象中有一些差距。

那麼在歷史上,一個縣到底有多少官員?他們又是如何管理如此多的百姓呢?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在我國封建歷史時期,從秦始皇設立郡縣制開始,一直到晚清時期,縣都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行政單位,縣令也被稱為七品芝麻官,只有少數情況會超過七品。

縣令的品級雖然很低,但是,卻是一個縣所有百姓名副其實的父母官。在絕大多數百姓的眼中,縣令就是他們一輩子能接觸到的最大的朝廷命官。因此,縣令也被百姓稱為“青天大老爺”,由此可以窺測出千百年來縣令和縣衙,在最底層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分量。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為了能維持整個縣衙的正常運轉,對轄區內的百姓實施有效的管理,以及稅賦的徵收,在縣令之下,一個縣衙中通常會設立諸多的助理官員,包括縣令的副手縣丞。

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到,縣令是一把手,可以理解為一個縣的土皇帝,而縣丞在整個縣的地位,就僅次於縣令。除了一二把手之外,還有負責文案工作的主薄,負責緝捕盜賊維護治安的縣尉、巡檢。甚至還包括負責教化百姓的教諭。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以上幾個職位,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不過他們都屬於是國家承認,並且在吏部備案的有品級官職,通常的說法是七品縣令、八品縣丞、九品主薄。一些偏遠小縣官員的品級要相應降低。

至於很多影視劇中,頻頻露臉並且佔據很大戲份的師爺,則屬於是縣令的私人幕僚,專門給縣令出謀劃策,不屬於國家官員範疇。包括縣衙之中負責具體工作的衙役、獄卒,是一個縣衙中最基礎的辦事人員,他們的工資由縣衙供給。

這些人官職地位雖低,來頭卻很不簡單,這些崗位都可以世襲,並且和一個縣的鄉紳豪族,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或者直接就是這些人的親族。

每次鄉紳土豪想要進衙門辦事,都是委託這些基層小吏疏通關係,久而久之,就在當地形成了利益集團。任何一個空降的知縣,想要做出政績,都要照顧好這些人的利益和顏面,否則工作開展就會很困難。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一個縣衙,包括縣令本人在內,有品級的人只有個位數,剩下的就是靠數十名“臨時工”來完成具體工作。

古時候一個縣的人口少則上萬,多則十幾萬,再加上各個村落之間交通不便,縣令及縣衙行事權力難免出現死角。這個時候鄉紳氏族以及各地有名望的族長,就成為了縣令的重要依仗。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通常,很多小的民事甚至是刑事案件,都能透過鄉規民約,甚至是祠堂家法來處理。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能夠讓事件及時得到控制和解決,確保社會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則是極大降低了

縣衙

工作人員,準確說是縣令本人的工作負擔。

不僅如此,每當國家有賦稅徵收的任務,或者是需要百姓服徭役的時候,鄉紳士族可以代為出面解決,好處就是,鄉紳本人及子弟可以免去這些徭役。

除此之外,很多時候縣令需要推行某項政令,或者是達成某種目的,這種情況下都有賴於各地鄉紳的鼎力支援。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說到底,縣令和各地鄉紳的關係屬於是互相合作、相互依存。而縣衙中的這些基層工作人員,則早已經和當地鄉紳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關係,成為了鄉紳士族在當地最高行政機關也就是縣衙事實上的代言人。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縣令理論上歸為一縣之首,可是在他的轄區內,尤其是京畿周圍的地區,難免會有權貴之家落戶於此。

在《紅樓夢》中賈雨村在應天府斷案的時候,就有衙役遞給了他一份當地的“護官符”,透過隱喻的手法,標註了出身應天府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也正是憑藉這份護官符,兇犯薛蟠最終得以逍遙法外。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說到底,一個縣衙的基本職責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收稅,其二是獄訟、第三是看守糧食、最後一個是

徭役

和徵兵。

對於一個勤政愛民的縣令來說,工作量可能會非常大,而對於很多志在貪腐的縣太爺而言,這些工作都可以攤牌到下級官員衙役身上來完成。

只要不釀成大的民變,以及按時繳納國家徵收的

徭役

賦稅,一個縣令就是合格的縣令,他不僅能夠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還能獲得升遷的機會。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古代一個縣拿朝廷俸祿的人數量很少,只有幾十個人,但是,他們之下還有數倍乃至數10倍的沒有俸祿卻依靠官府吃飯的雜役。這些人倚仗官府狐假虎威,縣令徵收一石糧食,他們就敢給百姓要2石,正是這些數目更龐大的“無編制人員”的巧取豪奪,給百姓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古代一個縣究竟有多少官員,他們如何管理全縣幾十萬百姓?

古代由於封建體制的侷限性,以及生產力發展的侷限性,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公道正義,絕大多數時候,都要取決於自己頭頂上的縣太爺是否足夠清廉勤政。

一個縣就如同一個微縮版的國家,除了特別重大的事件,縣令甚至是縣衙的一些官員,都能決定百姓的生死禍福。所以說古時候就流傳下來一句俗語“六扇門裡好修行”,這裡所說的六扇門,其實就是衙門。

一個縣的百姓生活得怎麼樣,直接取決於縣太爺本人的良心。封建社會不管再怎樣發展,君主如何賢明,縣太爺如何為官清廉,都無法逃出歷史的侷限性,這也是封建王朝必定會覆滅的必然原因,隨著封建社會的覆滅,縣太爺也終究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