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聖吉:有幸成為南懷瑾老師的學生,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力量

彼得聖吉:有幸成為南懷瑾老師的學生,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力量

【編按】

彼得聖吉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資深教授,2001年被《商業週刊》評為世界十大管理學大師。其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曾連續多年居於全美暢銷書榜首,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過去75年影響最深遠的管理學書籍之一,榮獲世界企業學會最高榮譽“開拓者獎”。

以下文字摘自彼得·聖吉《2017

年<

第五項修煉>

系列中文版序》。

自《第五項修煉》中文版出版至今10 年間,中國內部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亦然。中國不再以追趕西方作為驅動力——在許多方面,中國已經與西方國家並駕齊驅了。

儘管中國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社會,但目前已有約4 億人屬於“中產”,物質生活水平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提升,這在人類歷史上未有。

不過,中國的崛起也帶來了自身文化的困惑。擁有如此深厚、綿長,歷經5000多年文化滋養的國家為數甚少。然而,消費主義的理念已經逐步影響了這個社會。鑑於西方的生活方式在中國迅速發展,設想再經過一兩代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或將僅僅是一個侷限於書籍、電視劇等大眾媒體的浪漫主題。

這很像當今的美國人還可以觀看一些有關“老西部”的電影,但他們自己心裡清楚,那已經是一個永遠逝去的時代。……

我有幸成為南懷瑾大師的學生長達十年,……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覺醒與對一種新型領導力的需求相結合,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的良性迴圈。

彼得聖吉:有幸成為南懷瑾老師的學生,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力量

南懷瑾大師過去幾十年的努力,著重於幫助中國人領悟儒學傳統的精神基礎,以及如何將其與其他學問融會貫通。他以為,在過去500年裡,這種領悟大都遺失了,但在今天卻迫切需要。

比如,他在《原本大學微言》中的詮釋中指出,《大學》是一部以“領導力形成發展的七證反思空間”(知、止、靜、定、安、慮、得)為根基的領導力培育手冊。領導力並非來自企圖心或是源自地位的威權,而是來自於一個人一生專注培育自己的深入傾聽能力:既傾聽當下,又傾聽若隱若現的未來,以及將自己的注意力從無論是財富、權力,還是奉承等自我關注或他人的不良影響中釋放出來。領導人需要培育孟子所說的“不動心”,繼而形成明晰的願景。他們要有誠信,才能因此而建構服務於更為遠大目標的真誠協作。他們要成為羅伯特·格林裡夫所說的“僕人領導”,為一個更大的整體的福祉服務。“一切如常”的領導力需要智慧,並非只需要情感。

我相信,如前述例子所示,我們所需要的智慧須來自於重振各地的智慧傳統,來自於展示這些智慧與我們所處困局的相關和相適。雖然這一行動超出了中國自身的範圍,但如果不是中國帶動這個程序,我看不出誰還會有這個力量。

彼得聖吉:有幸成為南懷瑾老師的學生,我相信中國傳統智慧的力量

南懷瑾大師在他生前的一批著述中指出,自黃帝起,教化——教以成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根基。

能夠在今天全球化商業中競爭併成長的企業,要擁抱一種對於學習的真實承諾——透過培育人去培育一家企業。工作場所的人本價值觀不應只是口號,還須植根於培育個人、培育包容性團隊文化的不息程序之中。相比之下,基於家長控制的碎片式工作文化的衰敗,在政府和社會領域及商業中比比皆是,因為這些組織沒有能力持續學習,沒有能力適應變幻無常的世界。組織中各個層級對於學習的這種次、全身心的承諾,一直以來就是各種學習型組織的標誌特徵,恰如持續評估我們共同為更大整體做出貢獻的狀態是系統思考的核心。

因此,在中國這個轉折的時刻,《第五項修煉》系列再版,我希望透過汲取往昔的智慧,為應對種種罕見難題盡微薄之力。張載(1020-1077)在經典著作《西銘》中的文字就描述了一個領導力世界:“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彼得·聖吉《2017年<第五項修煉>系列中文版序》

本文轉載自:

南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