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作為暑期實踐活動的一部分,我和孩子一起去參觀了上海天文館。整個場館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美國航天局NASA公佈的一張照片——暗淡藍色光點。

1990年,旅行者1號已經在太空飛行了13年,在距離地球60億公里之外的宇宙中,它掉轉鏡頭,面向地球的方向,拍攝了一張讓人震撼的圖片。震撼的不是地球圖片的雄偉壯觀,而是地球的渺小,圖片中僅僅只有一個黯淡的光點,那個光點就是人類生活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裡,地球小得像一粒塵埃。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照片是旅行者1號在1990年結束太陽系探測使命時對地球的回眸一望。圖片的創意來自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他將這個小斑點稱為“Pale Blue Dot”,翻譯成中文為暗淡藍點。

這張照片的彌足珍貴之處,在於人類能回眸自己、認識自己、警醒自己、激勵自己,它讓人類懂得了謙卑。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凝視了很久,驚歎之餘,我真實捕捉到了內心的極大恐懼——這個暗淡的藍色光點會不會有一天失去光芒,徹底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

據說第一時間看到這張圖片的天文學家都沉默了,甚至感到一絲絕望,他們不敢相信我們自以為豪的藍色星球不過只是宇宙的一粒微塵,我們如此卑微,空間如此廣闊。

沒有一種力量可以保證地球不會消失,甚至人類的智慧還無法判斷自己能否長存於這個藍色星球。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馬斯克在談到航天文明時曾說,“地球已經存在了大概45億年,在接下來的5億年間,太陽會膨脹,可能會把海洋都給蒸發掉,使地球上的生命幾乎無法存活。這意味著留給人類主動認知的進化時間還有10% ,也許它根本就不會再進化。只有10%。我想知道在宇宙中有多少已經死亡的單一星球文明,它們從未到過其他星球,最後自我滅絕,或者被外部因素摧毀”。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我們該用什麼樣的世界觀去看待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

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感慨道:除了這張從遠處拍攝我們這個微小世界的照片,大概沒有別的更好辦法可以揭示人類妄自尊大是何等愚蠢。對我來說,這強調說明我們有責任更友好地相處,並且要保護和珍惜這個淡藍色的光點,這是我們迄今所知的唯一家園。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再看看那個光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

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

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如此自信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

每一個獵人與征服者,

每一個英雄與懦夫,

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

每一個國王與農夫,

每一對年輕情侶,

每一個母親和父親,

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

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

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

每一個所謂的“偉大領袖“,

每一位我們人類史上的聖人或是罪人……

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

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

——卡爾薩根《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紀念版),董卿朗讀,為你讀詩推薦,卡爾·薩根傳世之作(非同步圖書出品)

檢視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我們需要去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除了向外的探索,也需要向內地窺視。地球上的陸地僅僅只佔了四分之一的面積,更廣闊的領域屬於海洋。

昨天陪孩子一起看了紀錄片:《藍色星球二》,這也是學校佈置的暑假作業。片子製作團隊透過新的科技技術突破以往限制,將許多過去未知的海洋地帶、驚人的海洋生物及其令人瞠目結舌的行為呈現在觀眾眼前。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地球表面約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人類船隻途經了20%的海域,也許對海洋的認知不到5%。紀錄片展示了豐富神秘的海洋世界,鏡頭帶領人們到達了人跡罕至的海洋深處,介紹了多樣的生物種群,也有環境汙染給海洋生物帶來的生存威脅。

導演霍尼伯恩想告訴觀眾,海洋也是一個脆弱的世界。大多數海洋問題是全球問題,他希望人們透過觀看這部紀錄片瞭解海洋,能夠團結起來一起關愛海洋。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片子中介紹到,我們的海洋系統正在改變。在極地北部,夏季海冰在過去的30年中下降了40%,對野生動物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海象。因為海洋浮冰的減少,海象的棲息空間越來越少,生存變得十分艱難。當看到海象媽媽帶著自己孩子為了爭奪僅存的一點活動空間不得不與同類搏鬥廝殺的時候,我和孩子一起感受了它們的生存危機,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和脆弱。

人類不也是如此嗎?

為了搶奪資源爆發的戰爭,

因為意識形態不和產生的衝突,

為了霸權和爭奪領土引起的遠征擄掠

……

每天都在發生。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地球每天都在變化,人類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對外太空探索的邊界越來越遠,對於海底世界的探尋越來越深,可是這並沒有改變人類的戰爭、氣候的變遷、環境的惡化、生物物種的不斷消亡、不斷變異的病毒給人類和地球生物帶來的威脅……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人類探索得越多,經歷的越多,彷彿越有一種徹底看破世界的宏偉悲觀。可是黛西並不覺得悲觀是一種可怕的情緒,相反,正因為有了悲觀的底層認知邏輯,我們才會開始自我反思,在悲觀的生命哲學裡學習樂觀,並因為自己讓世界變得更美麗。悲觀是因為看得遠,是一種心靈的敬畏之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悲觀是遠見,樂觀是智慧。

前幾天翻看餘秋雨的《山河之書》,其中有段話很有共鳴,“天下萬物,能夠做人不容易,不妨開心過完這一生。開心的障礙是重重憂慮和煩惱,但是隻要時時記得地球是怎麼回事,人類是怎麼回事,那些瑣瑣碎碎的障礙就會頃刻不見,那些曾經壓迫過我們的榮譽、事業、地位也會頃刻不見。於是,整個身心都放下了,輕鬆了,開心了,再看周邊熱鬧,全都成了表演。”

感謝學校這次安排的暑假作業,讓我和孩子有機會可以一起看看這個世界,不看一看,哪來的世界觀?

我特別喜歡微信剛剛啟動時的介面,一個人遙望地球的那張圖。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人類在遙望自己的家園時會是什麼感受?我們面前的藍色星球會有一個怎樣的明天?

沒有一個人會對自然界的未知無動於衷。如果你失去了對自然的熱情,你實際上已經失去了人性更珍貴的東西。

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宏大的世界觀,有更大尺度地對人類未知世界的探索。但我更希望他們能友愛互助,攜手前行,一起守護我們的家園,共同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加美好的未來。

不看看世界,哪來的世界觀?

山河之書(《山居筆記》更名修訂版)2019年版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