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本文來自:

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

,作者:牛角尖,原文標題:《等劇因“妝造”被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頭圖來自:《我叫劉金鳳》

一部《夢華錄》,不僅讓“天下苦醜偶”得到修正,也讓古裝劇的服化道美學成功出圈。

然而,就在該劇妝造深受好評之際,同期在播的其他幾部古偶劇,卻將這番美譽推翻。尤其是以辣目洋子為首的“架空劇”

《我叫劉金鳳》

,該劇因服化道涉嫌

“以倭代華”

而遭到市場非議,隨後,廣電總局頒佈的“一紙文書”,更是將其傳言坐實——日前,《我叫劉金鳳》已正式下架,雖然網友還是可以透過其他方式獲取片源,但這項嚴苛的新規市場還是有目共睹。

規定中明確提到,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築、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要堅持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健康審美情趣,堅決抵制病態整容、“娘炮”審美、過度化妝、過度使用濾鏡。

這相當於在宏觀層面上,今後的古裝劇服化道乃至於審美情趣都將迎來一定“限制”。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娛樂獨角獸也就當前的“新政”頒佈諮詢了妝造行業的幾位前輩,他們普遍表示,該話題過於敏感,對待“政策”同行們也束手無策,

但將傳統文化的風韻融入其中甚至發揚光大

,本就是重點,也應該成為今後古偶劇的發展核心。

一個小發現是,無論是之前備受觀眾讚譽的87版《紅樓夢》《大明宮詞》,還是這幾年古偶劇市場所流行的“高階感”,包括於正推崇的“莫蘭迪色”、《清平樂》《夢華錄》所帶火的“宋朝美學”,

本質上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加持。

也正是這些極具美學的優質古偶,為觀眾帶去了更多的視覺享受和心靈撫慰。

而縱觀這些成功的古裝劇美學,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真正將服化道這些流於表面的美學體系用於“敘事”,將場景道具、衣服色彩、人物著裝,與故事、時代背景融於一體。也正是這種由表及裡的創作手法,加速了好內容出圈,甚至使其成為歷久彌新的經典。

一如《夢華錄》造型師黃薇在之前採訪中所提,“‘拿捏’觀眾審美沒有方法論,服裝造型師能做的就是在每接一個專案的時候,研讀朝代背景、人物階層、生活習性,和導演、演員、美術溝通,共譜‘古偶劇服化道美學’。”

《劉金鳳》等劇風格“日化”被批,動了誰的乳酪?

將古裝劇審美“以倭代華”的遮羞布徹底揭開的是《我叫劉金鳳》。

時間回到該劇播出初期

(6月24日)

,早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就已有不少觀眾發出了“抵制”評論,並對其劇中妝造進行一一比對。比如女主劉金鳳身穿的多款服裝,造型、袖口和腋下,都明顯與“和服”遙相呼應;劇中當朝宰相所帶的烏紗帽,也被網友扒出實為日本平安時代大唐幞頭的變種,名為垂纓冠,包括其在劇中穿的衣服,也與日本古代時期的“狩衣”較為吻合。

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叫劉金鳳》事件發酵後,趙麗穎新劇《與鳳行》,以及楊紫兩部待播劇《青簪行》《長相思》,也被網友扒出疑似“倭華”。傳聞,這項新規波及到的待播古裝劇頗多,不少古裝劇都面臨著重新審查的風險。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古裝劇審查進一步趨緊。不少網友更是自發地組成了考古小組,對從前播出過的多部古裝劇進行“審查”。從楊穎在某部古裝劇中的日式妝容,到陳凱歌導演多年前斥巨資打造的長安城,都因部分不恰當處理而遭到市場熱議。甚至早年間市場中播出過的多部仙俠、玄幻題材,也因部分服飾“歐美化”、“韓化”引發新一波討論。

古裝劇妝造風格為何漸生“融合”審美?

在造型師王陽看來,一部分原因的確來自於造型師的審美缺失。在觀眾看夠了大量本土化的妥帖造型後,“東西方”文化互取,或許能夠在視覺審美上,為觀眾帶去更多的新鮮感和豐富性;

二來也與國內造型行業機制不夠成熟有關。在日本等其他國家,它們有大量二次梳理後的歷史美學素材資料庫,包括在培養妝造人才方面,制度也更為健全完善。

相對之下,國內市場對於服裝史的研究、整理和分析並不充分

,數字化的資料分享和人才培養也是這幾年才開始豐富起來。

當然,中西文化“互通”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在東南亞、日韓乃至一些發達國家地區,“中式元素”也在被重用。比如有著“抄襲”之說的《德魯納酒店》,從服化道、運鏡、劇情都疑似照搬國產劇《東宮》;同為韓劇的《朝鮮驅魔師》在播出期間更是被韓國人民調侃“就是中國電視劇吧”……類似的還有《月升之江》中的女主金所炫的造型、《花黨》中的男主服裝等,都有“中國風”印記。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左《月升之江》,右《楚喬傳》)

造型師王陽表示,在設計古裝劇戲服時,他們多半會在歷史文獻的基礎上,融入一些流行元素。這也就有可能會出現“古裝劇日化”、或者是“西方劇中式化”的現象。

另一種客觀因素是工業化時代部分劇組的求快、求速成的賺錢效應。王陽表示,自己跟過的某A級古裝網劇製作團隊,從劇本開發到拍攝到後期剪輯,用時不過半年,這也就側面暴露出該劇的製作問題。“當時播出的時候,那部劇的服化道被嘲到不行,劇中女主角演的某場戲還因道具過假上了熱搜。”

綜合來看,古裝劇風格“日化”,或者是更大圈層的西化,實則受到多方因素影響。造型師審美取向、市場環境、流水線式工業化製作,都會對一部劇的古裝妝造產生一定影響。這也是當前一批“劉金鳳們”所存在的問題。

從“古典美”到“高階感”,古裝劇審美流向何方?

一個小發現,無論是當前還是更早時期的古裝劇市場,審美風向歷來未變,即在基於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或側重寫意,或注重還原。87版《紅樓夢》《大明宮詞》就是早期這類作品的一個代表,在當時,它們的服化道打造,都基於特定歷史時期,做了諸多“寫意”向描寫。

比如《紅樓夢》中的很多服裝造型,就基於明代歷史背景,做了一些“加工”,《大明宮詞》更是大膽採用了大開肩的設計,在色彩美學上,用了很多金色、大紅色、深藍色這些明亮系色彩,劇中人物靜態情況下宛若一幅“油畫”。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這一時期的古裝劇造型,即便是有著“正劇”風範的作品,在審美造詣上,強調的仍多是作品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風格,而不是一味地對傳統文化進行“還原”;進入2020年,這兩年的古裝劇開始重拾“傳統文化”,

雖然在審美造詣上不如早期經典作品出彩,但基於對傳統文化的還原,還是迎來了不少美譽。

“高階感”是這幾年市場對優質古裝劇審美的一個統稱。

一個小缺陷是,目前市場中因過度追尋服化道“高階感”,尤其是以於正作品為代表,而造成小熒幕上颳起了一陣“樸素風”。這類作品多采用莫蘭迪色,在人物妝造上,多為千篇一律的髮髻和半永久式妝容,讓觀眾感嘆“於正劇總是灰濛濛的”,這也是古裝劇審美層面的一層缺失。

當然,古裝劇審美髮展也有特立獨行的時候。譬如在2000~2010年這個階段,彼時古裝劇市場因受到兩岸三地的文化入侵,古裝劇妝造大量引用“流行元素”成為趨勢。譬如多部古裝劇中女主角曾出現的半團扇造型,《歡天喜地七仙女》中“仙女”們所佩戴的羽毛頭飾、以及亮色眼影等,都屬於當時時尚圈的流行元素。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還有《刁蠻公主》中的水鑽、蕾絲、薄紗等時尚元素的採用,都是對古裝劇審美的一次充盈。王陽坦言,這個時期的古裝劇妝造之所以“天馬行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市場中“外來文化”的入侵,此外,從早期開始,古裝劇的服化道取材就多半來自於“戲曲”,比如半團扇元素等。

這樣的審美趨勢,實則在如今的仙俠、古偶劇中較為多見。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期間,劇中素錦、玄女等角色的部分妝造,就有些元素來自於市場中的流行文化,甚至是歐美文化,這也是這類妝造引起爭議的一大原因。但從整體方向來看,該劇還是做到了以中國風為基調。

如今在新規的要求下,“中國風”“傳統文化”顯然也成了重中之重。一個問題是,

對於架空題材來說,它們的審美風潮該走向何處?

這或許會是今後古裝劇審查中的一個重要方向。

從造型師到演員、導演,如何共譜“古裝劇之美”?

當下的古裝劇市場正在陷入一個怪圈。一邊是團隊對其服化道的過度營銷,一邊又是好內容的缺失。於正劇《延禧攻略》意外成為當年現象級後,市場中的古裝劇美學體系就颳起了一陣“莫蘭迪風”,也就是營銷圈經常提到的“高階感”。

不可否認,《延禧攻略》之後,很多古裝劇在服化道層面的確更具匠心。譬如《鶴唳華亭》所呈現的“宋朝美學”、《大明風華》也在歷史朝代上對明朝歷史進行了一番還原,從清宮戲、到明代劇,再到如今流行起來的”宋朝美學”,古裝劇相對阿寶色當道的時期,審美體系顯然更成熟了。

但與此同時,它們在故事、內容層面的問題反而更多了。縱觀這兩年古裝劇市場,豆瓣上7分的作品不足10部,像《夢華錄》這般能夠達到豆瓣8分+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夢華錄》花月宴)

王陽說,

劇組急功近利的心態一直都有,但在中腰部古裝劇領域更為明顯。

正如上文所言,他所跟過的一部腰部古裝網劇,從劇本籌備到完成拍攝用時不過半年。這種情況下,古裝劇無論是在視覺還是故事層面,都難以好看。

回到視覺體系,相比早年,不少古裝劇在服化道層面的確更為用心,但像《鏡·雙城》《長相守》這類在製作層面翻車的古裝劇,依舊不在少數。除了團隊審美不線上外,用心程度也是一大原因。

87版《紅樓夢》或許說明了一定問題。這部作品,在製作期間邀請多位泰斗級學者,包括寫出了《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沈從文先生,對書中朝代進行還原;在服裝籌備上,負責服裝的設計師史延芹為劇組準備了近2700套服裝,設計師李建群女士還親自去西安、敦煌多次考察,目的就是為了還原真實的“紅樓夢”。

“它的成功,離不開團隊對當時背景、朝代的細細打磨,更重要是,它的服化道也起到了‘敘事’功能”。王陽舉例,比如林黛玉的服裝多為梅蘭竹圖案,這在一定程度上凸顯出了人物的性格。林黛玉的罥煙眉、賈寶玉的面若敷粉,以及王熙鳳的柳葉吊梢等,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好的影視作品,服化道一定是起到了加分作用。包括早期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在內,這些好劇在服化道設計層面上除了突出不同人物性格外,還對推動故事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辣目洋子新劇遭抵制,古偶劇“服化道”也容易踩雷了?

“古裝劇之美”究竟該如何譜寫?

王陽總結,

還原特定的歷史朝代、古人生活習慣是其一,不過度美顏、演員妝發應按人物性格量身定做,則為其二;而實景拍攝、團隊給到足夠的製作時間,是重中之重。

“很多古裝劇都是在棚內完成拍攝,橫店影視城、北普陀影視城,包括一些網紅城市,時常出現在古裝劇背景裡。”

從服裝、妝容、到取景地,古裝劇審美經歷了一次次輪迴,但本質上,論一部優質古偶劇的出圈法則,還是離不開演員、導演,乃至於各個環節的相互配合。這也是87版《紅樓夢》等一批經典古裝劇妝造歷久彌新的核心所在。

本文來自:

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

,作者: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