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水滸中,店家篩酒的情節有很多,其中一處就發生在武松打虎之前,在陽穀縣吃酒那段。書中寫道: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武松入到裡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只見店主人把三隻碗,一雙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店家去裡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盤子,將來放在武松面前;隨即再篩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篩下一碗。……灑家見武松全然不動,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還你一碗酒錢,只顧篩來。”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我們知道,酒是液體,為什麼要用“篩”呢?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篩”這個字有多種解釋,其中有一種直接與酒相關,即斟酒的意思。古人喝酒向來有熱酒的習慣。古代的酒大多是“米酒”或“黃酒”,雜質較多,將酒溫熱,可以將甲醇等雜質揮發掉,從而避免上頭。所以,篩酒又引申為溫酒。武松打虎的時間是十月熱天,他到陽穀縣地面時已是旅途勞累,口乾舌燥。在這種情況下,武松急不可待要飲酒止渴,按理說是不用熱酒的。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篩”這個字除了斟酒、溫酒之外,還有“篩除”“篩餘”的意思。這和古代的酒有關。我國造酒的歷史較為久遠。最初人們將酒和酒糟不經過分離就直接食用,所以酒也被稱為“醪”。這是酒精和發酵的糧食混合最為自然的形態。到了商周時期,人們逐步增加了新的製作工藝,用苞茅來過濾出更為清澈的酒水。苞茅是一種植物,能夠過濾出清酒。《左傳·僖公四年》有載“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苞茅的價值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在較長的時間內,古人釀酒採用的是壓榨法。這種方法有兩個弊端,一是酒與糟不能充分分離;二是酵母菌在酒精濃度達到20%後,就很難繼續發酵,這就造成了酒精的度數不高,一般不會超過18度。當然,我們現在看這是極為健康的。到了元代,蒸餾技術逐步應用在制酒上,蒸餾酒開始大規模出現。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這說的就是蒸餾技術。相對於清酒,蒸餾酒好處也顯而易見。一方面,酒與糟可以實現最大限度地分離,酒液更為清澈;另一方面,酵母菌可以持續發酵,酒精的度數可以一高再高,甚至可以達到60度。

武松喝酒18碗都沒醉,店家一個“篩”字說明真相

以上是我國古代釀酒情況的概述。水滸傳寫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末年,武松也是宋朝人,當時人們喝酒的應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清酒”。這種酒,酒和酒糟沒有充分分離,而且度數極低,店家用“篩”也是再正常不多的動作。同時,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武松連續喝了18碗酒還能上路,畢竟這酒的度數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