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作者: 張家明

文章來源:新週刊

藝人田馥甄是客家人,常常稱自己是“客家一姐”。

漢族八大民系,客家人應該是最低調的一支。他們的人數不如北方民系、吳越民系,在廣東也不如廣府民系、潮汕民系高調,廣府和潮汕的方言和美食聞名全國。

如果你身邊有客家人,你會發現他們低調、實在、不排外,這也許是因為客家人在歷史上就常常“獨在異鄉為異客”,性格沉穩而不張揚。

客家的遷徙過程中,聚散離合,出走迴歸,不變的是客家人的文化和血脈,以及那個永遠留在名字裡的“客”字。

不久前,四川自貢的美食博主王剛去江西贛州探訪了另一個美食博主“華農兄弟”,對,就是養竹鼠那個大兄弟。

兩人飽餐一頓竹鼠之後,王剛感謝接待,東道主華農兄弟自然也要客氣一番:“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真的,這幾隻那麼遠跑過來。

發彈幕的網友頓時笑炸了,王剛一行人是被當成竹鼠論“只”算了嗎?“這幾隻小哥挺漂亮啊,不如……”“這幾隻?大家快跑啊。”“有朋自遠方來,雖遠必誅。”

華農兄弟用“只”來形容人數,不排除是因為吃竹鼠吃多了,吃貨本性暴露。不過更有可能是因為,華農兄弟乃客家人,

在客家話裡,“只”作為量詞的使用頻率是極高的,不管是即將被燉的竹鼠,還是燉竹鼠成癮的人,都可以用“只”來作量詞。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華農兄弟也是客家人。

《梅州日報》上曾刊登一則報道:

一位普通話說得“半鹹淡”的老阿伯向人口普查員彙報說:“我有兩隻小孩,大的那隻工作了,討了一隻外江人;小的那隻還在讀書。”普查員是北方人,完全不懂客家話,聽了相當驚訝,反問道:“您和您家小孩關係很不好是嗎?!”

客家人的語言與普通話大異其趣,他們是一個少數民族嗎?據說客家人到外地讀書時會被問:“

你們客家人高考的時候會加分嗎?

”自然不會,因為客家人就是漢族的一支,就跟說潮州話的潮汕民系一樣。

有意思的是,漢族八大民系中的七個,其名稱就是生聚地域,例如潮汕民系以潮汕為中心、廣府民系以廣府(即珠三角)為中心、江右民系以江西為中心、湖湘民系以湖南為中心,而客家民系選擇的卻是一個模糊的、臨時的、不確定的“客”字。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2018年,深圳,千名客家人開展祭祖、舞麒麟、敬老、宴席大盆菜等活動,弘揚客家文化。/ 視覺中國

01

客家人=外地人?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說法

:客家人是衣冠南渡的中原舊族,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稱之為“客家”。

再具體點,客家人的遷徙還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路向南:第一次是永嘉之亂,第二次是安史之亂,第三次是黃巢起義,第四次是宋室南渡,接下來的南宋滅亡、明朝解體、太平天國覆滅,最後他們中的一部分一直走到了東南亞。

問題是,南下漢人肯定不止一個族群,大家來到南方都是客,為什麼只有現在說客家話的這群人成為了“客家人”?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廣東方言分佈,其中橙色為粵語,綠色為客家話,紅色為潮州話。圖/《中國語言地圖集》

其實,

“客家”這個名稱是很晚才出現的,到清代嘉慶年間依然沒有“客家”一說

,當時廣東本地人只是把那些南下定居的北方人稱為“客”“客人”“客民”,以區別於本地人。

用今天話來說,“客”就是“外地人”,是一個不太光彩的標籤。這還算是好聽的,很多本地人還把外來者蔑稱為“犭客”、“犵”。

所以,外來的“客人”跟本地的“土人”(不過是更早來到廣東的外地人)爆發了很多衝突,清末的土客械鬥波及南方多省,其中以江門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最為慘烈。

最後,為了平息矛盾,清政府將珠三角的大部分客家人送回粵北和粵東,因此

今天珠三角地區的純客家人聚落並不多,在東莞只有樟木頭鎮一地而已。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2018年,福建龍巖,客家古村開犁耕地。/ 中新社/ 視覺中國

而客家人的“客”,從本地人眼中的外地“客人”,變成一個自覺的族群“客家”,形成明顯的社群認同,就起源於這種土客矛盾中。

從清末開始,為了反對本地人施加的偏見,客家知識分子開始發掘和構建客家人的歷史,“中原舊族說”應運而生,包括標榜中原血統、耕讀傳家的儒家文化、女子不纏足的優秀傳統等。

在客家文化的構建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客家話追認為中原正音。

章太炎認為,清末出現客家話運動後,“自是客語大朗,而客籍之民,亦可介以自重矣”。從此,客家人開始有了明確的族群意識和自豪感,講客家話不再是“外地人”的標識。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黃遵憲等客家知識分子對客家認同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立者為黃遵憲(1848-1905),晚清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梅州黃遵憲故居。

02

詩書傳家,能文能武

由於長期的移民史,客家人形成了許多因遷移產生的習俗,最重要、最典型的便是二次葬文化

。客家人會在親人土葬後六到十年,開棺將其遺骨取出,放入一種叫做“金塔”的陶器中(早年香港鬼片中常見),再選擇一個地方重新安葬。

一般認為,二次葬是為了將先人遺骨帶回家鄉安葬。現在客家人雖然多數已經定居下來,這種習俗在農村地區依然保留著。筆者祖父逝世後大約十年,家父便在原安葬處不遠的一座山,找到另一處風水寶地,把祖父金塔重新安葬了下來。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形成了吃鹹的飲食習慣

。一是因為從前在遷徙過程中,用鹽醃製幾乎是唯一的食物儲存方法;二是因為客居山村,經濟欠發達,高鹽分的醃製食物可以儲存得更久,消耗得也慢,一碟鹹菜、幾碗白粥就可以打發一頓飯,很符合客家人勤儉節約的品性。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客家菜裡有各種醃、各種釀。

這種飲食習慣伴隨客家人終身,史學家陳寅恪跟大多數客家人一樣,無論到國外還是廣州,最喜歡吃的就是醃製食物。藝人田馥甄在微博分享過媽媽做的客家鹹湯圓,也是客家人改良了的湯圓做法。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田馥甄微博。她是臺灣新竹客家人。

客家人在飲食上不尚奢侈,但在教育上,也許是因為

深信“讀書改變命運

”,他們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多數都會投入到子女教育中。梅州學者朱迪光有一次帶人遊覽梅州,旁人請他用一句話形容客家人的風氣,他只說了兩個字——“讀書”。

清末民初,法國人賴嘉祿(Charles Rey)到梅州傳教,終老客鄉,編成一本《客法詞典》。他在詞典中介紹客鄉情況,便為梅州發達的教育事業而驚歎:

全境有六七百個村落,也就有六七百個學校

,這真是一個駭人聽聞的事實,按人口比例來說,不但全國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較,就是較之歐美各國也毫不遜色。”

直到今天,客家人也是全國最重視教育的地方,從梅州走出來的客家商幫,也成為中國教育慈善最早的一批先行者。

雖然客家人崇文尚禮,但客家人絕不是文弱之徒,從昔日太平天國起義到今天梅州籍足球運動員馳騁綠茵場,都說明這是一個能文能武的族群。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太平天國運動早期的參與者幾乎都是客家人。/ 電視劇《太平天國》

03

不會講客家話,還能算客家人嗎?

清末之後,會講客家話幾乎成了客家人唯一的標誌。但客家語從來沒有像粵語那樣得到過政府扶持,在流行文化中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1986年,侯孝賢發表了他第一張、也是唯一一張唱片《太陽》,這是一張臺語專輯,而侯孝賢是客家人。

今天台灣雖然有一些客語歌手冒出來,如林生祥、羅思容,他們既做過民謠音樂,也給客家小學做過童謠專輯,但這些都是很微弱的努力。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電影《童年往事》講述了臺灣客家人的故事。

多數客家聚集地都是一個被強勢文化包圍的客家方言島,新一代客家人不講客家話的情況已經越來越普遍。

在侯孝賢的半自傳電影《童年往事》(1985)中,祖父母輩和父母輩都講一口濃厚鄉音的客家話,家裡的年輕人多數時候都講國語,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少講客家話,甚至完全不會講。

那麼,如果客家後代不會講客家話了,他們還是客家人麼?如果不以血統而以方言作為客家人標誌,為什麼又標榜客家人是中原舊族後裔?

在馬來西亞的沙巴(Sabah),清末民初,客家人就開始源源不斷地來到這裡謀生。1991年,沙巴華人中有57%為客家人,而說粵語的廣府人只有14%,因此客家話是沙巴華人社群的通用語。但客家話在短短二三十年間,地位迅速下降,國語逐漸成為了當地的通用語,客家話逐漸成為了老人的語言。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2015年,Chih-I Liao的調查顯示,在沙巴客家社群,常講客家話的多數都是中老年人。黑色表示該年齡的受訪者以客家話為首要語言。

但我們很難說得清,沙巴客家話的消失,是因為外在環境變化,還是因為客家人主觀不願意講,或者是兼而有之

。莫納什大學博士研究生Chih-I Liao在沙巴調查客家方言時,儘管所有受訪者都知道她是臺灣客家人,儘管受訪者也能說客家話,但他們還是選擇用國語交流。

當地客家人認為,國語是一種更文明的語言,在採訪這樣的正式場合應該講國語,而講客家話是不禮貌的。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方言是土氣的、不體面的。有兩位男生都跟Chih-I Liao提到,他們會跟家人、男性朋友講方言,但跟女朋友會講國語。“

華語比較斯文浪漫,客家話怎麼講我愛你嘛,Ngai Oy Ngi (客家話) ?不好聽嘛!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林生祥,臺灣客家語音樂人。

有意思的是,即使沙巴客家人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很少講客家話,他們依然堅持認為自己是客家人。就跟現今的滿人一樣,沙巴客家人對客家的認同感,更多地來自與祖宗、家鄉、族群歷史、客家文化(尊老、重教、飲食習俗等)的聯絡,他們依然認為回國尋根問祖是自己作為客家人的責任,並且把這作為人生目標之一。

這樣看來,我們似乎不必太擔心客家話的消亡會影響客家認同,也不必執著於“會講客家話,才算客家人”的陳規,

如果那些客居海外的客家人都不能算客家人,誰還有資格呢?客家人之所以為客家人,就在於那種永遠為“客”的異鄉人狀態。

經得起千錘百煉,方能配得上客家人三個字

2017年,廣東河源蘇家圍,再現客家人傳統年俗。/ 視覺中國

人生如逆旅,客家人的祖先,在漫長曆史中的某一個時刻,走過漫漫長路,把他鄉作故鄉。

聚散離合,出走迴歸,不變的是客家人的文化和血脈,以及那個永遠留在名字裡的“客”字。

參考文獻:

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寫與「客家」關係之探究,林正慧,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期,2006/12/01

客家研究導論,羅香林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鄭子寧,澎湃新聞

祖宅、學堂、牌坊。。。於梅州古鎮中傳承的客家文脈,NYTtravel新視線,2018-05-29

Can One be Hakka without Speaking Hakka?The Conflicts between Language and Identity in a Hakka Community in Sabah,Chih-I Liao,全球客家研究,2018 年 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