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要把“郭巨埋兒”式的糟粕童書埋了

要把“郭巨埋兒”式的糟粕童書埋了

半月談丨要把“郭巨埋兒”式的糟粕童書埋了

半月談評論員 王井懷 劉惟真

半月談記者在某市書店童書區走訪發現,一本《孝經》(並非儒家經典古籍《孝經》)被擺在8到12歲兒童推薦讀物書架的明顯位置上。翻開書本,“郭巨埋兒”的故事赫然在列。魯迅先生早在1926年批評過的故事,仍堂而皇之地出現在2022年的童書裡,堪稱“帶毒童書”。

“郭巨埋兒”出自元代人編寫的《二十四孝》。故事稱,一名叫郭巨的人家貧,無糧奉養母親,便要活埋自己的孩子,以防其“分母之食”。魯迅先生在1926年發表的《二十四孝圖》中直言對這則故事的“反感”,並吐露自己的“童年陰影”——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把孩子當成隨意處置的私產,對鮮活生命毫不尊重,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真“孝”,也與現代精神格格不入。然而,類似“封建餘孽”的思維並沒有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消失,仍須對宣傳此類糟粕行為保持警惕。

糟粕仍在“上架”,背後利益作祟是重要誘因。近年來,一些封建糟粕“借屍還魂”,公然出現在童書裡、兒童興趣班中。某些機構把“愚忠愚孝”包裝成“國學”,騙得不少家長心甘情願掏錢。業內人士直言,童書出版幾乎無門檻,“拿來主義”最省事,編編傳統故事、配上拼音,就成了少兒“新讀物”。

同時,綜觀當下童書市場,題材結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不少少兒暢銷書是從國外引進的翻譯本,而取材於我國文化背景、契合時代精神又符合兒童閱讀興趣的童書偏少。是缺少這樣的故事嗎?不是!悠悠五千年文明史,湧現出眾多中華好少年、好兒童,流傳著無數生動感人的修身故事、勵志傳奇。優選其中適合孩子興趣的寫入兒童讀物,豈不是一件好事?

童書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扇視窗,也是父母培養孩子的一把“標尺”。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要堅決把“封建糟粕”徹底趕出童書市場,讓真正健康有益的書香陪伴金色童年。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