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歌告訴你,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這麼多風俗習慣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寫過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文,一生筆不輟更,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白居易的詩歌中有一些與節日、節氣相關的作品。“在白居易目前存世作品中,詩文大約兩千八百多篇,某些重要節日如寒食、重陽、八月十五、歲除、元日、上巳節等更是反覆吟詠”,咱們今天要聊的寒食節恰好在其中。

白居易的詩歌告訴你,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這麼多風俗習慣

很多人認為,清明節就是寒食節,其實這是錯誤的。在歷史的程序中,寒食節逐漸消失,但是由於其所在日子是清明節前一兩天,很多習俗被清明節融合,讓不少人誤以為清明節就是寒食節。

有人曾經統計過,在白居易的節令詩歌當中,寒食節所佔分量最重,“詩人一生創作了節令詩一百一十餘首,寒食節佔了27首”,足見寒食節在白居易心中的喜愛程度。

小佛猜測,白居易之所以如此喜歡寒食節可能是出入兩種原因:其一,寒食節已經是春暖花開,翠綠與芬芳總是會讓人開心;其二,寒食節有較長的假期,白居易生活在唐代宗到唐武宗時期,在朝為官數十載,唐朝為了方便官員祭祀祖先,將寒食節和清明節一起放假,白居易是唐德宗貞元年間的進士,也正是那個時期開始,唐朝在寒食與清明節給官員一共放假七天,頗有唐代“黃金週”之感,

“(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日”。

白居易的詩歌告訴你,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這麼多風俗習慣

或許正是因為假期較長,原本只是注重祭祀的寒食節假期,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享受其他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作為時代的見證者,白居易的寒食節詩歌中便記錄了不少寒食節的風俗習慣,咱們讀一讀白居易的詩歌,便可以知道,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那麼多風俗習慣。

寒食節起源於古人們對火的敬畏,認為火中其實有神明,每年在固定的時間熄滅火,過了之後又重新鑽木取火,寒食節顧名思義就是吃冷東西,古人們也正是在寒食節禁火,以表達對神明的敬重。我們在白居易的詩歌中能看到“禁火”這一習俗。

寒食夜

無月無燈寒食夜,夜深獨立暗花前。忽因時節驚年幾,四十如今欠一年。

“無月”,清明時節常常下雨,這個時候月亮不會出現在天空;“無燈”,寒食節節禁火,不僅不能用火煮飯,連點燈照明也是不行的,一點火光都不能出現。

白居易的詩歌告訴你,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這麼多風俗習慣

寒食節禁火,同時也要祭祀介子推,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慢慢地開始在寒食節祭祀亡故的親人,唐朝廷之所以給官員們數日假期,一來為了表示自己是以孝治天下,二來是給官員祭祀的時間,白居易同樣也會在寒食節外出去祭祀亡故的親人。

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清明節又叫“鞦韆節”,而之所以有這樣的叫法,其實和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寒食節除了祭祀,人們也外出郊遊,郊遊時免不了蕩一下鞦韆,久而久之秋千就成了寒食節娛樂專案之一,白居易在寒食節的詩歌中同樣有提及。

病中多雨逢寒食

水國多陰常懶出,老夫饒病愛閒眠。三旬臥度鶯花月,一半春銷風雨天。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幾處縛鞦韆。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

白居易的詩歌告訴你,唐朝人過寒食節原來有這麼多風俗習慣

當然,唐朝人在寒食節的民俗習慣不止是前面提到了三種,白居易在詩歌中提到了蹴鞠、郊遊、鬥雞等,“蹴球塵不起,潑火雨新晴”,“兜率寺高宜望月,嘉陵江近好遊春”,“雞毬餳粥屢開筵,談笑謳吟間管絃。一月三回寒食會,春光應不負今年”。

參考資料:夏雲秋,《白居易節令詩研究》;《白居易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