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雞蛋裡面挑骨頭的同事,用這3個方式,擺脫胡攪蠻纏的他們

俗話說: “秀才遇到兵, 有理說不清。 ”

世界上總有這樣一種人,最喜歡胡攪蠻纏, 你和他們講道理, 他們聽不懂, 或者假裝聽不懂。

還有一種情況, 我們跟人發生糾紛, 總想找第三方評評理, 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第三方也不知道誰對誰錯, 圍觀者就像看一場表演。

遇到雞蛋裡面挑骨頭的同事,用這3個方式,擺脫胡攪蠻纏的他們

在他們眼中, 你就是傻瓜。 面對這種有理講不清的人和事, 多說無用, 不如暫時保持沉默, 日後伺機而動。

為什麼不能動不動與人爭論? 這是因為言辭的彈性很大, 不管你怎麼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理解, 幾乎任何一個話題都會引發不同的爭論。

無論你的觀點是對是錯, 都會有人雞蛋裡挑骨頭。 可以說, 這種現象古已有之。

一句話, 不管怎麼說好像都不對, 都會有人挑刺,都會引發不同的異議和爭論。

遇到雞蛋裡面挑骨頭的同事,用這3個方式,擺脫胡攪蠻纏的他們

這就是日常說話之所以困難的原因。 也正因這個緣故, 我們幾乎在各個場合都能看到說不清道不明的口舌之爭。

現在,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 就應該坦然看待這件事, 不要讓自己攪和到這類沒有意義的爭論中。

哪些是說不清道不明的爭論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是一位男士的話, 相信老婆一定問過你這樣的問題: “我和你媽同時掉到河裡, 你先救誰? ”

對於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無論你如何回答, 都會換來訓斥和爭吵。 因為這種事本來就沒有對錯, 哪怕爭論到世界末日, 也很難得出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正確答案。

這個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應對之策。 因為就算你參與爭論, 也解決不了問題。而且, 你一旦說出自己的觀點, 很可能會惹禍上身。

遇到雞蛋裡面挑骨頭的同事,用這3個方式,擺脫胡攪蠻纏的他們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 最頭痛的就是太子的人選問題。 他自己想將皇位傳給兒子, 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而漢景帝的親弟弟因為有皇太后支援, 加上戰功赫赫, 呼聲同樣很高。 為了描述方便, 我們分別稱為“弟弟黨” 和“兒子黨” 。

兩派爭論不休, 似乎各有道理。 由於“弟弟黨” 勢力很大, 漢景帝也不好公開支援“ 兒子黨” 。 這時, 有個大臣叫袁盎, 已是退休的老臣, 他覺得自己應該站出來說幾句話。 “兒子黨” 就讓他面見皇太后, 勸說皇太后把皇位傳給漢景帝的兒子。

這個袁盎說服人心的本領很大, 皇太后聽了他的一番說辭, 就放棄支援“ 弟弟黨” 了。 這下可觸怒了“弟弟黨” 的核心人物——漢景帝的弟弟梁王。

梁王狗急跳牆, 派了好幾波刺客去刺殺袁盎。 袁盎躲過第一波的刺客, 但終沒躲得過第二波——在安陵城門外, 他被刺殺身亡。

遇到雞蛋裡面挑骨頭的同事,用這3個方式,擺脫胡攪蠻纏的他們

如何選擇皇位繼承人, 這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 兩派爭論紛紛, 何況這是皇室家事, 貿然摻和進來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從利益角度來談, 誰當皇帝對袁盎都是一樣, 他並不屬於具體的哪一派, 沒必要過於較真。 再說他已退休, 本可頤養天年, 不料卻因摻和爭論,把自己的命搭了進去。

縱觀歷史, 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爭論層出不窮。

比如唐朝的牛李黨爭; 宋朝的新舊黨爭; 明朝的東林黨、 閹黨、 浙黨、 齊黨、 楚黨之

間馬不停蹄的紛爭等。 這些來勢洶洶的黨爭, 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不躲遠點還真容易將人捲進去。 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沉默,不站隊、 不表態。 如果實在忍不住想支援某一方的話, 也可以採取別的辦法。

漢朝的張良就是這樣的天才——漢高祖劉邦到了執政後期, 就看當時的太子劉盈不順眼, 想換自己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來做太子。 呂后察覺後, 就去問張良。 張良想了想, 漢朝剛剛建立, 必須保證穩定, 因此太子不能換。

但他是個明哲保身的天才, 不想參與這件事。 於是, 他就跟呂后說: “口舌難保太子, 你讓太子親自去請商山四皓, 請來了就好辦了。 ”

所謂商山四皓, 即隱居在陝西商山的四個老頭。 當年劉邦打天下時, 就想請這幾位出山輔佐, 可惜人家沒答應。 在一次宴會上, 劉邦看見太子身後站著四個老頭, 詢問之後才知道是商山四皓, 由此明白太子羽翼已豐, 再換太子就要傷筋動骨、 大動干戈了, 從此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有些爭論, 別說說不清道不明, 就是能說清道明也要三思而後行。

張良就是這樣的智者。 其實, 張良的觀點很明確, 就是太子不能換。 但是絕不參與這場爭論中, 因為他知道頂撞老闆、 參與爭論的後果如何。 劉邦震怒之下, 很可能會下令處死, 活生生的自己轉眼就會變成屍體。

即使你是真理, 你是對的, 也最好先保持沉默, 尋求正確的解決之道。

美國波士頓《 臨摹雜誌》 上有這樣一首打油詩: “威廉死了,屍體上帶著他的對。 他從始至終都認為他是對的, 只有他的死是錯誤的。 ”

有的人只認死理, 甚至為死理毀掉自己的一生、 喪掉自己的性命。 但對錯就那麼重要嗎? 你的犧牲又能換來什麼?

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 其實有理說不清時, 你的盲目行動換來的可能就是悲慘的結局。 這一點不能不為現代的我們所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