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一、風電葉片產業概述

1、成型工藝比較

風電葉片主要原材料包括樹脂基體、增強材料以及粘接劑、芯材等,而增強材料主要有玻璃纖維和碳纖維兩種。增強材料(如玻纖)嵌入熱固性樹脂基體(如環氧樹脂)中形成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基體材料提供韌性與耐久度,增強纖維材料則主要提供結構足夠的剛度與強度。實現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嵌入過程的工藝包括溼法手糊成型(Hand Lay-up)、預浸料成型(Prepreg)、真空匯入成型(RIM),前兩者因環境汙染、成本較高不適用於大型葉片,目前主流工藝為真空灌注匯入。

風電覆合材料葉片成型工藝比較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基本結構

主流風電葉片結構包括主樑系統、上下蒙皮、葉根增強層等:主樑系統包括主樑與腹板,主樑負責主要承載,提供葉片剛度即抗彎和抗扭能力。腹板負責支撐截面結構,預製後粘接在主樑上;蒙皮形成葉片氣動外形用於捕捉風能,通常在形成主樑結構後,上下蒙皮透過前、後緣與主樑結構粘接成為葉片;葉根增強層將主樑上載荷傳遞到主機處。目前葉片主體主要用玻纖材料,主樑部分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

風電葉片基本結構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二、風電葉片產業鏈簡析

1、產業鏈整體

作為風電產業鏈中關鍵組成,我國風電葉片整體產業相對簡單,上游主要各原材料的生產,包括玻纖、碳纖維和新材等,中游主要為風電葉片生產企業,包括中材科技、時代新材、中復連眾和艾郎科技等。下游主要應用風電電站。

風電葉片產業鏈簡圖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2、上游端

葉片主要由複合材料組成,包括環氧樹脂、玻纖、碳纖維等,目前80-90米長的葉片玻纖用量在25-40噸,在風機大型化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佔比有望繼續增長。風電風機材料成本佔比在95%以上,其中葉片佔風機材料成本20%左右,而玻纖又佔風電葉片材料成本28%。成本佔比高,葉片廠家在選擇複合材料時同樣會重點考慮價效比。過去近10年纏繞直接紗2400tex價格中樞在4000-7000元/噸,而OC高階風電紗1200tex高模量直接紗(H玻纖)價格大約在10000-12000元/噸,價格位於鋼材與鋁合金之間,風電葉片大規模使用玻纖不會大幅提升成本。

中國風電葉片原材料成本結構佔比分佈情況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注:以國內某主流1。5MW機型葉片為例

根據《資料,風電用大絲束碳纖維成本為12萬元/噸(約1。8萬美元/噸,其他可參考資料區間在1。4-1。8萬美元/噸),製成織物成本則需18萬元/噸,是玻纖織物價格的12倍。當前碳纖維主要用於葉片主樑,即替換原先主樑中的單軸向玻纖布(單軸向玻纖布佔葉片成本14%),替換後可有效減重20%,但成本上升82%。

資料來源:《複合材料結構設計對風電葉片成本的影響》,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中國風電葉片用材料單價對比情況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下游端

風電葉片是風電機組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風電總成本的24%左右,是最關鍵的零部件組成。根據資料,在風電裝機容量方面,截至2021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為32848萬千瓦,同比2020年增長16。68%,2016-2021年複合增長率為17。2%。預計隨著終端電力需求持續增長,能源需求仍是未來關鍵,將帶動風電葉片產業整體需求持續上升。

2016-2021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及增長率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國家能源局,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葉片是風機的核心零部件,是決定風能利用率的關鍵,以某企業雙饋式風電機組為例,在風機成本中,葉片、齒輪箱、發電機是成本佔比最高的三種零部件,分別為23。6%、12。7%和8。7%。就利潤情況而言,零部件製造商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高於中游整機廠,零部件中的主軸、軸承、法蘭、電纜、變流器毛利率較高,塔筒、葉片其次。

2020年中國某企業雙饋式風電機組成本構成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電氣風電招股書,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1-2026年中國風電葉片行業市場調研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

三、風電葉片發展現狀

1、需求情況

隨著風電持續發展,我國風電葉片整體需求持續增長。根據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風力發電葉片需求達到14589套,預計2020年將達到22977萬套。目前國內政策推動海上發電建立,預計風電葉片整體需求有望進一步增長。

2015-2020年中國風力風電葉片總需求量及增長率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市場規模

風電葉片是風電機組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關鍵核心部件之一,也是風機獲取更高風電機組利用小時數和實現經濟效益的基礎。在風電搶裝背景下,2020年,風電機組的產能和交付很大程度上將受到葉片制約。就我國風電葉片市場規模而言,隨著2020年風電裝機量大幅度增長,我國風電市場規模大幅度增長至521億元左右。

2013-2020年中國風電葉片市場規模及增長率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市場結構

風電葉片大型化成為趨勢。由於風電機組走向大型化,對葉片的材料、尺寸等要求也越來越高。風電機組單機功率的提升主要依靠葉片大型化,透過增加葉片直徑擴大掃風面積,進而提升發電量。從葉片直徑來看,2016年,45-55米以內的葉片是絕對主力葉型;到2018年,55-60米左右葉片佔領了大部分市場,60-65米葉片也開始批次生產。預計2021年55米以上的風電葉片將成為市場主流,佔據60%左右的份額。

2016-2021年風電葉片結構變動及預測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4、產能情況

目前中國風機葉片市場已經形成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研究院所、上市公司等多元化的主體投資形式。外資企業主要有GE、LM、GAMESA、VESTAS等,國內企業以時代新材、中材科技等為代表。根據資料,目前中材科技和時代新材產能都達到10000MW。

2020年中國風電葉片主要企業產能一覽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風電葉片競爭格局

終端的風電葉片已基本完成國產化。其中(2019年資料),中材科技佔據30%份額,時代新材20%,中復連眾15%,CR5在70%以上,並且依賴龐大的中國市場,國內廠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逐漸擴大,中材科技已進入全球前三之列。整體來看,葉片市場CR5超過60%,市場集中度高。

2013-2020年中國風電葉片競爭格局情況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主要企業分析

中材科技體量較大,盈利表現突出:作為國內市場龍頭,2020年中材科技風電葉片出貨量達到12。34GW,毛利率保持平穩增長,到2020年毛利率達到23。93%,較18年累計上漲10pct。2021銷量和營收小幅度下降,但市佔率有所回升。時代新材葉片營收從2019年的23。2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68。33億元,規模快速擴張。2017年天順風能開始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風電葉片,發展迅速,2019年葉片業務實現銷售收入7。52億元,同比增加近200%,由於天順18~19年主要以模具銷售為主,因此毛利率顯著高於平均水平。

2016-2021年中材科技風電葉片銷量營收情況

2021年風電葉片產業現狀,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需求持續增長

資料來源:公司公報,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風電葉片發展趨勢

1、拉擠法逐步成為主流。

風電葉片大梁所用碳纖維存在大克重預浸料、碳纖維織物真空匯入、拉擠成型3種工藝,2015年之前全球碳纖維工藝以預浸料和真空灌注為主,價格高使風電葉片採用碳纖維比例偏低;近年來Vestas大絲束碳纖維(主流供應商為ZOLTEK)拉擠梁片成為主流。拉擠工藝先將碳纖維製成拉擠板材,葉片製作時在設定位置內把拉擠板材黏貼在蒙皮上製成大梁。其設計理念是把整體化成型的主樑主體受力部分拆分為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的拉擠梁片標準件,然後把標準件一次組裝整體成型。拉擠工藝碳纖維板材體積含量達69%,明顯高於預浸料和真空灌注,纖維含量高使拉擠法碳纖維高強高模輕質效果更好,能應用於剛度要求非常高、主樑疲勞富餘量非常大的葉片。

2、技術趨勢

葉片技術變化主要體現在尺寸增加和輕量化、高強度材料的使用。風機大型化趨勢顯著,意味著需要更長的葉片,更大的受風面積,可以捕捉更多的風能,也有助於在低風速的地方開啟市場。海上風機容量更大,所需要的葉片比陸上風電葉片更大,但尺寸更大的葉片就需要減重,這樣也加大了重量更輕、強度更高的材料在風電葉片上的使用。在風機大型化輕量化背景下,玻纖和碳纖維佔比有望繼續增長。

華經情報網隸屬於華經產業研究院,專注大中華區產業經濟情報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傳統及新興行業研究、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市場調研、專題報告、定製報告等。涵蓋文化體育、物流旅遊、健康養老、生物醫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汽車電子、農林牧漁等領域,還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新金融、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新興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