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指導:注重方法,正確斷句

文言指導:注重方法,正確斷句

一、實詞前後多聯絡

1.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太史遷曰:“

申 子 卑 卑 施 於 名 實 韓 子 引 繩 墨 切 事 情 明 是 非 其 極 慘礉 少 恩 皆 原 於 道 德 之 意

。”嘗讀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謀而相感者,莊、老之後,其禍為申、韓。由三代之衰至於今,凡所以亂聖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終,奈何其不為之所也。(節選自蘇軾《韓非論》)

答案申子卑卑/施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

解析句中“韓子”是個人名,其前面可斷開,“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既是對稱句,且“繩墨”“事情”“是非”皆為名詞,其後自然可以斷開。

參考譯文

太史令司馬遷說:“申不害所奮力倡導的事情,在於名與實。韓非借用法度,來判斷事情的真相,明辨是非,他做事非常殘酷嚴苛少恩德,都源於道德的意。”(我)曾經讀過並對此進行思考,事情本來就有不相謀而相互感應的,莊子、老子的後面,其災禍為申、韓。從三代的衰落到現在,凡是擾亂聖人之道的人,他們的害處本來已經夠多的了,而沒有人知道他們的下落,這是因為他們不想讓人知道啊!

2.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昔子之先君子推其所蓄,以悉敷遺於子,而子又能兢業奉持,以保有所遺,如臨冰玉,如飲沆瀣。不泥滓以取義也,不翕泚以為炎也,不疏宕以取容也,不窒塞以廢權也。

淵 然 澄 穆 之 天 洋 乎 陟 降 之 地 人 若 不 足 我 則 有 餘 彼 韋 楊 氏 之 在 西 都 皆 知 所 以 愛 其 子 孫 皆 知 所 以 遺 其 子 孫 矣

。(節選自元·柳貫《遺清堂記》)

答案淵然澄穆之天/洋乎陟降之地/人若不足/我則有餘/彼韋楊氏之在西都/皆知所以愛其子孫/皆知所以遺其子孫矣

解析該處斷句看似很難,如仔細閱讀,圈出句中的“天”“地”“人”“我”“子孫”等名詞、代詞,再結合上下文,則可知在它們之前或之後斷了。如根據對稱句式,可在“天”“地”後斷開,根據文意,“子孫”後應斷開。

參考譯文

過去兒子的父親拿出他所有的積蓄,全部用來留給兒子,而兒子又能夠小心謹慎地操持,來保全父親所留下的東西,像靠近冰玉,像喝夜間的水汽(那般小心)。不做壞事以便取得仁義,不相互勾結形成權勢,不故作灑脫來取悅於人,不閉塞得不要地位。深邃莊嚴的天空,開闊起伏的大地,別人還不夠,我卻還剩餘。那韋楊氏在西都,都知道如何愛護自己的子孫,都知道拿什麼饋贈子孫啊。

名詞、代詞經常作主語或賓語,可以首先標出文段中的名詞、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等名詞,“吾、予、爾、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詞。因為名詞、代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物件,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覆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

但是,文言文經常省略主語,不及物動詞又不帶賓語,所以用名詞、代詞來確定主賓不是萬能的。從語法的角度來說,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我們將其稱作“動詞定位法”,也就是找準動詞,然後前後推斷,直到形成完整的表述。如果句子裡出現了幾個動詞,就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先弄清動詞間的關係,再找主幹。如它們是個古今同形異義詞,當斷開。如2018年全國卷Ⅱ斷句題,“敦儒學習《尚書》”中的“學習”是個古今同形異義詞,當斷開。如兩個動詞是連動式,則不需要斷開。如“於是相如前進缶”中的“前進”就是連動式,意謂“走上前進獻”,不可斷開。也有少數句子沒有動詞謂語,而是名詞、形容詞、數詞活用作動詞謂語的,斷句時要特別注意。

二、藉助虛詞定首尾

3.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

於 是 時 也 而 唱 釋 老 於 其 間 鼓 天 下 之 眾 而 從 之 嗚 呼 其 亦 不 仁 甚 矣 釋 老 之 害 過 於 楊 墨

。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節選自韓愈《與孟尚書書》,有刪改)

答案於是時也/而唱釋∥老於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釋∥老之害/過於楊∥墨

解析“也”通常放在句末,其後應斷開;“而唱釋老於其間”句子意思完整,主謂賓俱全,其後應斷開;“釋”“老”指佛家和老子,屬於小並列,中間可停頓、斷開;“嗚呼”作為感嘆詞,獨立成句,其前後都應當斷開;“矣”是句末語氣詞,其後應斷開;“釋老之害”是“過於楊墨”的主語,為了表示強調,可在“害”後停頓;“楊墨”是楊子和墨子,小並列,中間可斷開。

參考譯文

漢代以來,不少儒者對儒家經典小修小補,儒學已經千瘡百孔,人們一邊整治,一邊亡失,其危險的局面確如千鈞一髮,綿延至今,漸漸趨於衰微滅絕。就在這時,卻有人倡揚佛、老思想於世,鼓動天下之人追隨他們。唉呀!他們也實在是不仁不義了!佛、老對社會的危害遠超過楊子和墨子。我韓愈遠不如孟子賢達,孟子不能在儒家道統未淪亡之前拯救它,而我卻想在儒家道統敗壞之後去保全它。

虛詞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誌,尤其是代詞、語氣詞和一些連詞,它們的前後,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因為虛詞可以使前後關係變得一目瞭然。初通文意、化整為零的過程,就是藉助虛詞初次判斷的過程。尤其是一些議論性語段,不像記敘性文字那樣可以藉助具體情境去猜測,因而顯得棘手、難度大,運用虛詞就可以使斷句變得容易。常見的情況有:

類別

常見例詞

斷句技巧

發語詞

夫、蓋、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竊、請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時間詞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句末語氣詞

陳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其後一般斷開

疑問句末尾

耶、與(歟)、邪(耶)、乎

感嘆句末尾

哉、夫

疑問語氣詞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

其後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

複句關

聯詞語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

其前一般斷開

複音虛詞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何以

複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不能點斷

①“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它們的前後一般不斷句。

②“乎”用在句中相當於“於”時,不能點斷。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③“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時,可點斷也可不點斷。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④連詞“而”有時用於詞或短語之間起連線作用,所連線的內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後聯絡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線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斷開。如:“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⑤“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如:“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三、固定句式要明確

4.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嗚呼!天樹君而建官,惟以為民也。今官荷君恩幸,不與民偕苦,而坐享飽暖之樂。

其所 飽 粒 米 莫 非 民 之 膏 脂 也 胡 不 少 憐 其 民 而 稍 恤 之 且 縱 奴 儈 胥 隸 椎 剝 之 何 其 忍 耶 民 易 虐 天 難 欺 吾 未 知 其 終 免 否 也

。嗚呼!民乎民乎,可無恤乎?(選自黃宗羲《明文海》,有刪改)

答案其所飽粒米/莫非民之膏脂也/胡不少憐其民而稍恤之/且縱奴儈胥隸椎剝之/何其忍耶/民易虐/天難欺/吾未知其終免否也

解析“其所飽粒米”是主語,“莫非民之膏脂也”是謂語,中間可斷可不斷;“也”一般位於句末,應在“也”後斷開;“且”一般位於句子開頭,其前應斷開;“且縱奴儈胥隸椎剝之”句意完整,其後應斷開;“何其……耶”是固定句式,其前後應斷開;“民易虐”“天難欺”句式結構一致,其前後均應斷開。

參考譯文

唉!老天設立君主並且任命官員,只是為了百姓。而今官吏受君主恩寵,還不與百姓同甘苦,只是坐享飽暖之樂。他們所飽食的每一粒米,沒有不是民脂民膏的,為什麼還不稍稍憐憫他們的子民並且體恤他們呢?還放縱小吏和差役殘酷搜刮百姓,怎會那樣忍心呢?百姓容易欺虐,但上天不可欺瞞,我不知道他們最終是否能免除(責罰)。唉!百姓啊百姓,能不體恤嗎?

固定句式

斷句要求

為……所……,受……於……,見……於……(被動句)

前後可斷,中間不斷

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為,唯……為……,孰與……乎(固定句式)

……者,……也

前後可斷,中間須斷

與其……,孰若……

……,抑(還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要明辨

5.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夫標榜林壑,品題酒茗,收藏位置圖史、杯鐺之屬,於世為閒事,於身為長物,而品人者,於此觀韻焉、才與情焉,何也?

挹 古 今 清 華 美 妙 之 氣 於 耳 目 之 前 供 我 呼 吸 羅 天 地 瑣 雜 碎 細 之 物 於 幾 席 之 上 聽 我 指 揮 挾 日 用 寒 不 可 衣 飢 不 可 食 之 器 尊 逾 拱 璧 享 輕 千 金 以 寄 我 之 慷 慨 不 平

。非有真韻、真才與真情以勝之,其調弗同也。(節選自明·沈春澤《〈長物志〉序》,有刪改)

答案挹古今清華美妙之氣於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羅天地瑣雜碎細之物於几席之上/聽我指揮/挾日用寒不可衣∥飢不可食之器/尊逾拱璧/享輕千金/以寄我之慷慨不平

解析“挹古今清華美妙之氣於耳目之前”與“羅天地瑣雜碎細之物於几席之上”句式對稱,前後應斷開;“聽我指揮”與前面的“供我呼吸”也是對稱的,“揮”後應斷開;“寒不可衣”與後面的“飢不可食”對稱,應在“衣”後斷開,“挾日用寒不可衣飢不可食之器”語意完整,應在其後斷開;“尊逾拱璧”與“享輕千金”結構相似,應在其後斷開;“以”表目的,應在其前斷開。

參考譯文

有些人喜歡山林幽泉,熱愛品評酒茶,喜好收藏圖文史志、古玩器皿之類,這對社會來說是嫻雅之事,於己而言是多餘之物,而那些識人者卻能借此看出一個人的格調、才智和性情,為什麼呢?這就好比有人汲取古今水木清華之氣供自己呼吸,蒐羅天下奇珍異玩之物任自己把玩;手裡拿著那些穿不擋寒、食不療飢、瑣雜碎細之物,卻珍惜得勝過拱璧,不惜一擲千金,以寄託自己慷慨不平的豪情。如果他沒有韻、才、情來承擔此物,他們的格調自然也就不同了。

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點。如果能分辨出這些特點,斷句則相對容易多了。

五、對話標誌靈活用

6.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子路被愬於公伯寮。

孔 子 曰 道 之 將 行 也 與 命 也 道 之 將 廢 也 與 命 也 孟子 沮 於 臧 倉 而 曰 吾 之 不 遇 魯 侯 天 也

。故曰有天命焉。

(選自歸有光《解惑》,有刪改)

答案孔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孟子沮於臧倉//而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

參考譯文

子路被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大力詆譭。孔子說:“主張將要實行,是天命啊;主張將要被廢弛,是天命啊。”孟子被臧倉(戰國末年魯國人,魯平公的男寵,曾向魯君進讒詆譭孟子,使其不接見孟子,後因以臧倉指進讒害賢的小人。)詆譭,卻說:“我沒有碰到魯君,是天意啊!”所以說有天命在呀。

在文言文中,可藉助“曰”“雲”“言”“謂”“道”等動詞來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行斷句。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給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以明辨句讀。

不過,也有例外。“曰”有兩種情況,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詞,無實義,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雲”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雲益乎?”二是表“為、是”的意思,例如《後漢書》:“雖雲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種情況,或表七種意思時,後面不可斷開:①談論;②記載;③告訴;④問;⑤陳述;⑥說明;⑦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象的發端詞,相當於“就是說”或者“意思是”。

斷句標誌明顯(多含有虛詞標誌與對稱句式),最難處僅一兩處。解答時,要掌握原則,遵循答題步驟:

1.掌握三原則

(1)字句意思要講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史閣部書》)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費解,中間應斷開,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義的。

(2)內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鑑》)

分析:按以上標點,“陳德華、高費聚”只有兩個人,與下文所說“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載無此二人,應該是“陳德、華高、費聚”三人。故此句標點應為:……陳德、華高、費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顧古漢語詞彙、語法、音韻、修辭以及古文化知識

示例(1):夫唯禽獸無禮。……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

分析:“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令人費解,這是把兩個相鄰的意義不同的單音詞當作雙音詞或片語,致使該斷的地方沒有斷開。應斷為“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作”在這裡是“興起、出現”的意思。

示例(2):古今英才貴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賤非第,無損於其子之賢,而愈形其母之貴。(金埴《不下帶編》卷三)

分析:按以上標點把“非第”與“卑賤”並列連讀,顯然是將其理解為名詞成分,意為“不是高貴的門第”;其實,“非第”是兩個副詞連用,“非第”即“非但”“不僅”的意思,與下句“而愈”相呼應。因此,此句標點應為:……出自卑賤,非第無損於其子之賢,而愈形其母之貴。

2.遵循三步驟

第一步:通讀文段,理解文意。

(注意斷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點)

第二步:巧用方法,先易後難。

(藉助實詞、虛詞、固定句型及排偶句式等標誌,斷開易處,細究文意破解難處)

第三步: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可用默讀法看語意是否通暢)

現學現用1

1.用“/”給文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

賢 主 以 此 持 勝故 其 福 及 後 世 齊 荊 吳 越 皆 嘗 勝 矣 而 卒 取 亡 不 達 乎 持 勝 也 唯 有 道 之 主 能 持 勝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 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勝者,以術強弱。(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有刪改)

答案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齊荊吳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唯有道之主能持勝

參考譯文

憂慮是昌盛的基礎,喜悅是滅亡的起點。取得勝利不是困難的事,保持勝利才是困難的事。賢明的君主依照這種認識,保持住勝利,所以他的福分能傳到子孫後代。齊國、楚國、吳國、越國,都曾經勝利過,可是最終都遭到了滅亡,這是因為它們不懂得如何保持勝利啊!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保持勝利。孔子的力氣那樣大,能舉起國都城門的門閂,卻不肯以力氣大聞名天下。墨子善於攻城守城,使公輸般折服,卻不肯以善於用兵被人知曉。善於保持勝利的人,能有辦法使弱小變成強大。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夫二氏[注]行乎中土也,蓋六百年有餘矣。其植根固,其流波漫,非所以朝令而夕禁也。自文王沒,武王、周公、成、康相與守之,禮樂皆在,及乎夫子,未久也;自夫子而及乎孟子,未久也;自孟子而及乎揚雄,亦未久也。

然 猶 其 勤 若 此 其 困 若 此 而 後 能 有 所 立 吾 其 可 易 而 為 之 哉 其 為 也 易 則 其 傳 也 不 遠 故 餘 所 以 不 敢 也

。(節選自韓愈《重答張籍書》,有刪改)

注 二氏:佛教和道教。

答案然猶其勤若此/其困若此/而後能有所立/吾其可易而為之哉/其為也易/則其傳也不遠/故餘所以不敢也

解析“其勤若此”“其困若此”結構相同,應在兩個“此”後分別斷開;“吾”一般作主語,應位於句首,應在其前斷開;“哉”在此處表疑問,應位於句末,應在其後斷開;“則”表承接,一般位於句首,應在其前斷開;“故餘所以不敢也”句意完整,應在其前斷開。

參考譯文

現在佛教和道教在中原流行,有六百多年了。它們的根基牢固,它們的影響廣大,所以是不可能早上下令傍晚就禁止的。自從文王去世,武王、周公、成、康團結一致守護文王之道,禮樂教化都存於世,到了夫子,(距離古時)不久;從夫子到孟子,(距離古時)不久;從孟子到揚雄,(距離古時)也不久。但是他們仍然辛勞到如此地步,窮困到如此地步,之後才能有所成就,我難道能很容易地做這件事(指傳播儒家之道)嗎?它做起來容易,那麼它的傳播就不遠,所以我不敢(著書)。

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會湖州莊氏難作。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以史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之說,奮欲著書。廷鑨招致賓客,日夜編輯為《明書》。

廷 鑨 死 其 父 胤 城 流 涕 曰 吾 三 子 皆 已 析 產 獨 仲 子 死 無 後 吾 哀 其 志 當 先 刻 其 書 而 後 為 之 置 嗣 遂 梓 行 之

。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閱姓名中。(節選自《顧炎武詩文選譯》,有刪改)

答案廷鑨死/其父胤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獨仲子死無後/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後為之置嗣/遂梓行之

參考譯文

適逢湖州莊氏的禍難發生。莊氏名叫廷鑨,雙目失明,不怎麼通曉古今。因為司馬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的話,便想發奮著書。廷鑨招來賓客,日夜忙碌,編輯成《明書》。廷鑨死後,他的父親胤城流著淚說:“我的三個兒子都分了家,只有二兒子死了沒有後嗣,我痛惜他的志向,應當先刻他的書,然後再為他安排繼承人。”於是書得以付印行世。因為仰慕吳、潘的盛名,想借他們加重自己的地位,便把他們列入校閱者的姓名之中。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太 常 少 卿 長 沙 孫 公 景 修 少 孤 而 教 於 母 母 賢 能 就 其 業 既 老 而 念 母 之 心 不 忘 為 《賢 母 錄》 以 致 其 意

。既又集《古今家誡》,得四十九人,以示轍。轍讀之而嘆曰:“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無以發之耳。今是書也,要將以發之歟?雖廣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來至於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將益廣之,未止也。”

(節選自蘇轍《古今家誡序》,有刪改)

答案太常少卿長沙孫公景修/少孤而教於母/母賢/能就其業/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為《賢母錄》∥以致其意

參考譯文

太常少卿,長沙人孫公景修,年幼喪父因而受教於母親,母親賢能,能夠成就他的學業。年已老,可感念母親的心意卻不能忘懷,寫了一篇《賢母錄》來表達他的心意。既而又編輯《古今家誡》一書,蒐集了四十九個人,拿來給我看。我讀了這本書後感嘆道:“慈孝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擔憂無法激發它罷了。如今這本書,大概將會激發人的慈孝之心吧?即使推廣於天下也是可行的。自從周公以來到如今,父訓四十五人,母訓四人。孫公又要加以增補,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