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包拯,廬州合肥人,北宋龍圖閣直學士,中國古代最剛正廉潔的清官。他擔任開封府尹期間,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民間又稱“包青天”。

“開封府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更是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回憶……

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從小說《三俠五義》,到戲曲《狸貓換太子》、《鍘美案》,再到電視劇《包青天》、《少年包青天》。

開封府是有自己的一班人馬的:文曲星轉世的府尹包青天;足智多謀的師爺公孫策;四品帶刀護衛南俠展昭;還有四大捕頭王朝、馬漢、張龍、趙虎。

想要整治貪官汙吏,光有人手不夠,裝備還要過硬。包青天還有“三大鍘”:專斬皇親國戚的龍頭鍘;專斬貪官汙吏的虎頭鍘;和專斬平民百姓的狗頭鍘。

在開封府不管身份高下,只要是傷人害民之徒,哪怕是皇親國戚,包拯都能秉公執法。他做到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所以包青天的美名流傳至今。

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但包拯也是人,是人就會有感情,包青天也“枉法”過一次。

這件事記載在北宋,一本叫《聞見前錄》 的書中:主人公是新科進士章惇,章惇的出生很離奇,他是父親章愈和丈母孃的私生子。

章惇高中進士後,住在開封叔父家裡等朝廷任命時,和叔父年輕貌美的小妾勾搭在了一起

。有一次叔父回來的急,衣冠不整的章惇翻牆逃跑,正好砸倒了路過的老婆婆。

章惇一看老婆婆站不起來了,只好揹著她去開封府投案。包拯問清來龍去脈後,鑑於章惇叔父沒有報案;章惇寒窗苦讀不易;朝廷人才難得三點。

只是判決了章惇,賠付砸傷老婆婆的療養費,而擱置了私通叔父小妾的2年刑罰。

這就是包拯在歷史上,唯一一次因個人感情而徇私的判案。但不是畏懼權貴,而是為國謀才,後來章惇也確實成了北宋宰相。

包青天從不是冷冰冰的雕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上世紀安徽出土的《包拯墓誌銘》,為我們揭開了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在個人生活中柔情的另一面。

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包拯有兩任妻子,第一位妻子李氏,嫁給包拯後不久就病逝了。中年喪妻的包拯,又娶了第二位妻子董氏。

包拯一直等到34歲,董氏才生下了獨子包繶,之後包拯再無兒子出生。

晚來得子的包拯,對包繶這個兒子很是愛護。在包繶19歲那年,53歲的包拯跑斷腿找關係,讓包繶娶到了三朝宰相的女兒崔氏為妻。可憐天下父母心!能讓鐵面無私的包拯跑去找關係的,或許只有包繶這個獨子了。

崔氏人長得漂亮,名門家教也很好,與包繶的生活非常融洽。成婚1年後,崔氏就懷上了身孕。好事成雙,包繶在這一年也外出,擔任宋仁宗賞賜的太常寺太祝一職了。

但不幸的是半路包繶感染風寒,病死在了當官的路上。

白髮人送黑髮人,年過半百的包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幸好兒媳崔氏已有身孕,這個未出生的孩子,成了包拯和妻子董氏的精神寄託。

崔氏懷胎九月後,生下了一個男孩,這讓包拯夫妻倆喜出望外。包拯為這個孫子取名包文輔,他和妻子董氏將對兒子的思念,全部傾注到了兒媳生下的這個孫子身上。

在包拯夫妻和母親崔氏的呵護下,包文輔一天天長大了。包文輔學會了走路、讀書、寫字,和拽爺爺包拯斑白的鬍子。隨著包文輔的長大,包拯一家人逐漸又有了歡聲笑語。

但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繼獨子包繶20歲早亡後,孫子包文輔也在5歲那年夭折了。

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58歲的包拯,接連承受兒子、孫子的早亡,身體迅速衰老。同時,董氏陪嫁的侍妾孫氏,也在全家傷痛中,因為一次過錯被趕出了家門。包拯善良的兒媳崔氏,私下裡接濟了孫氏,並意外得知孫氏有了身孕。

崔氏很想將這個訊息告訴公公包拯,但又怕公公、婆婆,對孫氏的氣還沒有消掉。而且孫氏受此屈辱,也不願意再回包家了。

崔氏抱著出生不久的嬰兒,回到自己寡居的獨院。做起了名為長嫂,實為養母的苦差事。由於孫氏已經回到了孫家,崔氏又是寡居的身份,因此這個孩子是半點風聲都不能透出。崔氏趕走了所有丫鬟,自己一個人含辛茹苦,將這個嬰兒養到了兩歲。

六十大壽的時候,包拯和董氏愁眉苦臉,互相訴說喪子喪孫之痛。

獨子、獨孫接連早逝,包家連一個繼承人都找不出來了。兒媳崔氏見包拯夫妻為斷後苦惱,心痛之餘也為2歲的孩童鬆了口氣。

崔氏返回住處,將侍妾孫氏所生的2歲孩童抱了過來。兒媳崔氏突然跪下,向包拯和董氏,說明了這個孩子的來歷。60高齡的包拯,得知自己尚有一子後非常高興,將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綬。

三年之後,63歲的包拯病逝,離開了人世。這一年包綬才5歲,由於婆婆董氏也已老邁,包綬還是由寡嫂崔氏養育。

60歲包拯感嘆無子無孫,寡居兒媳抱出2歲孩童:這就是您的兒子!

宋仁宗親自到包公府,祭奠包拯時,見到了5歲的包綬。一番詢問後,才知道這是包拯唯一在世的子孫。

由於宋仁宗本人兒子也全部早夭,貴為皇帝連個太子都沒有,感同身受之下就重賞了包綬。

年僅5歲的包綬,在宋仁宗垂憐下,就做了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包綬為包拯服喪之後,仁宗再次加封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幾年過後,董氏也隨包拯而去。包綬又為嫡母(包拯正妻)服喪,喪期過後包綬又受封濠州團練判官。

包綬成年後酷似包拯,為官期間也是剛正不阿、嚴於律己。包綬37歲那年,將他撫養成人的長嫂董氏亡故。

當時正在開封擔任國子監丞的包綬,得知長嫂死訊後,連夜回到合肥為其披麻戴孝。

又過了十年,47歲的包綬在前往黃州的船上,感染風寒而死。

人們開啟這個為官二十多年的包拯之子包裹後,發現裡面只有一張朝廷的任命狀;幾本書籍和筆墨紙硯;除此之外一共只有四十六枚銅錢。

包綬清廉如父的事蹟漸漸傳播開來,在民間戲劇中,包拯父子的事蹟全部融合到了一個人身上。這就是戲劇中包拯面黑如碳被父母遺棄,由長嫂養大的由來。畢竟在早夭率極低的古代,哪有扔掉兒子不養的?又哪有人真的額頭長月牙、臉黑如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