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老譜有“太極圈”的說法,練出來後是一種什麼功夫?

文/戚海軍

在楊氏太極拳的古法訓練體系中,非常注重“太極圈”。關於“圈”大家並不難理解,“圈”就是“圓”。

這是因為太極之理簡而概之就是陰陽,易經中曰:“一陰一陽謂之道”;但陰陽未分之前是“一”。

所以,太極的變化始終是從“一”開始,這個“一”就是一個圓也是一個整體,無論是一生三,還是三生萬物,都離不開這個圓。

傳統太極拳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所以對“圈(圓)”非常講究。

在楊家老譜流傳的“太極圈”歌訣中,對“圈”的應用有詳盡的闡述,其實也就是講圓的道理,即:

退圈容易進圈難,不離腰頂後與前。

所難中土不離位,退易進難仔細研。

此為動功非站定,倚身進退並比肩。

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

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雖然,太極拳的體系訓練都離不開一個圓,但這首歌訣看上去應該主要是針對“太極推手”而言作指導的。

對於多者來講,最為納悶乃至比較費解的可能就是第一句“退圈容易進圈難”。

為什麼說“退圈容易進圈難”呢?我覺得要明白這句話的真義,首先得明白“圈”練出來後是一種什麼功夫狀態。

當太極拳練到高層境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上乘功夫的時候,你遇到的情景有兩種。

楊氏太極拳老譜有“太極圈”的說法,練出來後是一種什麼功夫?

一種是感覺推在了牆上,對方絲毫未動屹立不倒而自己卻站立不穩。

這種功夫是對方把勁力松沉到了腳下,能與地下融為一體,陳長興被譽為“牌位先生”,就是因為對方的勁力落不到他身上,被他輕易化掉,也就是進不了他的圈。

不過“退圈容易進圈難”指的是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之所以“進圈難”是你根本不敢進,一接觸對方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空空如也。

這就是第二種情景,你遇到了“漩渦”一樣,感覺一進去就完蛋了。

這也便是太極拳的核心內勁“螺旋勁”,所謂“退圈容易進圈難”是因為這個圓是呈螺旋狀態的。

楊氏太極拳老譜有“太極圈”的說法,練出來後是一種什麼功夫?

在螺旋狀態下,是平圓、立圓和斜圓相互交叉疊加,往復迴圈,這個時候產生的能量也最大對方根本進不去。

會游泳的人都知道,為什麼技術再好的人都怕遇到“漩渦”就是這個緣故。

所以,太極拳的上乘功夫就是練“螺旋”這樣的圈,這種功夫練出來瞭如水中漩渦讓對方“退容易進圈難”。

故歌訣中強調“退易進難仔細研”。

為啥又說“要從天盤從此覓”呢?因為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體現在拳中就是天盤、地盤和人盤。

然從“天盤”入手又非常人理解的從低架、中架和高架這楊氏三架中的“高架”入手;而是指須從最上面的那個“圈”深入,細想一下你掉進水中漩渦是不是從最上面那個圈呢?

楊氏太極拳老譜有“太極圈”的說法,練出來後是一種什麼功夫?

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就應該知道“太極圈”並非僅僅是“以腰為軸”的圓運動那麼簡單,而是要有螺旋起伏。

在推手中,你能找到“天盤”的位置也才能輕鬆化解對方的圓。

但前提是自己要保持中定,否則便掉進漩渦出不來;故歌訣所說“所難中土不離位”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一句“久而久之出天然”最為珍貴,何謂天然,那就是本能的反應,想都不需要去想。

著此賢文,算是拋磚引玉,大家好好去悟吧。

(注:作者為楊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阿七聊功夫原創,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