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相信大家在看歷史,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對另一個人說,為了報答你的知遇之恩,願意怎麼怎麼樣。或者是如果不是XX當年對我的知遇之恩,我恐怕今天還是個XX。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虎臣只能說,超乎你的想象!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虎臣給大家舉幾個例子,說幾個故事。有句話叫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古人的感嘆,從這裡面也可見一二!有才能的人多不多?多!就好比千里馬一樣,但是伯樂少啊,沒有伯樂,誰知道你是一匹千里馬呢?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還有一句詩叫: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這是唐朝詩人李賀寫的。什麼意思呢?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願意手持寶劍為國血戰到死。這個黃金臺說的就是戰國時燕昭王曾築臺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的典故,唐代人把劍稱呼為玉龍。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詩和典故都說完了,再來說個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叫豫讓的人。他呢,最開始在范家和中行(hang)家做家臣,但是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投靠了荀瑤,得到了重用,荀瑤對他還很尊重。後來智家被趙襄子和韓、魏合謀滅掉。趙襄子把荀瑤的頭蓋骨漆成飲具。豫讓就要去找他報仇!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叫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第一次復仇,沒成功,被趙襄子給抓了。趙襄子覺得這傢伙是個義士,荀瑤都沒有後人了,他還願意幫荀瑤報仇。第二次,他把自己毀容,打扮成乞丐去殺趙襄子。他朋友看不下去了,說你要報仇,你不如打入敵人內部,你先竭盡忠誠的侍奉趙襄子,等到他重視你,信任你之後,你再刺殺他。那時候,肯定能成功!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但是豫讓不願意,豫讓說:我現在這麼幹,確實很難。但是我這麼做,正是要使天下後世身為人臣卻懷著異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好傢伙,第二次又沒成功。趙襄子就問他了,說當年是侍奉範氏,中行氏的時候,他們被荀瑤滅了,你怎麼不幫他們報仇?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豫讓就說了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說白了,就是範氏,中行氏只是以把他當普通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回報他們,但是荀瑤把我當國士看待,我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他。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後來趙襄子成全了豫讓,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豫讓用劍刺趙襄子的衣服,仰天長嘆: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然後自殺而死。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虎臣給大家說這些故事想要表達什麼呢?在古代,底層百姓的上升渠道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科舉以前,你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上升空間的,生下來是個農民,你到老,到死,也都是個農民。知遇之恩是唯一的上升渠道了。

在古代,知遇之恩有多重?

商朝的傅說,沒有武丁的賞識,他只是一個築牆的苦力,有了這份知遇之恩,這傢伙後來成了商朝的宰相。沒有周文王的賞識,姜太公只是個漁翁,更別提位列武廟。簡單地說,在古代,除了養育之恩,就是知遇之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