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2018-05-10 18:2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沈潔瓊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等待溶解

夜已深,青田縣鶴城街道某小區裡,亮著燈的視窗越來越少。

“就那家,還亮著燈的,上!”簡單的號令下,鶴城派出所民警衝上了樓。

屋內客廳裡,3名年輕女子正在埋頭吸食冰毒;裡屋,一名男子躺在床上休息。

4人尿檢都呈陽性。3名女子被抓了現行,承認吸毒,但那名男子拒不承認自己吸毒。他與民警對坐著,一言不發。他心裡明白,僅憑尿檢結果,還不足以認定他吸毒。

警方的舉動讓男子有些意外——民警不急不躁,只是取了一簇他的頭髮。

這簇頭髮隨即被送檢。很快,檢測報告出來了:男子頭髮內的苯丙胺類(俗稱冰毒)濃度值達133。48,證實他體內含有苯丙胺類毒品殘留。男子隨即被行政拘留。

這是今年3月,青田縣首例透過毛髮毒品鑑定辦理的“零口供”吸毒案件。

在禁毒工作中應用毛髮檢測吸毒新技術,是近年來浙江省公安廳禁毒總隊聯合有關科研單位研發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是全省禁毒領域的一項重要科技創新,目前在全國同領域居於領先水平。

這項讓隱性吸毒人員無處遁形、給禁毒人員戴上透視鏡的新技術到底有多神奇?浙江警方又是如何利用的?連日來,記者採訪了禁毒專家、禁毒社工、技術專家等,解密這項“黑科技”。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送檢的頭髮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剪成頭髮碎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加入試劑

與頭髮對話

5月7日,記者來到浙江迪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是毛髮檢測吸毒這項“黑科技”起步的地方。

2015年,省公安廳禁毒總隊與浙江大學創新技術研究院、浙江迪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禁毒警務合作,成立了聯合毒品實驗室,創新運用分子馬達檢測技術,有效補充吸毒人員規避體液檢測半衰期短的難題。這項技術在全國是首創的,全稱叫做毛髮檢測初篩技術。

穿上鞋套、實驗服,洗乾淨手,記者跟著實驗員進入實驗室。

這是一批來自餘姚的檢材。開啟一個三角形牛皮紙袋,裡面是一簇五六釐米長的黑色頭髮,質地軟。實驗員取出後,熟練地剪成二三毫米長的頭髮碎,並用鑷子夾取5毫克放入到離心管中。

這便完成了第一道工序,她透過傳遞倉將試管移交到第二間實驗室。在那個房間裡,實驗員在離心管裡新增試劑,高溫水浴,然後再次新增試劑等,以此來溶解頭髮。

在等待頭髮碎溶解的過程中,已從事生物技術二十多年的迪恩公司董事長王旻子向記者介紹,通常毒品(藥物)透過吸食進入人體後,隨同血液、體液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3至7天后,尿液、血液、唾液就難精確檢測出相關成分,而人體毛髮的生長有其特殊性,是有“記憶”的,因此能夠有效將吸毒追溯期延長到3至6個月,甚至更久。

“其實,透過毛髮測毒並不新鮮,在我國古代就有,現有的技術也完全能做,只是傳統毛髮毒品檢測技術侷限於個案,成本高,不利於實施大批次快速檢測。但現在可以做到在40分鐘內對90個樣本同時檢測,而且費用比傳統毛髮毒品檢測費用低很多。”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水浴

浙江警方“黑科技”:有沒有吸毒,一簇頭髮就知曉

透過檢測板讀取檢測資料

說話間,第二道工序完成了,實驗員把離心管透過傳遞倉送達第三間實驗室。在這裡,毛髮溶解液會被放入試劑盒中。約40分鐘後,試劑盒被放入檢測儀,顯示屏上跳出的一串數值,就會說出頭髮主人的秘密。這些資料待整理後就會被傳送回餘姚。

“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數值,分析出吸毒的時間範圍、吸毒的程度及吸毒的變化。”王旻子說。

與吸毒人員對話

5月8日,餘姚市馬渚鎮社工小張收到了檢測報告。

看著檢測報告,小張心裡挺難受的,社群戒毒人員阿華還是偷偷復吸了。

3月23日,阿華按時到小張那裡進行了尿檢。可是,第二週,小張左等右等不見阿華來,打電話也不接。小張找了20多天,終於找到了阿華。尿檢顯示正常,但責任心重的小張還是決定讓阿華做一次毛髮檢測。檢測結果令他有些無奈,他將結果告知禁毒大隊後,嘆了一口氣。

幾乎同時,餘姚市低塘街道禁毒社工茅洪淼也收到了迪恩公司發來的檢測報告,他的“兄弟們”都很好,檢測數值都在正常範圍之內。

他高興地將訊息發給“兄弟”小波:“你的檢測結果正常。”對方很快回應:“當然!放心吧!還有個好訊息告訴你,我老婆懷孕了。”

茅洪淼情不自禁地笑了。

小波曾經嗜賭如命,身為家中獨子的他敗光了父母準備給他結婚用的獨幢小樓。老兩口欲哭無淚的時候又接到了噩耗:小波因吸毒被公安機關抓獲,被強制戒毒2年。小波從戒毒所出來的那天,茅洪淼去接他。小波心裡感動,從此很配合茅洪淼定期做尿檢和毛髮檢測。

“毛髮檢測的推廣與應用,徹底打碎了戒毒人員的僥倖心理。”餘姚禁毒大隊副大隊長王芳敏向記者坦言,餘姚市自2016年以來運用毛髮毒品檢測初篩技術,對社會面吸毒人員每3個月普檢1次,社群戒毒社群康復人員復吸比例從起初的30%下降至現在的2%。

王芳敏笑著說,如今圈內常聽到的對話是:“現在還有沒有吸?”“現在還敢吸?都做毛髮檢測了!”

“有些人在省外打工的,廣州、貴州、雲南等,每年讓他們回來做毛髮檢測,一個個都很自覺,有些還打飛的回來。”王芳敏說,“毛髮檢測的追溯期長,能夠充分證明他們的‘清白’,他們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

與未來對話

2017年7月至10月,省禁毒辦共對全省2萬餘名正在執行社群戒毒社群康復的物件實施毛髮檢測毒品初篩,疑似陽性率為12。08%,與2015年的初篩結果相比下降了14。9個百分點。

面對這組資料,省禁毒辦民警林步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在禁毒一行前後已經做了二十多年,從奔波在緝毒一線到從事戒毒康復工作,他一直在與毒品鬥爭。“抓毒販、打擊毒品源,控的是賣方;管好社會面吸毒人員,控的是買方。打破買賣關係,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2014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制定並實施了《吸毒人員分級分類管控工作規定(試行)》,對於各級吸毒人員,戒毒社工定期找他們做尿檢。“但是在實踐中,有些戒毒人員‘聰明’地發現了尿樣檢測的‘漏洞’,於是與社工‘鬥智鬥勇’。”

2015年毛髮檢測吸毒實驗室成立。同年11月,省禁毒辦對全省社群戒毒社群康復物件抽樣30%進行毛髮毒品檢測初篩(樣本量3700份),從中發現日常尿檢呈陰性的物件中,有27%存在吸毒嫌疑,從而提高了對吸毒人員管理的準確性與針對性,對復吸人員形成強大威懾。

2016年3月,省公安廳對“毛髮中毒品檢驗方法”進行立項;同年12月16日,省質監局組織召開《毛髮中毒品的檢驗和判定方法》標準評審會;2017年2月,省質監局透過地方標準認證,並於同年3月公開發佈施行。2017年11月,浙江修訂了《吸毒人員分級分類管控工作規定》,將毛髮毒品檢測作為常態措施納入其中。

目前,毛髮檢測初篩技術已全面應用於我省社群戒毒社群康復工作中。不僅如此,這項技術在其他行業內也有很好的實踐。比如,2017年,浙江省安邦系統透過這項技術開展從業人員涉毒篩查共1。1萬人次,清理了隱性吸毒物件,消除了安全隱患;浙江沿海地區還將毛髮檢測初篩技術應用於漁業從業人員檢測。

“目前,我們已經在公安系統內培養自己的毛髮鑑定專家,籌建有資質的鑑定室,未來可期。”林步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