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易家說:“讀書就是回家。”

今天是易家陪你讀書的第

天,共讀的是第

家說:“讀書就是回家。

本書——法國作家菲利普·克洛岱爾的作品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布羅岱克的報告》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朋友,易家陪你讀書,一起讀書,一起成長。

菲利普·克洛岱爾是一名十分關注人性的作家,這在《布羅岱克的報告》這部小說中得到了體現。

小說中,作者並沒有用大篇幅去描寫戰爭與謀殺,而是著重刻畫人物的狀態,讓讀者看到了藏在謎團和罪惡背後的人性真相。

143

故事圍繞“另外那個人”的離奇死亡而展開。

布羅岱克被迫接受撰寫“另外那個人”死亡的報告後,卻沒有人願意告訴他那天晚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為了強調小鎮居民在事件後試圖銷燬一切痕跡,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作者以“另外那個人”來指代一切,沒有留下其姓名,以此顯現出人性的扭曲與黑暗。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儘管如此,作者卻也不想讓讀者在人性中只看到絕望。

18

接下來我們將從孤獨的無力感、生存與道德的碰撞、群體的惡三個方面,分享本週的閱讀感悟。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布羅岱克的報告》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到:“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我們都害怕孤獨,窮盡一生想要擺脫孤獨,卻發現總是會被孤獨糾纏。因為孤獨是註定的,無論你多麼努力,孤獨所帶來的無力感也會緊緊跟隨著你。

小說更像是一部“人性圖鑑”,以集中營倖存者布羅岱克的視角將他的回憶和現實串聯起來,既把二戰後小鎮人的生活狀態還原了出來,又把恐懼下人性的扭曲和異化真實地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4歲那年,因為一場戰爭,布羅岱克失去了父母,小小的年紀,不得不孤獨面對這個世界。

二戰時,布勒上尉帶領士兵佔領了小鎮。因為外鄉人的身份,布羅岱克被小鎮人出賣,不得不在集中營孤獨地度過兩年牲口一般的生活。

好不容易從集中營出來後,布羅岱克又被迫撰寫“另外那個人”離奇死亡的報告,沒有人能幫到他,甚至沒有人願意告訴他真相。

為了搶救人性中殘存的那一點東西。作者又透過布羅岱克集中營倖存者的視角,向讀者展示了他眼中看到的善。

而當布羅岱克從集中營回到小鎮,發現以前與他其樂融融相處的鎮民眼神陌生地看著他時,布羅岱剋意識到小鎮人好像並不期待他死裡逃生。

為了不惹人生厭,布羅岱克拒絕了社交活動,選擇與家人孤獨地生活在一起。

當奧施威爾讀完布羅岱克提交的報告,並威脅他應該忘掉那些真相時,布羅岱克沒有抵抗。因為他知道,在這個小鎮上,孤獨的人是不會取得勝利的。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於是,他連夜帶著家人離開了小鎮。

孤獨的無力感

這就是屬於布羅岱克的孤獨所帶來的無力感。他認清了人性的自私後,並沒有像“另外那個人”一樣嘗試去改變什麼。

他寧願做一個懦弱的人,也不願一個人孤獨地去挑戰人性。

畢竟,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孤獨的人勢單力薄,布羅岱克不想落得和“另外那個人”一樣的結局。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相比小鎮人,布羅岱克自始至終都是孤獨的。沒有群體包容他這個個體,他也不敢犯錯,因為他沒有機會將錯誤丟給任何一個群體。

在孤獨的裹挾下,布羅岱克感受到的是懦弱的無力感。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這句聽上去令人汗毛直立的話,在小說中卻揭露了一切“惡的本質與來源”。選擇生存,還是選擇道德,這是個問題。

相比布羅岱克在生存面前懦弱地選擇屈服。對小鎮人來說,他們為了能活下去,不在乎雙手沾滿鮮血。

布羅岱克無法像小鎮人那樣,將錯誤歸咎於那些拖他們下水、煽動他們的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反抗會帶來什麼後果。所以為了活著,他只能選擇懦弱。

在這部小說中,小鎮人每一次面臨生存拷問時都會露出人性中最醜惡的樣子。

二戰時,布勒上尉佔領小鎮。為了自保,小鎮人決定“清洗”掉外鄉人布羅岱克和西蒙。

他們明知道將這兩人送出去就等於將他們推向了死亡,卻還是做了。

二戰結束後,“另外那個人”來到小鎮。他的一舉一動迅速引起了小鎮人的不適。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在“另外那個人”的畫作中,小鎮人想起了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戰爭留給他們的傷痛時,小鎮人覺得受到了侵犯。

於是,他們殘忍地殺死了“另外那個人”和他的牲畜。

生存與道德的碰撞

因為他們害怕面對過去。正如作者在小說中寫的那樣:

“這個世界是由恐懼主宰的。恐懼依靠人類本身的愚蠢,掌握著人類。恐懼把人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心裡,還時不時提醒他們說,只要它願意,它隨時可以置他們於死地。”

因為骨子裡恐懼死亡,所以他們才會選擇犧牲別人,才會在選擇生存還是選擇道德的問題上,義無反顧地拋棄道德。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什麼是道德?最高的道德是生命,死人毫無道德可言。”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過這樣一句話:“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這句話說得一點錯也沒有,因為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當一個群體充滿善時,每個個體都會被治癒;相反地,當一個群體只剩下惡時,個體也會因此而對人性充滿絕望。

故事的最後,布羅岱克帶著家人離開了小鎮。他的離開,就是對小鎮群體之惡的控訴,對小鎮人性的絕望。

布羅岱克一直不認為,小鎮中的任何人具有殺死一個人和一頭驢、一匹馬的能力。

但他卻也在調查真相的過程中想不通,小鎮人究竟和“另外那個人”有什麼仇、什麼怨,才讓小鎮人殘忍地殺死了他。

對小鎮人來說,所有可能會威脅他們生存或者是讓他們感到不適的東西,都要毀掉,這樣他們才能裝作什麼也沒發生,才能輕鬆地活著。

正如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的那樣:“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

群體的惡

戰爭的災難,給小鎮人帶來了巨大的傷痛。雖然戰爭結束了,軍隊也撤離了,但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傷痕卻歷久彌新。

“另外那個人”的出現,觸碰了這段塵封已久的回憶。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小鎮人既害怕重蹈覆轍,也想要表達對“戰爭”的憤怒。於是,他們選擇將怒火發洩到“另外那個人”的身上。

那一刻,是群體給予了小鎮人發洩慾望的力量。他們在受到情緒與行動的傳染後,慢慢喪失掉責任感,甚至是扭曲掉了人性。

群體的惡就像“海嘯”,破壞力極強,裹挾著無法獨立思考的人類,摧毀沿途的一切。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說:“毫無疑問,一小群有思想、有責任感的公民能夠改變整個世界。”

因為當一個群體造出惡並被無視時,才可能會迎來真正的災難。它會像一隻無形的手,撕掉個體所有的善念,讓他們化身魔鬼躲在群體中殺人。

好了,《布羅岱克的報告》這本書的解讀,到這裡就結束了。

小說自如的敘事節奏、巧妙的結構設計、在回憶與現實中穿梭的情節分佈,讓人讀完後久久掩卷驚歎。

作者菲利普·克洛岱爾用16萬字的篇幅,揭示了戰爭的殘暴和人性的扭曲,同時也透過“另外那個人”的離奇死亡讓讀者看到了“群體的惡”,並提醒大家要警惕和遠離造惡的群體。

喜歡這個故事的小夥伴,可以再去讀一讀原著,以及根據原著改編的影象小說。

下週我們將要共讀的是

直到後來,布羅岱克才發現,或許從一開始,就是群體給了小鎮人勇氣。

他僅用一份報告,撕開了人性中醜陋的一面

《佩德羅·巴拉莫》

胡安·魯爾福被譽為“拉美新小說的先驅”。一生只留下篇幅極其有限的作品。

他出生於墨西哥農村,在孤兒院長大,貧苦的童年磨礪了他求知的慾望和創作的才華。

他的作品曾影響許多作家的寫作。

馬爾克斯曾評價說:

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並且會立刻屈從於這種誘惑。”

下週共讀的作品《佩德羅·巴拉莫》便是魯爾福的重要代表作。

這部作品不僅立意深刻,而且,在藝術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的巔峰小說之一”。

那麼,這部備受大師們讚譽的小說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極具魔幻氣氛的書寫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閱讀體驗?讓我們期待下週的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