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蘇軾作為宋代文壇領軍人物,他在詞作方面的建樹是卓爾非凡的,作為文壇扛鼎人物,有許多人慕名拜投在蘇軾門下。

在蘇軾的學生中,也有很多人在詞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張耒就是蘇軾門下的優秀學員,他和秦觀、黃庭堅、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他們的詞作都受到過蘇軾的指點和教誨,但是這四人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詞風。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蘇軾對四人都有不同的評價:如在評價秦觀時,蘇軾用的是“

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就是說秦觀的詞作婉麗無比,纏綿悱惻之處大有柳永的詞風,“山抹微雲”四字正是出於秦觀的詞作《滿庭芳》,“露花倒影”出自柳永的《破陣子》。

作為江西詩派開山鼻祖的黃庭堅,曾提出過“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的詩詞創作理論。蘇軾曾評價黃庭堅“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在這句話中蘇軾不光對黃庭堅的作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也對黃庭堅的人品給予了高度的讚譽;

蘇軾評價晁補之時說道:“於文無所不能,博辯俊偉,絕人遠甚,將必顯於世。”這句話對晁補之的作品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而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由於和蘇軾的師承關係,所以在風起雲湧的變法時代,他的人生際遇也和蘇軾一樣,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仕途坎坷,困頓一生。

可張耒對文學詩詞的創作初心並沒有隨著人生的低谷而進入低潮,在人生與創作的這個平面座標中,他的人生是一條起起伏伏的曲線,而他的創作則是一條橫穿曲線的直線。

張耒一生創作的詩詞、散文、史論近2600篇,其中光詩詞就有近2400篇,從這方面來說,他是一位高產的文學家。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張耒的詩詞作品,不僅數量豐贍,而且旋律優美,蘇軾曾有“汪洋衝澹,有一倡三嘆之聲”的評價。

也就是說,張耒的詩詞作品取材廣泛,文風簡潔流暢,氣勢豪放,揮灑自如,婉轉而又含義深刻,這是作為老師對學生極高的評價,由此也可以看出來蘇軾對張耒的讚許和肯定。

南宋初年詞人張表臣在《張右史文集序》也稱張耒的作品:“

雄深雅健,纖穠瑰麗,無所不有

。”這也是對張耒作品極高的評價。

張耒能得到這樣高的評價,足可見他在詩詞創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那麼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張耒其人,名門之秀

“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於淮而樂之。”張耒在《思淮亭記》中曾這樣描述他的籍貫和他青少年時的學習成長情況。

張耒,字文潛,生於1054年,原籍亳州譙縣,後遷居楚州。

北宋時期的淮安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繁榮。北宋時,淮北屬泗州,淮南屬楚州。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張耒的父親曾在化州和巴蜀一帶為官任職,後來到楚州定居。楚州風景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地傑人靈的歷史文化名城,張耒就在這樣的環境裡快樂地學習著,成長著,度過了他無憂無慮、優遊學進的青少年時光。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關於張耒的先世,從他的著作中可以窺知一二,他在筆記《明道雜誌》中曾自敘:“先君舊說,嘗隨侍祖父官閩。”

《明道雜誌》是張耒創作的一部優秀的作品,筆記中有一段是記述先祖為官經歷的。從中可以知道,張耒的祖父曾經任職於福建;書中還寫道:“先人嘗仕三司檢法官,以親老求知吳江縣。將之官,名公多作詩送行,而吳正憲、王中甫詩工。”

張耒的父親中進士後,遊宦四方,官至三司檢法官,後來因為年老申請到離家較近的吳江擔任知縣。

張耒的父親交友廣泛,有著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際關係,和他交往並詩文唱和的吳正憲、王中甫也是當時有名的詩人。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張耒的母親李文安也是仕宦之家,書香門第出身。張耒的外祖父李宗易,字簡夫,是進士出身,先以著作佐郎為譙縣知縣,歷官尚書屯田員外郎。李宗易以詩文名世,長於寫詩,深受晏殊和范仲淹的賞識。

晏殊擔任亳州知州的時候,李宗易就是譙縣縣令,兩人經常宴飲,詩詞唱和;《范仲淹文集》中和李宗易唱和的詩就有十多首;熙寧年間,李宗易退居陳州,而大文豪蘇轍當時任陳州知州,兩人一見如故,隨即詩詞唱和,成為一段佳話。

從張耒的家世不難看出,來自於父系和母系的光環,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家世是深受文化薰陶和浸染的,張耒正是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初遇良友,再遇良師

張耒小時候隨父親遷居楚州,就讀於公立學校山陽學官,此時李之儀因祖父任職楚州而家居山陽,二人同在山陽學官學習,成為同窗好友。

張耒《送李之儀赴定州序》記載:“某為兒童,從先人于山陽學宮,始見端叔(李之儀字端叔)為諸生。”李之儀比張耒大六歲,當張耒進入學官學習時,李之儀已經是諸生的身份了。

山陽學官自從唐代就已經設立,是由官府設立的教育機構,多由儒學名人執教,少年張耒在山陽學官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他也在這裡受到了啟蒙教育。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因為家庭背景的文化薰陶和浸染,張耒在少年時即表現出對文辭的興趣和靈感,他自幼喜歡讀書,對秦漢以來的文章、詩詞、歌賦讀了個通遍,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寫出讓老師批閱點讚的好文章了。

讀書學習的過程是漫長的,讀書學習的過程也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但是張耒卻在其中找到了樂趣。十七歲那年,張耒便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函關賦》,被廣為傳頌。

此後,他到陳州遊學,在外祖父李宗易的指導下,學業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也因為李宗易和蘇轍的友情,李宗易將張耒引薦給蘇轍,蘇轍對張耒也給予了寫作方面的指導。

正是因為張耒認識了蘇轍,才有了後來他和蘇軾的一生情誼。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前,來陳州與蘇轍話別,張耒機緣巧合見到了文壇巨擘蘇軾,頗受蘇軾的青睞。

張耒一生以蘇軾為人生楷模,在蘇軾的指導下,張耒的文學造詣得到了值得提升,成為蘇軾的得意門生。

1073年,在蘇軾的鼓勵下,時年二十歲的張耒參加了科舉考試,由宋神宗親策為進士,王安石負責官員任命,張耒被授予臨淮主簿,從此步入仕途。而他的同窗好友李之儀已於1069年考中了進士。

學而優則仕,才學兼備的張耒和李之儀都進入了仕途,且都與文壇巨擘蘇軾結下了深厚友情。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李之儀與蘇軾亦師亦友,蘇軾去定州赴任時,專門懇請朝廷讓時任樞密院編修的李之儀作自己的幕僚。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張耒在送別好友李之儀的文章《送李端叔赴定州幕府序》中便有寫道:“

元佑八年,蘇先生守定武,士願從者半朝廷,然皆不敢有請於先生。而蘇先生一日言於朝廷,請以端叔佐幕府。

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任上修建了超然臺,遠在臨淮的張耒未能成行,但他應蘇軾之約,寫下了《超然臺賦》:

登高臺只岌峨兮,曠四顧而無窮。

環群山於左右兮,瞰大海於其東。

棄塵壤之喧卑兮,揖天半之清風。

……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在這篇《超然臺賦》中,張耒以虛筆描繪出想象中的超然臺的地理形勢,因為張耒並未來到超然臺一睹風采,全文有著強烈的思辨色彩,也表達了張耒的精神追求。

蘇軾看到此文後,讚不絕口,盛讚“超逸絕塵”。

從1073年到1085年的十多年時光中,張耒先後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縣尉、縣丞一類的基層官職。此時期的張耒,人生足跡兜兜轉轉,宦海行舟起起伏伏,生活並不安定。

張耒長期在地方任職,收入微薄,生活過得很困窮,他本想憑著他那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然而命運似乎與張耒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他的父母、妻子相繼去世,家中頓時失去了許多歡聲笑語,家境每況愈下,他變得鬱鬱寡歡起來。

即使如此,張耒也沒有忘記文學創作的初衷,他在極其艱難的境遇中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文章。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人生際遇,兜兜轉轉

1085年,蘇軾調回京城開封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等職,李之儀亦成為蘇門常客。1087年春天,蘇軾主持禮部貢舉,張耒被聘為讀卷官,入試院檢點審閱考生試卷。

張耒的仕途之路和蘇軾命運相連,榮辱與共,在他後來的仕途之路上,他始終踐行著這一切。他以蘇軾為人生楷模,終生恪守不移。

1088年,秦觀也被調到開封,任太學博士,校正秘書。一有閒暇時間,張耒便秦觀、李之儀舉酒歡宴,同遊京都名勝,詩文酬唱,作畫題跋,共同聆聽蘇軾的教誨。

“蘇門學士”悠遊樂道,蘇門興盛一時無二,這也是張耒一生難以忘懷的、為數不多的美好時光。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在開封工作的八年時光裡,張耒有緣飽覽國家藏書,過著“圖書堆枕旁,編簡自相依”的以書為伴的生活,他的詩文與日俱進,他的學術也日有進益。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宋哲宗時期。宋哲宗親政後,支援變法的一派重新上臺,隨著蘇軾的被貶,以蘇軾為中心計程車人圈子也受到波及,當然張耒也是其中之一。

從1094年到1097年,,張耒一連三貶,以直龍圖閣知潤州任上,徙宣州,再貶黃州擔任酒稅監督,又貶復州監竟陵郡酒稅。

張耒的仕途坎坷沉浮,人生之旅兜兜轉轉。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1101年,蘇軾從海南北歸途中在常州去世。張耒聽到這一噩耗,在潁州遙望常州,為蘇軾舉哀行服,在江邊痛悼蘇軾。

但張耒的這一行為引起了新黨的不滿,接著他便被貶為房州別駕,安置於黃州,這是他在短短六、七年內第三次被貶到那裡。

宋代官制,貶謫的大臣不得住官舍和佛寺,所以張耒只能在黃州柯山腳下租屋居住

在黃州,張耒的生活陷入困境,當時的郡守瞿汝文憐惜張耒,打算為他購買一份公田,種植糧食蔬菜等,貼補家用,但張耒敬謝不取。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柯山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難以忘懷,從此他自號為“柯山”。

清苦的生活沒有磨滅詩人的意志,柯山腳下的風景反倒給詩人不少安慰。他寄情山水,以詩綺懷,過著平淡自然的生活,如這首《齊安春謠五絕》:

江上魚肥春水生,江南秀色碧雲鬟。

蔞蒿芽長蘆筍大,問君底事愛南烹。

由於晚年長期賦閒,貧病交加的張耒只能以打趣的方式聊以自慰。“仕宦一時榮,文章千古好”,此時的詩人甘於寂寞,他用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詩歌創作成了詩人最好的精神慰藉。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初心,他堅持文學創作,他的矢志不渝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如這首《二十三日晨欲飲求酒無所得戲作》:

張君所飲一壺酒,百計經營卒無有。

夜來客至瓶已空,盛起欲飲還戒口。

努力忍窮甘寂淡,人間萬事如反手。

百壺一醉有底難,造物戲謔君須受。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赤子情懷,初衷不改

張耒這首作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和端午》,詩意悽清悲切、情意深沉。

詩人透過懷念屈原而表達自己的赤子情懷,看似簡單,其實蘊意深刻: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屈原在《離騷》中自述身世,從品德、理想寫起,將自己苦悶與糾結的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屈原在詩中表達的情懷就是赤子之情。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屈原生活的時代距離張耒生活的時代已有千餘年。歲月不居,,時空變幻,但是赤子之情在兩位詩人的心中是同樣的,是一脈相承的,這種一脈相承的赤子之情讓詩歌千年的兩位詩人成為異代相逢的知己。

起句從端午節龍舟競渡寫起,在詩人眼中,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和緬懷屈原。但張耒又以反問的語氣寫出“忠魂一去詎能還”,道出無限的悲涼與無奈,它使得全詩的意境峰迴路轉,大有感情奔湧而出的氣勢。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三、四句在前兩句的烘托下水到渠成、一揮而就,詩人用高亢的格調“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來抒發強烈的感情,雖然“國亡身殞”,但那代代相傳、歷久彌新、與時俱進的赤子之情和永駐青史的《離騷》絕唱卻永遠留在了人間。

張耒緬懷屈原,追憶屈原的赤子情懷,他將自己憂國憂民的慷慨之情傾瀉而出,全詩意境高遠,讀來盪滌人心。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人生暮年,壯心不已

詩人在柯山期間,已是人生暮年,飄零寓居的生活並沒有讓詩人意志消沉,張耒在深秋的夜晚坐在屋外,聽著蕭蕭落下的梧桐樹葉,詩人從中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在這秋意濃烈的夜晚,詩人將自己的情思寫進這首《夜坐》中:

庭戶無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氣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謝,數葉迎風尚有聲。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開篇兩句重在寫景,突出了深秋夜晚的寂靜冰冷;後兩句是借景抒情,用梧桐樹葉在瑟瑟秋風中落下時發出聲響,來抒發“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詩作靜中寫動,動靜結合,意境蒼涼而悲壯。

古代文人墨客多有悲秋的情結,宋玉“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啟了文人墨客悲秋的傳統,而杜甫則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將悲秋的氣氛推辭安樂高峰。此外,像“江楓漁火對愁眠”、“蕭蕭梧葉送寒聲”、“梧桐更兼細雨”、“”都是悲秋氛圍組的優秀成員。

但張耒此詩中卻沒有過多“悲秋”的渲染,詩人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來抒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胸懷與抱負,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寫法。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只寫梧桐樹葉落下時的聲響,卻不寫梧桐樹葉蕭瑟衰敗的景象,這就形神兼備地寫出了梧桐樹葉不懼風寒的特點。

作者為什麼一反常態,用梧桐樹葉來抒發自己的胸懷和抱負呢?

這與詩人的立場是有關的,張耒是蘇門中人,他的仕宦生涯和人生軌跡與蘇軾是何其的相似。

熙豐元祐時期的新舊黨爭,蘇軾一派在哲宗紹聖時期所受苦難多與這段歷史背景有關。他們訴諸於筆端的人文情懷正是自身品格的寫照,所以這首詩才會有如此不同的意境。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以梅自喻,矢志不渝

張耒仕途坎坷艱澀,人生兜兜轉轉,顛沛流離與飄零寓居的模式成為他一生的常態化。但是他默默堅守著,並以蘇軾的人格為人生楷模。

張耒以蘇軾為人生楷模,他不忘初衷,始終堅守自己高尚的人格。

張耒不隨波逐流,不求媚俗,他以梅花的高尚品格自喻,這首以梅花自喻的《減字木蘭花·個人風味》就是詩人人格的真實寫照:

個人風味。只有江梅些子似。每到開時。滿眼清愁只自知。

霞裾仙佩。姑射神人風露態。蜂蝶休忙。不與春風一點香。

詞作開篇句“只有江梅些子似”點明主題,是借梅寫人,“個人風味”才是真正的寫作目的。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詩人寫梅花開放時的景象,卻沒有著筆於梅花的顏色形狀,而是筆鋒一轉,寫出“清愁”二字,這就給梅花賦予了情感,而滿眼的情愁只有自己知道,詞作的旋律多少有些沉鬱。

張耒為什麼偏偏用“清愁只自知”來表現梅呢?還是要回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張耒作為蘇門中人,他的仕途命運是不由他做主的,他無法超脫,也無法抗拒,最後在貧病交加中孤獨老去。

張耒將梅入詩,借梅寫人,是有很深的寓意的。

同為“蘇門四學士”的晁補之也寫過詠梅的詞《鹽角兒·毫社觀梅》,也是用梅花高潔的品格來寄託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張耒和晁補之同樣的才華橫溢,同樣的仕途坎坷,同樣的顛沛流離,但是他們始終堅守,矢志不渝,他們以梅花自喻,正是他們人格的操守。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張耒以冰清玉潔的姑射山神人的美來讚美梅花超凡脫俗的美。

《列子·皇帝》記載:“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心如淵泉。

”從此句中也能看出張耒對梅花的喜愛以及他對梅花高度的讚譽。

全詞在筆趣橫生的“蜂蝶休忙,不與春風一點香”的韻味中曲終闋盡,而餘音又是如此令人回味。

詞人以梅花自喻,“個人風味”表現的正是自己不隨波逐流,不求媚俗的高尚品格,追求美好的品德,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畏艱難與坎坷,只求擁有心靈的高貴。

張耒的形象就在這首梅花詞中,他的“個人風味”躍然紙上。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小話詩詞

張耒作為詩人、詞人、詞學評論家,他將詩詞創作方法貫穿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他在給好友賀鑄的詞集《東山樂府》的序言中寫道:“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

這樣的評價何嘗不是張耒自己的詩詞風格呢?

張耒一生,仕途坎坷,命運多舛,儘管他的一生讓後來人頗多喟嘆和惋惜,但張耒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即使深刻體驗了生活的百態,他也能以平淡如水的心態看待人生沉浮。

真正讓張耒一生堅守的,正是那對文學詩詞的偏愛與執著。張耒的一生,不管何時何地,不論榮辱浮沉,他都矢志不渝地進行創作,而且把這一切作為人生最大的志趣。

張耒:執一支素筆,譜寫絢麗篇章;寫一首詩詞,描繪百味人生

繼秦觀、黃庭堅、蘇軾、蘇轍和晁補之謝世之後,“蘇門”並未凋零,因為張耒還在堅守著這一方文藝淨土很多有志學子都拜投在他的門下,聆聽他的教誨。

晚年的張耒,將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了他的學生,他的文章、詩詞影響了很多人,他的文學理論和詩詞創作手法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