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熱風》 魯迅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卻是我們常掛嘴邊的俗語,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了培養人才的重大意義,令我們在樸素的語境裡懂得了深刻的道理。

而\“樹人\”一詞之所以聽來如此耳熟,卻是因為魯迅先生。魯迅原名周樹人,由其名可見長輩對他寄予的厚望與期許,魯迅也確實做到了人如其名,不負眾望。他的鏗鏘文章出現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小學與中學課本中,陪伴著我們度過多多少少摻雜著幾分懵懂的童年與少年時光。

追溯到我們的小學時期和中學時期,那時學魯迅先生的文章,或搖頭晃腦地誦讀,或一知半解地默記,總之,要麼是\“囫圇吞棗\”,要麼是\“淺嘗輒止\”。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以前是看不懂魯迅的,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重讀魯迅,才驚覺字字珠璣,說令人墮淚也不為誇張之詞。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魯迅先生說\“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東西是毒物,不能吃的,我們好像已經全習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於是魯迅先生緊接著想到:\“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敬佩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歷史的教訓需要勇士做出如此大的犧牲作為交換,個體的教訓亦如是。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勇士\”,每一個個體都必須親自經歷屬於他的全部生活,必須學會踏出無數個\“第一步\”,以此獲得屬於他的那份經驗,以此汲取屬於他的那份教訓。也唯如此,每一個單薄孱弱的個體才能變得豐盈起來,健壯起來。

經社會淬鍊後的我們,終於重識魯迅先生。我們有了對於\“人生\”這一龐大命題的自我感知與反思觀照,對於生命的體悟不再那麼片面和虛幻,此時再讀那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再也不覺\“滿紙荒唐言\”,只覺\“一把辛酸淚\”。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這就好比《朝花夕拾》所言\“獨酌花酒釋胸竹,寒衣不勝暑。朝花夕拾誰歸屬,甜酸鹹辣苦。\”我們現在也如魯迅先生一般,算是盡嘗人生的\“甜酸鹹辣苦\”,有了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有了難以淡化的激情和種種\“意難平\”。

童年與少年時期的懵懂愚昧一去不復返,我們不再滿足於淺嘗輒止,不再甘於囫圇吞棗,魯迅先生用血淚書寫的珠璣文字,我們要一一逐讀而心領神會。即使落淚,也要連帶那一份年少時未曾讀懂的矇昧之情,這眼淚是一種雙重象徵:既象徵脫離矇昧的成長之快樂,又象徵失去矇昧的成熟之鬱結。

魯迅先生在《答客誚》中洋洋灑灑地寫道:\“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由此可見,魯迅先生是不信任那些\“無情\”豪傑的,他贊成的是\“有情\”的、懂得\“憐子\”的豪傑與丈夫。

以前年少看不懂魯迅時,我們但覺他是\“冷峻從容、義正辭嚴\”的代表人物,其他更進一步的認識或更深一層的感情是沒有的;如今再回過頭重讀魯迅時,我們看到的遠不只是他筆尖鋒利言語犀利,更看出了那冷峻筆調下的深情與慈悲。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現在我們終於讀懂了魯迅先生的那些文字:在《二十四孝圖》中,魯迅先生直斥\“臥冰求鯉\”\“郭巨埋兒\”\“老萊娛親\”等一系列所謂孝道故事是把\“肉麻當作有趣\”,並且是\“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猛烈抨擊了封建孝道的殘酷和虛偽。

在《五猖會》中,魯迅先生回憶了兒時期盼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與興奮,而這種天然的快樂之情卻遭遇父親要求他背書的嚴厲打擊,揭露了迂腐的封建禮教與父權專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與戕害……

原來在鋒利堅硬的筆尖與犀利無情的批判之下,包裹的是最具人性的關懷。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為的是從精神上,即從人之根本上,儘自己的全力\“以血薦軒轅\”。企圖憑藉鋒利的筆尖與銳利的聲音喚醒那些沉睡無知的人,也療愈那些孱弱的人,儘自己的力量挽救那些無法自愈、自救的靈魂,其中博大的憐憫與慈悲之心可見一斑。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縱觀魯迅先生的文字,無不以冷色為基調,卻難掩他作為一個有情豪傑、有情丈夫的慷慨激情。所謂\“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動人豪情莫過如此。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如此愛憎分明,令人惻然。他的直率、真誠、睿智,無不令人為之傾倒;他既是思想的先鋒,也是時代的旗手,竟也是世界的詩人。

我們年少時讀魯迅,不知其所以然,他的情感、他的浪漫、他的憤怒、他的無奈,皆是\“隔著的\”,於我們而言總是帶著幾分疏離和陌生的;現在重讀好似重溫舊夢,而這\“舊夢\”卻是\“新夢\”一般,引起我們全新的觀感和內心的觸動。他驚人的洞悉力與毫不留情面的表達方式也許令人感到冷酷,但正是在這平淡樸實的冷峻敘述之下,我們竟愈發感動,到了不忍卒讀的境地。

魯迅,以前看不懂,現在再看滿眼淚花

現在若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與《故鄉》對比來看,其中鮮明的對照何其慘烈,何其心酸?以往讀不懂,竟一晃而過,茫然無感罷了。那個新鮮美妙的童年,那個在藍天底下碧綠西瓜地裡的少年閏土竟如夢幻一般不復存在於現實世界,只留下人與人之間難以跨越的冷漠隔膜,純真的人性難以復原再現了。

從不知所云至不忍卒讀,我們註定花費一生的時間明白其中深意與奧秘,以及其中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悲辛與快樂。

文/古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