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是放肆,愛需要剋制?

喜歡是放肆,愛需要剋制?

假期在家,不知道為什麼點開了一部很久之前的電影——韓寒的《後會無期》,然後順便的,看完了。

看完電影后,劇情什麼的沒怎麼關心,隱喻也是。

唯一的印象,那就是金句太多了,比如這句——喜歡是放肆,但愛是剋制。

金句並不一定正確,它僅僅是在對的場合裡出現,承接了那個場合的情緒的同時,比較對稱,又隱含一定的轉折而已。

對稱,比如字數相同,韻腳相同,便於傳播朗朗上口。

轉折,意味著我們常用的驚喜公式,驚喜=熟悉+意外,這樣的轉折往往能讓我們印象深刻。

不管是在電影裡,還是演講中,還是在文章的結尾,如果有一句話出現,承接住那個電影裡的劇情,那個演講的主題,那篇文章的觀點。

那這句話,都有可能成為金句。

雖然《後會無期》裡這句話火了,但是韓寒後來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這句話並沒有什麼道理,只是靈機一動想出來的而已。

這句話真的沒什麼道理麼?

這要看你怎麼理解了,那部電影火了以後,很多情感博主都對這句話做出瞭解釋,比如喜歡是放肆,是因為喜歡的層次比較淺,就像你喜歡一件事情,喜歡一樣食品,喜歡一件衣服一樣。

還因為喜歡一樣東西的時間可能很短暫,沒準明天喜歡了另一件衣服,另一款奶茶了,所以正當喜歡時,正是放肆時。

而愛是剋制,是因為愛比起喜歡,多了一些對未來的規劃,多了一些為對方著想的同理心,也多了一些責任,所以要剋制,要收一點。

但是這種解釋,沒什麼道理,本來喜歡和愛就很難去區分,況且放肆和剋制除了押韻,並不是兩個絕對對立的詞,只是不同的場景的兩種態度而已。

喜歡的時候,也有需要剋制的情況呀,比如買不起的時候,愛的時候,也需要放肆呀,比如表達你的愛,表達你的需求的時候。

當你知道一個道理什麼情況下不成立時,也就是你開始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

這句話反過來也對,那就是每一句道理和金句,我們總得為它量身定做一個有限的場景,從而讓它變得“很有道理”。

那我們來重新理解下這句話,喜歡是放肆,愛是剋制。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說過,我愛你,和你無關。

村上春樹也說過一段很溫柔的話,我告訴你我喜歡你,並不是一定非要和你在一起。只是希望今後的你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時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經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經是,以後也會是。

我理解的喜歡是放肆,正是這一種態度,喜歡一個人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和對方有沒有做出迴應無關,和對方有沒有喜歡你也無關。

你喜歡對方這件事本身,是你自己和自己內心訴求的狂歡,只要一個人吸引到了你,他身上必然會有一種你嚮往的東西。

追求你嚮往的這種東西的過程中,你已經受益了。

而這個過程,你自己和自己狂歡的過程,隨意你去放肆,一個人一生,可以喜歡很多人,很多事,喜歡並不一定要有結果,甚至都不一定要認識這個人。

喜歡是一個認識你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明白自己要什麼的過程,越是去認真對待每一份喜歡,越是對自己認識的一種負責。

那麼愛為什麼要剋制呢?

因為愛很脆弱,愛的時間也很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來自於荷爾蒙影響下的激素變化,這種變化短則3個月,長則一年,終究會消逝。

為了不讓你們之間的愛情,最終消逝,或者被迫變成習慣,變成親情,我們就得去剋制。

有人覺得親情也很好呀,不是很美好麼?但是親情和愛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哈,能有愛情,為什麼要變成親情呢?

這時候的剋制,就是基於愛情中種種摩擦力的避免,比如夫妻分床睡,再比如沒事少膩歪在一起,再比如進度不要太快等等。

儘量讓愛情的美好,延續的更久一些。

如果這一次愛情的感覺過去了,我們也要想辦法,怎麼讓對方對自己第二次,第三次心動,讓我們回到上面的“喜歡”那裡,去了解下對方心動的點,還有什麼?

然後我們去往這些點上努力,去成長,再次變成那個讓對方心動的人。

所以愛,更要剋制,再獲得兩塊棉花糖之前,我們必須得多忍耐5分鐘,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