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中國詩歌的傳統,歷來注重對意境的營設,景中生意,意中含景,情景交融。有意境的詩歌,會營造出一種極具詩意的畫面感。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樣的詩歌,不僅含蓄蘊藉,韻味十足,讀來朗朗上口,而且有深度,有厚度,雋永流長,讓人們在品味咀嚼詩句的同時,還能帶來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

這樣的好詩,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是不勝列舉的,這也形成了一種優良的詩歌傳統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就是這類詩作中出類拔萃的,他的詩歌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蘊情調,如詩如畫的美妙意境,贏得世人的交口稱讚。他的《暮江吟》一詩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九月初三日,白居易赴杭州刺史任的旅途中。詩人將旅途所見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融入筆端,寫成這首小詩。

詩作格調清新,自然親切,讀來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沉浸在詩人描繪的美景中。《暮江吟》原詩如下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開篇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描繪的景象是:快要落山的夕陽,將餘暉灑向大地、山川、河流,夕陽掩映下的詩人站在江邊,柔和的光線平鋪在江面上,一半江水呈現出如綠寶石一般溫潤而澤的嫵媚色彩,另一半江水呈現出如霞光一樣流光溢彩的動人姿色。

在這兩句中,詩人將夕陽餘暉灑向江面的美輪美奐的景色渲染了出來,

而且詩人準確地將光學現象用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

,因為在夕陽餘暉對映下的江面,江水背光的一面色彩會暗淡一些,受光的一面色彩會明豔一些。

在這兩句中,詩人還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將江面微波盪漾的動感與波光粼粼的色彩描繪了出來,不僅描摹精工,而且形神兼備,給人帶來極致的視覺體驗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白居易寫的詩語言淺近平易,在平易之中,不僅有意到筆隨的美妙動人之處,而且還有對關鍵字的恰當運用。

在詩歌創作中選用恰當的關鍵字,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鍛字煉句

白居易在鍛字煉句這方面的表現是非常出彩的,他善於運用關鍵字去適應詩歌的情境,創造詩歌的意境,增加詩歌的情趣,關鍵字的成功運用成為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

這首《暮江吟》,在鍛字煉句方面顯然起到了表率的作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先從第一句中的“鋪”字說起,

這個“鋪”字,的確用得絕妙,它不僅寫出了夕陽斜照的狀態,也寫出了江面流光的特點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清澈的江水反射著落日餘暉,在江面上形成了涇渭分明的、變幻無窮的色彩,更重要的是“鋪”這個字極具有動感,宛如仙子用她的纖纖手指將天際間的霞光輕柔地鋪在江面一樣

假如情景再現,站在詩人的角度試想一下的話,這個問題或許就不言自明瞭。如果要將夕陽的餘暉灑在江面的景象描摹出來的話,既要做到貼切又要做到傳神,這時候可以選用的字或許不止一個。

形容光線,“照”或“映”這兩個字都是可以的,但“照”字太直白,少了一絲詩意;而“映”字又顯得太平淡了。還有一點,如果選用“照”或“映”這兩個字中的任何一個,就是這兩個字都缺少了天際間遼闊無垠的境界,這樣在無形中就與渾然天成的詩境不相匹配了。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如果換用“落”或“灑”,則顯得太生硬,光線融洩的美感也就蕩然無存了,而且還會在行文上造成硬碰瓷的感覺。因為這兩個字通常用來描摹落葉、落紅、煙雨、飛雪等,形容光線的話,在視覺上還是缺少一些既視感。

詩人縱橫文字,捭闔才情,他從浩如煙海的記憶詞庫中甄別多個具有相同義項的文字,最終遴選出了一個最切合情景、最能表達出理想的藝術境界的字,這個最佳選擇當然只能是“鋪”字,是貼切與傳神俱佳的不二選擇

而且“鋪”這個字,將夕陽餘暉逐漸擴散的、正在進行的運動軌跡體現了出來。詩人選用的這個“鋪”字,確實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這個字把詩人眼前的景物寫活了。由此可見詩人高超的鍛字煉句的本領。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一個極普通的“鋪”字,放到秋晚的江面這個特定的情境中,便神形畢現,光彩奪目,既無雕琢的痕跡,又無牽強扭泥的姿態。

一個淺顯平易的“鋪”字,彰顯了詩人平中見奇的語言運用能力

再來看詩中的“瑟瑟”一詞,這個詞的運用,既有功力,又富有韻致。“瑟瑟”是“瑟”字的疊詞形式。瑟,中國傳統撥絃樂器,形狀與琴相似,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瑟的每根弦上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

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錦瑟》一詩中就寫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瑟瑟”有兩個義項,一指風聲。如初唐詩人楊炯《庭菊賦》一詩中的“風蕭蕭兮瑟瑟”;還有如在白居易的《瑟琶行》一詩中,也有“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句子。這都是用“瑟瑟”一詞來表現風聲的例子。

“瑟瑟”的第二個含義是指一種碧綠的寶石。如《唐書·於閡國傳》中的記載:“德宗遣內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闐,得瑟瑟百斤。”這裡是用“瑟瑟”指碧綠的寶石。

而在白居易的另一首詩《山泉煎茶有懷》中,有“坐酌憐伶水,看煎瑟瑟塵”的句子,這是詩人用“瑟瑟”來形容煎茶時出現的碧綠色的浮沫。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暮江吟》這首詩中的“瑟瑟”,其實是詩人對沒有受到夕陽照射的江面顏色的描摹。詩人透過“瑟瑟”一詞寫出這樣一種美妙奇特的境界:沒有照到夕陽的半面江水,呈現出碧綠晶瑩的如瑟瑟一樣的色彩;照到陽光的那半面江水,呈現出璀璨絢爛的如霞光一樣的色彩來。

這兩句詩描繪出一幅“夕照秋江”圖卷

。夕陽把縷縷璀璨絢爛的霞光貼著地平線照射過來,鋪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

江面上受光照射的部分呈現出紅光閃爍的狀態,猶如旖旎的霞光一樣令人陶醉。紅色漸淡,到紅綠交融為一體,再過渡到綠色、碧色,色彩的感染力十分強烈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這兩種色彩形成強烈的色調對比,江面在夕陽的對映下,同時呈現出兩種色彩,這樣的視覺體驗,無疑是賞心悅目的

這不得不讓人驚歎大自然的美景,也不得不讓人歎服詩人對自然景物的形與色的敏銳的捕捉能力,也更讓人歎服詩人對景物精準的語言描摹能力。

“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是可愛的意思。農曆九月初三,是深秋時節,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深秋的夜晚多麼可愛啊!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詩句很自然地把時間從日落過渡到夜晚。看似隨意寫來,實際很重要,讓人們能明確感到時間在流動,期待觀賞後面的畫面的想法也會油然而生。

而且在這一句中,欣賞美景的人物形象也在無形中被詩人融進了詩中,“可憐”二字刻畫出詩人陶醉於眼前美景的心情

“露似真珠月似弓”,真珠是珍珠的另一種寫法。這一句,是詩人對秋晚的景色做了進一步的描繪:江邊草地上的露水像晶瑩的珍珠,一彎新月掛在碧藍的天幕上,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這又是一幅清淡幽雅的“秋夜江天”圖景

。這描摹精工、出彩傳神的一筆點染,為夜幕降臨的秋江晚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色調。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從時間的跨度上看這首詩,詩人由描繪夕陽餘暉對映的江面,到讚美深夜的彎月和江邊的露水,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

而第三句中的“夜”字,了無痕跡地把時間連線起來,它上與黃昏時分的夕陽銜接,下與出現彎月、露水的深夜時刻相連。

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刻起,一直在江邊玩賞,從新月初上一直到露水凝結的時分,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之情、熱愛之情、讚美之情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這首詩中比喻修辭的運用是非常成功:詩人把秋晚的江水比作碧綠色的寶石,把秋夜的露水比作晶瑩剔透的珍珠,把九月初三深夜的新月比作一張彎弓。

這三個比喻不僅貼切自然,而且新穎生動

縱觀全詩,詩人圍繞“可憐”二字,採用白描的手法,短短二十八個字就將秋江晚景描寫了出來:日暮黃昏時分,一道道夕陽的餘暉鋪在江面上,江水一半變為綠色,一半變為紅色,當夕陽將她璀璨的色彩褪去後,作為主角的夕陽也謝幕了。

白居易的這首詩,是一幅動人的秋江晚景卷,完美地詮釋了詩中有畫

緊接著夜色這一主角登場,她緩緩地拉開黑色的帷幕,將一輪彎月繡在了這幕布上,暗淡的月光下,露水像珍珠一樣一顆接一顆地凝結而成。她們在月色的掩映下熠熠生輝,晶瑩剔透的“珍珠”掛在每一片江邊的草葉上,江邊有呈現出另一種動人的景象。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詩人繪形繪色的、形神兼備的描摹中,別開生面的秋江晚景圖卷徐徐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映入眼簾的是流光溢彩的協調與勻稱,帶給人的是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與情感體驗,這種美讓人身臨其境,讓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