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一場安史之亂,讓繁盛的唐朝日漸衰落。儘管唐朝曾有中興的機會,但是藩鎮、宦官、朝中大臣內鬥和民亂四大因素,讓復興成為曇花水月。其中,朝中大臣的內鬥,即“牛李黨爭”,持續四十餘年,貫穿三朝,成為中國史上著名黨爭。牛李雙方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僅為一己之私,視朝政如同兒戲,推動本就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有一種主流說法認為,“牛李黨爭”是代表寒門的牛黨對抗代表貴族的李黨。然而,歷史真相真是如此嗎?

貴族與寒門的爭鬥

我們要明白,事實不一定代表就是真相。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一個半青半紅的蘋果,賣蘋果的人往往會將紅的那一面示之於人。這個蘋果有紅色的一面,這是事實,但卻不是全部真相,想知道蘋果怎麼樣,肯定需要觀察其完整表面。觀看歷史,也是如此。

首先,“牛李黨爭”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這是事實。

從唐憲宗元和三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李德裕為代表的官僚集團之間展開了尖銳的鬥爭。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牛僧孺畫像。來源/甘成福 《甘肅史話叢書》

雙方鬥爭的起點跟科舉制度有關。唐憲宗元和三年

(808)

,朝廷以“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選拔人才。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對策時譏諷宰相李吉甫,導致了雙方衝突。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牛僧孺、李宗閔,說這兩個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考風不正。唐憲宗信以為真,宣佈從此不予任用牛僧孺和李宗閔。

這件事引起朝野譁然,很多大臣認為牛僧孺和李宗閔並沒有徇私舞弊,完全是李吉甫栽贓陷害。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唐憲宗只好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至此,朝中大臣分為兩個對立的派別,“牛李黨爭”四十餘年的大幕徐徐拉開。

牛僧孺、李宗閔支援科舉制度,反對門第,主張取士“地胄詞彩者居先”。李吉甫及其兒子李德裕反對科舉制度,他們認為:“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習舉業,自熟朝廷間事,臺閣儀範,班行準則,不教而自成,寒生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後,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也。”

牛李兩黨對科舉制度的不同態度,反映了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歷史學家陳寅恪認為,牛黨代表進士出身的官僚,李黨代表南北朝以來山東士族出身的官僚,“牛李兩黨之對立,其根本在兩晉、北朝以來山東士族與唐高宗、武則天之後由進士詞科進用之新興階級兩者互不相容”。

雙方在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中來回拉扯。例如唐文宗大和六年

(832)

,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從四川節度使任上被調入京,出任新宰相。宰相李宗閔想盡辦法阻止其代替自己的職位,但是沒有成功,自己被調出京城擔任江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不肯善罷甘休,他與牛黨成員商議後認為翰林學士的地位日益重要,不僅接近皇帝的機會多,而且對朝廷的決策起到重要作用,要儘量讓牛黨成員進入翰林院。李德裕當然知道牛黨的算盤,便在此後力排牛黨之人進入翰林院。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李德裕畫像。來源/杜文玉 《西安十三朝》

然而,李德裕在阻止牛黨之人進入翰林院一事上太過執著,以至於失了分寸,惹怒皇帝。李德裕為阻止牛黨成員李仲言進入翰林院,對唐文宗步步緊逼,引起唐文宗的極度不快,認為此人如此霸道,不可久留身邊。唐文宗便下詔將李德裕與江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職位對調,罷免了李德裕的宰相職位。

然而,牛李兩黨對科舉制度的不同態度,不僅僅是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爭奪政治權力的鬥爭,也是新興階級與貴族階級意識形態的鬥爭。

陳寅恪在其《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一文中解釋:“東漢學術之中心在京師之太學,學術與政治的關鎖則為經學,蓋以通精義,勵名行為仕宦之途徑,而致身通顯也。自東漢末年中原喪亂以後,學術重心自京師之太學移轉於地方之豪族,學術本身雖亦有變遷,然其與政之之關鎖,乃尋其東漢以來通精義,勵名行以致從政之一貫軌轍,此點在河北即所謂山東地域尤為顯著,實與唐高宗、武則天后之專尚進士科,以文辭為清流仕進之唯一途徑者大有不同也。”

也就是說,唐代中期,李黨所代表的山東士族門閥,主張經學正宗,認為那些進士出身的人都是浮誇放浪、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李德裕認為:“臣無名第,不合言進士之非,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岐,勉強隨計,一舉登第,自後不於家置《文選》,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進士出身的官員不熟悉實際事務,只知工詩賦、謀進取,態度又輕浮,或許是李黨痛惡牛黨的主因。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影視劇中的李德裕。來源/電視劇《宮心計》截圖

牛黨人多是沒有門第背景的寒門,雖有少數人出身山東舊士族,然都以進士入仕為目的,重文采,沒有傳統禮法約束,這是在武后當政之後培養的新興集團。他們所揹負的傳統包袱小,善用考官、門生與同年的關係緊密結合,求取政治上的利益。而李黨受傳統家法影響,不利用進士身份而攀附主考官。

因此,在牛黨眼中,李黨都是一些頑固不化、被傳統禮法約束的老古董。用現代政治語彙來說,李黨成員是保守主義者,而牛黨成員則是革新主義者,他們之間的鬥爭,在所難免。

政見不同與意氣用事

看完了蘋果紅色的一面,我們再來看另一面。

事實上,牛李雙方陣營中均有舊族與進士,甚至有兩者兼具的雙重身份,雙方的階級差別並不是涇渭分明。李德裕反對的也不是科舉制度本身,而是科舉制度的考試內容,他認為應該主要考經義策問,而不是隻講究浮華詞藻的詩賦。他在主政期間,取消了每年錄取進士25人的名額,增加了對進士數量的錄取。他還取消了禮部閱卷初步定名單後要呈報宰相府的不成文規定,將包括他自身在內的宰相權力進行限制,防止了進士錄取中上下其手的種種弊端。李德裕的這些做法,反而在將科舉考試引上正規化、擴大化的渠道。

牛李雙方的對立,與其說是寒門與世族的對立,不如說是政見上的對立。

唐代中期以後,藩鎮長期割據,邊族經常寇擾,對此是討伐、抗拒,還是姑息、退讓,朝臣之間的政見大相歧異。李黨堅持維護中央集權,對藩鎮和吐蕃等外族採取強硬政策,力主削藩、接納吐蕃降將。他當宰相時,曾力排眾議,堅決主張對擁兵擅命、盤據澤潞的劉稹進行軍事討伐。戰爭進行了一年多,他“籌度機宜,選用將帥,軍中書詔,奏請雲合,起草指蹤,皆獨決於德裕,諸相無預焉”,平定了澤潞五州,打擊了藩鎮勢力,振興了朝廷的威信。

牛黨則主張對藩鎮平和遷就,並將吐蕃降將送還其國。牛僧孺、李宗閔當年在科舉策試中譏諷李吉甫,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反對以武力對付藩鎮。李吉甫在憲宗元和年間輔助皇帝推行削藩,取得一定的成績,而這引起牛僧孺、李宗閔的高度不滿。後來李德裕在討伐劉稹時,牛僧孺居洛陽,聞劉稹敗訊,每“恨嘆之”。而牛黨之所以看重科舉制度,是因為他們與藩鎮有著密切關係,而科舉制度剛好能夠為地方豪強晉升提供渠道。

為什麼牛黨與藩鎮有著密切關係?唐順宗年間,曾進行了“永貞革新”,其目的就是從宦官手裡奪回軍權,削弱藩鎮割據,加強中央集權。改革開始後,一切順利,宦官在不知不覺中被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奪去軍權,藩鎮也開始收斂自己的囂張氣焰。藩鎮認識到,自己此時與宦官是一條線上的螞蚱,便向宦官集團提醒,使宦官集團猛然醒悟王叔文的釜底抽薪之計,迅速反撲。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唐順宗身染重病,全身癱瘓,無法上朝。最終,這場皇帝與士人集團聯合試圖奪回權力的革新半途而廢。而這場“永貞革新”,則讓宦官集團與藩鎮集團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影視劇中的唐順宗。來源/電視劇《新西廂記》截圖

當時,寒門子弟要透過科舉取士的途徑入仕,而入仕者的最高理想不外是攀上宰相之位,那麼,千辛萬苦的巴結主考官,何不去巴結朝廷裡的宦官,藉此平步青雲?因此,牛黨成員便從攀附主考官,進一步去攀附宦官。

唐朝從唐憲宗以降,中央政權幾乎都為宦官把持,連皇帝也幾乎成了宦官的傀儡。但宦官為了政治上的利益,也分派別,爭奪控制大權。文官為求政治上的前途,都爭相攀附宦官,尤以沒有傳統家法束縛且政治資源薄弱的牛黨人士最為明顯。在他們看來,不攀附宦官,就無法擢居高位,就沒有機會一展政治抱負。例如牛僧孺入相雖為李宗閔所舉薦,但李宗閔本身卻是依賴宦官助力才能於唐文宗時兩度入相。牛黨中的楊嗣復、李也因結交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而得以在 “甘露之變” 後晉身宰相。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紀錄片中的唐憲宗。來源/紀錄片《大明宮》截圖

由於牛黨與宦官集團走得較近,所以自然而然也與藩鎮關係密切。例如李宗閔、牛僧孺等早與劉稹之父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交通往來,因此對於李德裕的削藩戰爭極度憤恨。

當然,牛黨並非真的對藩鎮“別有所愛”。牛僧儒曾寫過一篇名為《玄怪錄·郭代公》的小說,小說以魚肉鄉民的“烏將軍”影射唐代的藩鎮亂象,耆老的順從反映了朝廷的姑息,而“郭元振”為民除妖則寄寓了百姓對懲惡治亂的期盼。由此可見,牛僧儒從心底裡是痛恨藩鎮的,他雖不主削藩,但絕非姑息。

然而,牛黨對藩鎮採取消極的態度,並非完全有錯。藩鎮問題在唐憲宗時曾得到突破性解決,那時,對唐室有威脅的只有東北一隅的河朔割據型藩鎮,以魏博、成德及淄青諸鎮為代表,其他的多是扈從者,又或實力較弱的鎮守。而在一片的驕跋橫氣中,京師尚留有防遏型藩鎮的屏障,還有王命能達的節使可供差遣。可惜,唐憲宗並沒有畢其功於一役,導致藩鎮問題在中唐之後再度惡化。唐文宗任李德裕主政時,唐朝削藩的最好時機已經過去,李德裕雖然能在一些削藩戰爭中獲得勝利,但大環境不利,一味堅持武力討伐藩鎮,後果難以預料。

另外,牛李兩黨在打擊對方的時候,往往會不擇手段,意氣用事,甚至不惜犧牲朝廷利益。

唐文宗大和五年

(813)

,牛僧孺任宰相,李德裕為西川節度使,此時吐蕃內亂,其大將悉怛謀攜維州向李德裕投降,維州是大唐與吐蕃之間的軍事要地,唐朝曾屢徵不得,現在竟然能輕鬆獲得,李德裕立刻接受,並上報朝廷。

唐代“牛李黨爭”,背後真的是貴族與寒門的爭鬥嗎?

影視劇中的唐文宗。來源/電視劇《櫃中美人》劇照

然而,牛僧孺表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會引起吐蕃反叛,“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戍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主張把悉恆謀及維州交還吐蕃。唐文宗深以為然,令唐軍撤出維州,遣還悉恆謀等,李德裕只得照辦。後來,悉恆謀等被吐蕃處死於邊境。此後,牛李雙方的仇恨更深一層。

不得不說,牛黨除了堅持其主和的一貫態度,也是為了打擊李黨,不讓李黨立功。由於牛黨的公報私仇,加上唐文宗的毫無主見,導致唐朝已經獲得的軍事要地再次喪失,為唐朝的邊疆問題留下隱憂。

結語

總之,牛、李兩派在朋黨之爭中,為排除異己,斗的你死我活,使朝野內外一片烏煙瘴氣。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也成了唐朝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