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我們繼續上期節目的時間線往下聊。

“想得美”的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給自己封了個稱號“皇帝”,之前最高統治者叫做“王”,他覺得王已經配不上他了,自己的功勞之大,就算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加起來也不及,給自己起皇帝,就是三皇五帝的合稱。

之前周王都稱自己是天子,但是秦始皇從來不用,什麼天子,我才不要當兒子,上天的兒子也不行,我要當老子。

畢竟你統一了天下,好吧,你確實有狂的資本。統一天下之後,按照法家的邏輯,皇帝一定要大權在握,堅決杜絕大臣專權和百姓造反。他又做了什麼事情呢?

首先搞三權分立,中央設定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執掌行政、軍事和監察,相互制約。地方官也如法炮製,設定三個領導管這三塊,相互牽制。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三權分立,只是西方的三權分立是為了約束最高權力,而秦始皇搞得是為了保護最高權力不受挑戰。

郡、縣、鄉、亭、裡,一級一級的行政機構,皇帝的權利一杆子插到底,全國每個角落都在可控狀態。

收繳民間一切兵器,全部收上來,運到咸陽鑄成十二座大金人,沒有武器我看民間拿什麼造反。

緊接著修高速公路,寬60多米的馳道,馬可以在上面飛馳,以咸陽為中心向外輻射,當然不是因為要致富先修路,而是天下如果有人造反,中央立即派軍蕩平。再把原來六國修建的軍事要塞全部拆除,以防地方武裝用來抵抗中央,這叫做“去險阻”。

再加上修建萬里長城,帝國的硬體設定配置的差不多了,軟體再清理一下。

之前我們就說,法家認為知識這東西好是好,但是副作用太大,書讀多了的人不好控制。所以把天下的書全部收來燒,公開談論詩書的殺,敢以古非今,否定今天偉大成就的,滅族。這就是焚書坑儒。

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場文化浩劫,周代大量詩書都在這個時候被毀了,官方倒是搞了個小型圖書館保留了一部分,結果7年之後,又被項羽那個大老粗一把火燒沒了。

好了,軟硬體全部升級完成,帝國固若金湯,傳至萬世應該是沒啥問題了。可沒曾想,秦始皇死了3年,帝國就亡了,大秦帝國從生到死不過15年。

和很多王朝的滅亡的原因一樣,權利對於民眾的榨取實在太過度了。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秦始皇所做的每一件事,修馳道,建長城,拆險阻,都是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還特別喜歡搞大建築,每滅一個國家,就要把人家的宮殿複製一個到咸陽,還有我們都知道的最大的一個工程秦始皇陵,動用了70萬人,真的是勞民傷財。

要花錢所以賦稅極重,更要命的是服勞役,每年都要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無償的為國家勞動。而且勞動紀律是非常嚴格的,條件特別差,很多人在服勞役的路上就因為不堪虐待,直接就在路邊的樹上上吊了,可想而知是有多殘酷。

有很多制度在秦時可以的,但是一旦成為秦帝國之後,規模變大了,就執行不下去了。

比方說陳勝吳廣,當時要求每年都要去邊關當兵三個月,延誤了就殺頭,因為疆域不大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等到變成秦帝國,疆域闊大,可之前的制度沒有變,陳勝吳廣算了算無論如何時絕對趕不到的,橫豎都是死,還不如起義拼一把。秦國用當年打天下的邏輯治天下,百姓的造反就是必然的。

要知道在秦末農民起義中,只有百姓揭竿而起,沒有官員加入其中,這是為什麼?因為百姓對於秦朝的官員實在太痛恨了,所有地方官全部被起義的百姓殺死。就算你願意投靠也不會接受你,當時官員要把秦朝的法律執行下去就必須是酷吏,百姓對官那真叫恨之入骨。

當年秦國變法崛起的邏輯,是靠掠奪外部來滋養內部,天下統一之後沒有了外部,這套邏輯就發生了問題,去掠奪誰呢?帝國只能掠奪百姓來滋養中央。這樣的統治肯定是不可持續的。大秦真可謂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法家變法的最終受益人是誰?

我們看看那些法家代表人物的下場,確實很有諷刺意味。

殺妻求將的吳起,自己異化成了一隻權利野獸,他在楚國變法風光一時,可當支援他的楚懷王一死,楚國的貴族直接在楚王的葬禮上把吳起射成了一隻刺蝟。

秦國商鞅當然也是鐵腕人物,變法成功之後,自己也成為了眾矢之的,復仇者殺掉了他的全家,他跑到一家客棧躲避,客棧主人卻說,你不能住,商鞅大人有規定,你沒有身份證,我給你住會被連坐。結果商鞅被抓住,車裂而死。

韓非子曾提醒秦王,說你誰都不能相信,任何人都自私有貪慾。秦王很聽話,不相信任何人,當然也包括他韓非子。秦王懷疑他是個間諜,於是把他投進了監獄,後來在獄中被李斯毒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誰從法家制度中受益了嗎?難道是百姓?當然不是。

為了統一天下,秦國百姓真是付出了血淚代價,統一之後,天下人都在秦制之下也是吃盡了苦頭。所以秦末起義的時候,人們高喊:“天下苦秦久矣”。

那秦始皇他們家在秦制中受益了嗎?最後的結果是秦始皇雖然風光無限,但是他的長子扶蘇被騙自殺,秦二世繼位之後,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殺死,最後他也被迫自殺,幫他奪得皇位的李斯被處以極刑,趙高被扶蘇的兒子子嬰殺了,子嬰又被項羽誅殺。秦始皇的後代全部被殺光,今天中國人的血液裡已經沒有他們秦家的基因了。

可以說商鞅變法的結果是所有人都輸了,他不在乎人民的福祉,只追求國家的強大,最終沒有任何人從中受益。

儒表法裡

秦朝滅亡之後,我們是不是有機會改變秦制走別的路呢?抱歉,並沒有。

秦始皇一直被後世罵為暴君,但是他發明的皇帝制度實在是太誘人了。所謂:“

百代皆行秦政制,萬年鹹用始皇心

”。所以漢代皇帝沒誰跳出來說要廢除帝制的,只是覺得這套制度有缺陷,需要修補。

法家的這套東西,是隻能做不能說的,必須要在意識形態上進行偽裝。

於是就有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這個人看上去就不像是會喜歡儒家思想的,因為他性格強悍,更像是秦始皇轉世。他東並朝鮮,西征大宛,南吞北越,北破匈奴,同時大興土木,也是搞的百姓啼飢號寒,各地造反,大漢王朝差一點就亡在他手裡。臨死前,下了輪臺罪己詔,向天下人做了書面檢討。

儒家倡導的可是民為貴,君為輕。君王如果不仁,臣子甚至可以起身推翻他的。儒家這種從道不從君的勁頭統治者怎麼會喜歡呢?可以說儒學與大一統專制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漢武帝怎麼會獨尊儒術呢?因為他所用的法家化了的儒學,是儒表法裡。

我們今天一提起儒家就會想到三綱五常。但三綱是漢武帝時期才被加上去的。儒家原來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個君,臣子才能像一個臣子。這多少有點權責對應和契約的意味。可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大臣在君王面前,兒子在父親面前,妻子在丈夫面前就只能服從,不得反抗。

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結合在了一起,保留了儒家以天命恐嚇君王的理論。地震天災,皇帝就要反省一下自己哪裡做得不對,對皇權有所約束。

但與此同時也把強化了皇帝的地位,皇帝是貫通天地的,是國家的心臟,任何人都必須無條件的服從。所以君可以不君,但臣不能不臣。權利變成了單向和絕對的。

這樣一來,皇權獲得了道德仁義的外衣,儘管有來自上天的約束,但一點都不妨礙皇權的實際運作。

話說漢元帝做太子的時候,看到父親漢宣帝經常使用嚴刑峻法,勸誡說我們老祖宗不是要求以儒治國嗎?您現在搞得都是些什麼?漢宣帝勃然大怒,你小子懂什麼,

我們老劉家的統治秘訣叫做“霸王道雜之”,表面上是孔子的王道,其實是秦始皇的霸道。

所以說,

漢代對秦製做了重大的升級,這個時候大一統專制制度才變得“剛柔並濟”,這也是漢代得以長久統治的重要原因。此後的中國政治發展邏輯,就都是儒表法裡。

解讀《簡讀中國史》3、為何中國打匈奴,卻把羅馬帝國搞沒了?

漢朝皇帝姓劉,羅馬皇帝姓什麼?

史學界通常把中華帝國被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秦漢帝國,隋唐帝國和明清帝國。

當時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是世界上唯二的兩個大帝國,所以人們總是拿他們兩相比較,挺有意思。

諸侯國秦與羅馬城邦的誕生時間僅僅相差了3年,秦用了500年吞併六國一統天下,羅馬用了700年,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秦漢帝國存在了441年,羅馬帝國存在503年,壽命很相近,領土大小也很相近,都是500萬平方公里左右。當時兩個沒有任何直接交往的大帝國,卻有這麼多的神同步,背後與一個大的歷史背景有關。就是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過度,造就了這兩個帝國。

之前我們就說過,鐵器普及,生產力上升,糧食產量增加,人口暴漲,各文明開始相互連線,為大一統帝國創造了先決條件。

秦漢與羅馬帝國的前身,在青銅時代都是文明邊緣的落後小國,中原各諸侯看秦國就是蠻夷土包子。歐洲文明的中心是希臘,當時希臘學者像是亞里士多德,甚至都不知道有羅馬這個鄉下的存在。

主導未來的新力量,總是在舊文明的邊緣才得以生長。他們一方面能夠接收到文明中心的輻射,另一方面自身的舊文明包袱還比較輕,所以在鐵器時代到來之後能夠最先完成轉型。

雖然歐亞大陸兩頭的兩大帝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更多。

有人可能會想,漢朝皇帝姓劉?那羅馬皇帝姓什麼?他們也是父子相傳一脈延續嗎?當然不是的,羅馬帝國全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它不是開國太祖槍桿子底下出政權打出來的,而是透過選舉選出來的,所以有能力的人理論上都可以成為羅馬皇帝。皇權是元老院授予某個人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君權繼承的問題。

另外,秦漢政府是一個大政府,政府機構對全國上下進行嚴密管理,而羅馬帝國是小政府狀態,對地方管理非常鬆散,中央政府主要就是個協調機構。

所以秦漢帝國在思想上高度統一,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書同文,車同軌。

羅馬帝國始終就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甚至一部通行於全國的法律都沒有。

正因如此,兩個帝國的性格與結構完全不一樣,東西方文明之後的命運也就截然不同。

很有趣的是,

羅馬帝國的崩潰竟然與漢武帝打擊匈奴有關。

兩個帝國之間是廣袤的歐亞大草原。生活在草原上的匈奴很強大,對秦漢帝國一直構成嚴重威脅,萬里長城就是為了抵禦匈奴。

到了漢武帝時期,我們才有能力打擊匈奴,像是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在中原的壓力之下,北匈奴向西遷徙。又在匈奴的壓力之下,西哥特人被迫進入羅馬境內,羅馬帝國招架不住西哥特人的大舉入侵,最終分裂,西羅馬滅亡。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羅馬帝國崩潰竟然是秦漢打擊匈奴的結果,這也算是世界歷史上的蝴蝶效應。

為何中華帝國能再次統一,而西方帝國不行?

在羅馬帝國被蠻族入侵的大致同一歷史時期,我們這邊也發生了所謂的“五胡亂華”,中國分裂成兩塊,北邊被蠻族佔領,南邊變成東晉與南朝,這和東西羅馬的局面很像。

可是結局卻完全不同,入侵了中國的蠻族,也就是所謂的五胡,後來被中國文明給同化了,中國在經歷了一個波動期之後,到了隋朝再次實現大統一。可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再也沒有恢復,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出現了一個個蠻族國家,最後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局面,歐洲小國林立。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中華帝國能再次統一?而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就不能重建?

之前我們說過中原文明處於封閉地貌之中,我們像是住在一個四合院裡,院子裡有兩條大河,長江,黃河,流向相同,衝擊平原連在一起,所以人口相對集中。

而歐洲大陸呢?海岸線曲折漫長,四處漏風,內部的高山大河還把大陸分為不同的地理單元,人們分散在各個區域裡。所以從地理上來看,歐洲就是沒有凝聚力的。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上期節目說的,

周秦之變讓中國人的基本生存邏輯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們擁有了國家觀、天下觀,出現國家認同,中國文明從此就具備了統一的內在基因,秦漢帝國的制度特點是高度的劃一,而反觀對面的羅馬帝國根本沒有形成中國意義上的統一,它骨子裡從來就沒有過統一的基因存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原因,是我們使用的象形文字。

中國文化保留了很多古文明的特質,比方說其他文明很早就從血緣社會進入到階級社會,但是我們一直緊密維繫血緣紐帶不散。其他文明很早就從祖先崇拜跨入到神靈崇拜,可我們就是一直供奉祖先。其他文明很早就開始採用拼音文字,而我們始終在使用象形文字。

還記得我們之前節目中提到的一句話麼:“

越古老的文化,越具有奠基性,決定性與穩定性。

拼音文字確實比象形文字後演,幾十個字母,很容易學習掌握,所以在以商業文明為主,需要充分交流的西方,拼音文字被快速推廣取代了象形文字。

可是拼音文字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極不穩定。書寫是靠發音拼寫而來,如果發音不同,書寫也就不同,根本無法統一。

而我們使用象形文字,就算溫州人、廣州人和山西人在一起誰也聽不懂誰說話,但是一寫字大家都認識。所以像中國這麼大領土,如此多樣的民族,在資訊和交通如此不發達的古代,還能保持長期的統一,中國象形文字功不可沒。

這一系列的原因就造成了東西方文明朝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