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在“飯圈”,粉絲為了給“愛豆”打榜,在社交媒體上“養號”的做法並不少見。有時,粉絲自己也稱其為“養耗”。簡而言之,一個人註冊了多個賬號,透過增加活躍度等方式使它們成為正常的賬號,當“養號”完成,即可為“愛豆”電影或音樂作品刷分打榜。同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粉絲的“養號”進入了圖書出版行業。他們在豆瓣上標記、評論圖書,影響圖書評分,已經引起行業不滿。

近日,一篇來自圖書編輯“貝塔減”的《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以下簡稱《編輯心聲》)的豆瓣日記,就使這一問題受到廣泛關注。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截至25日晚,《編輯心聲》一文在豆瓣上已有接近兩千人次轉發。

受到影響的書籍不僅包括“貝塔減”作為編輯新人負責的第一本書《記憶記憶》,還有下半年在國內新發行的《當我們在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鰻魚的旅行》《凡人之心》,以及包括“四大名著”系列和《格林童話》在內的經典作品等。

對此,11月24日傍晚,豆瓣官方賬號@豆瓣圖書發表宣告,將“嚴厲打擊任何‘養號’及組織行為”。次日下午,王一博工作室微博號@YIBO-OFFICIAL也作出了反對“養號刷分”、“評論注水”的迴應。

在這次豆瓣“養號”事件中,粉絲與豆瓣老使用者之間的矛盾再一次浮出水面。

那麼,為什麼粉絲們要千方百計在豆瓣“養號”?哪些圖書更易“淪為”粉絲“養號”的工具?粉絲的“養號”是怎樣傷害了編輯和讀者,又進一步影響了豆瓣的使用者生態?

撰文 | 實習生 汪天颺 新京報記者 肖舒妍

可複製的“養號”生產模式

11月23日13:09分,豆瓣使用者“。”(即圖書編輯“貝塔減”)一篇名為《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的豆瓣日記進入公眾視野並逐步發酵。該使用者實為負責俄羅斯詩人、作家瑪麗亞·斯捷潘諾娃(Мария Степанова)《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編輯心聲》一文指出,《記憶記憶》一書篇幅長達23萬字,光註釋就有200多個,這樣一部並不易讀的長篇小書,卻在11月20日——雙十一正式上架開售後的短短10天——一天之內多出了上百條標註“讀過”的點評。

在豆瓣使用者“。”看來,這些評論大多來自王一博粉絲們的養號,內容具有較高相似度,其中包括複製貼上豆瓣中關於此書的基本資訊和其他短評、萬金油式的籠統概括和書本內容並不相關的心得感悟。由下圖不難發現,充斥在《記憶記憶》一書下方的短評基本均複製了兩條最熱評論,或者僅以“不錯”、“好看”等萬金油式的語言進行評價。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豆瓣《記憶記憶》一書下的短評,多為複製粘帖的雷同評論。

實際上,粉絲“養號”的行為並不少見,在“飯圈”也常被稱作“養耗”。

在豆瓣,除《記憶記憶》之外,還有不少書成為了這些粉絲養號的前線陣地。粉絲們選擇的書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出現在豆瓣主頁推薦榜單中的作品,《記憶記憶》即屬於這一類。根據豆瓣使用者@燕仰(Durham)整理的“被飯圈用來養號的那些作品”,粉絲用來養號的作品還包括今年下半年出版的《凡人之心》《鰻魚的旅行》《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以及《夜晚的潛水艇》等。

另一類則大多為耳熟能詳的作品,比如經典的“四大名著”、《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以及日本懸疑暢銷書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等。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豆瓣《鰻魚的旅行》一書下的短評,可適用於任何一本書。

《編輯心聲》文章發出後,微博“王一博超話”中的部分粉絲建議“養號”時應儘量避免文藝小眾的作品,而更多著眼於這類更為經典的書目,此外也包括呼籲去給自己真正看過的書影音評分。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粉絲透過豆瓣號給各類書影音作品打分是為了讓賬戶獲得更高的“權重”。

何為權重?根據趙麗穎粉絲所發帖“‘關於豆瓣’【折角符號】穎豆軍”,只有獲得一定權重的使用者的評分才有效,且評論不會被摺疊。而使用者註冊年齡、活躍程度以及有效程度直接影響使用者權重,類似的內容也出現在“易烊千璽·封閉貨車”豆瓣小組中。

因此,基於對豆瓣權重的認知,大量粉絲群體開始養號以便在偶像發表作品時釋出有效的評分與評論。一套豆瓣養號“教程”也相繼在微博超話社群、豆瓣小組等粉絲平臺傳播開來,粉絲們也建立起了相關群組。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微博使用者@趙麗穎豆瓣基地,趙麗穎超話。

這類養號教程大多強調將豆瓣賬號打造成“路人屬性”,即在取名、頭像和“養號”期間發表的內容中不帶粉絲屬性。粉絲“養號”的評論內容則使用模式化的語言,大多來自粉絲群的統一輸出,並常複製貼上其他短評和豆瓣書籍頁面的基礎資訊,相似性較高。

此外,“養號”注重每天、每週的堅持,即在粉絲群中一般設定每天或者每週評價幾部作品的要求,也鼓勵髮長評。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豆瓣某粉絲的批次打分。

“養號”:粉絲表達與公眾隱憂

粉絲“養號”,主要是為了推廣偶像作品、控評以及“反黑”。大部分養號的註冊及活躍時間直接受到其偶像新作品釋出時間的影響,一般稍早於後者,以便在作品需要“安利”和“控評”的時候成為權重較高的有效號。

此外,粉絲群體內部也有“反黑”的集體性話語。在一些粉絲看來,這類在豆瓣對其偶像打一星的評分,和對偶像本身的過激的負面評價的使用者可能來自與其偶像具有競爭關係的其他流量粉絲之手,也有可能來自出於惡意的營銷號等。比如上圖中的應援話術:“豆瓣影評黑子水軍肆意橫行,對電影惡意刷一星,甚至未上映就開刷差評,試圖拉低電影口碑!楚喬傳,密戰下皆是如此!希望蟲子們真正動起來,為即將上映的女兒國出份力”。各路流量粉絲之間的矛盾也摻雜於其中。

因此在《記憶記憶》編輯發聲之後,微博“王一博超話社群”中也出現各種不同的迴應聲音,粉絲在表示對《記憶記憶》編輯歉意的同時也包括這類“反黑”訴求的表達。同時,也有粉絲認為新出現在《記憶記憶》此書短評中打一星的行為更有可能是來自他人“嫁禍”王一博粉絲群體的行為。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粉絲內部為了不為偶像“招黑”,也會試圖採取最好的方式解決爭議。比如在《記憶記憶》編輯發聲之後,部分粉絲也對一些王一博粉絲站的不恰當迴應作出負面反饋。比如也有粉絲對關於微博使用者“@王一博奶宣站”釋出的“不要與之申辯,也不要盲目道歉,亦不要擴散類似話題”等話術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類似“不要盲目道歉”的話術存在冒犯非粉絲群體的可能。

《記憶記憶》一書的編輯“貝塔減”則在11月24日針對粉絲的道歉作出說明:

“以下是我的回覆:我相信你的真誠和歉意,也知道粉絲和豆瓣真實使用者當然會有重合。只是當粉絲這個模糊而流動的概念,在缺乏有效力約束的管控核心時發起活動,個人是否真的可以收拾一群群的爛攤子?”

而微博不少網友也發表了各自的態度,粉絲之外的群體基本均反對、抵制豆瓣養號之行為,認為“流量”粉絲豆瓣養號的行為實則衝擊了豆瓣社群的公共規則以及由“小眾”、“冷門”文藝愛好者建立起來的網路“社會契約”。更有微博使用者@譯藝的意義表達了粉絲養號根本性的隱憂——即便粉絲不在其他與其偶像無關的作品中進行“養號式”的評論和打分,但其出於“保護”偶像的目的是否“擠壓非粉絲的表達”,依然值得考量。

直至11月25日下午五點,豆瓣中《記憶記憶》一書的評分由11月24日傍晚的8。7分升至9。2分,並佔據“豆瓣讀書”實時熱門書影音榜單的第一位,並有377人標記“讀過”。但顯示的223條短評中依然存在不少“注水”的評論,和複製貼上的內容。

此外,也出現了針對實時熱點的評論。對《記憶記憶》一書的打分和評論儼然成為了發表個人對這一公眾事件觀點的輿論場,進一步沖淡了針對《記憶記憶》一書本身具有參考價值的評分與評論。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豆瓣《記憶記憶》一書的短評節選。

作為“養號”及其爭端發酵場所的豆瓣

粉絲養號的行為並不少見,也不侷限於豆瓣,但豆瓣對於粉絲而言確有獨特的價值。不同於海外存在“IMDb”“Rotten Tomatoes”“Metacritic”和“Goodreads”等多種評分評論網站,國內少有可信度能與豆瓣匹敵的評分平臺。

瘋狂“養號”的飯圈,這一次激怒了圖書行業

豆瓣一使用者在其《流量明星粉絲豆瓣養號刷分》一文中強調了豆瓣評分的重要性,來自劉詩詩超話。

學者高佳雨和王聰豔將豆瓣歸為“虛擬社群”中的“興趣社群”,興趣在豆瓣成為了構成小社群的“黏合劑”,同時也建構起以“基於自我個性和興趣偏好”的集體認同。興趣的多樣性以及這一網路社群結合模式,同時使得豆瓣頁成為了小眾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對於一部分豆瓣使用者而言,豆瓣為其提供了一方不同於其他社交媒體的淨土,並賦予了文藝情懷,使“知識青年”們獲得集體認同感。

其中,“豆瓣讀書”更是成為了閱讀愛好者們圍繞某一本書各抒己見的討論平臺。因此在“豆瓣讀書”,基於對某一本書內容、觀點的探討形成的社群,不可避免地與粉絲養號單一化的評價模式形成了對立。為養號而評價的模式消弭了原本可以形成對話的文化社群。即便粉絲給書目打了高分,依然沖淡了編輯和其他讀者找到真正有價值的評論和志同道合好友的可能。

而根據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曾慶香教授的研究,“飯圈”構建身份認同本身也有其邏輯,其中包括“將偶像或群體目標分級進階,讓群體目標像偶像事業一樣,成為一級級臺階,讓群體全員參與打造資料,使成為活動的‘觀看的參與者’。”在此,“豆瓣讀書”使用者和“流量”粉絲之間的認同邏輯出現分歧,而這一分歧也直接導致了其對評價體系採取的不同理解和行動。

“飯圈”讓圈內群體全員參與打造資料、幫助偶像實現上升的邏輯原本沒錯,只是粉絲表達愛意的方式,但錯的是“養號”等行為造成了虛假評分,並強勢入侵了另一種邏輯的生存空間。豆瓣平臺本身早已意識到大量粉絲湧入對其使用者生態造成的影響,與水軍的博弈也已長達近15年之久。此前豆瓣就已經透過增加“摺疊短評機制”來防止水軍刷屏。本身根據不同豆瓣賬戶的註冊時間、活躍程度對其評價進行“權重”,也是對抗水軍的方式之一。

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增的權重又催生了粉絲的“養號”行為,反而將無效的評論範圍進一步擴大。在可以想見的未來,豆瓣平臺、豆瓣原生使用者和流量粉絲的鬥爭還會繼續。哪怕豆瓣進一步完善鑑別水軍、防止養號的措施,只要“飯圈”的根本邏輯不改變,系統的更新就永遠跑不過粉絲的愛。

參考資料:

1。貝塔減:《來自一個編輯的心聲:王一博的粉圈,請你們離我的書遠一點!!!》

2。高佳雨、王聰豔《虛擬社群趣緣群體的身份認同研究》,《傳媒論壇》2019年第2卷第14期,第158-160頁。

3。梁育浩:《豆瓣網社會化閱讀平臺的發展研究》,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30日。

撰文 | 汪天颺、肖舒妍

編輯 | 羅東、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