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對人身奧秘的點化,弄通了心與存在的關係!

作者:熊厚音

1、五莊觀唐僧已經吃過“草還丹”了,貌似他已經有丹,為何明心見性還不見突顯?

(“草還丹”那是外在的環境條件,而“明心見性”那是修煉者內在的修為成績,環境條件決定了大的發展方向,修為成績則反映了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品德。所以修煉並不是要在長壽或功能上確定什麼,而是要在精神體驗上有足夠的經歷,修煉的經歷多了就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無為而無不為”,也就不會在失德的方向上越走越遠。唐僧這個形像也真實的反映了修煉者由一個肉眼凡胎轉變成為一個聖人的全部的歷程。他沒功夫是真的,說他是“聖僧”卻是假的,因為假的是由“真的存在”確定的,所以看了《西遊記》就應該堅信自己也是可以修成聖人的,只要你有聖人的那份情懷與意志,其他的就交由“真的存在”來決定自己這假性的變化。)

《西遊記》對人身奧秘的點化,弄通了心與存在的關係!

2、行者在此回中給菩薩面子,一聽豬八戒提菩薩就不再打他了。為何唐僧驅逐孫悟空時卻不記得菩薩?

(唐僧是肉眼凡胎的人,是人就是道天地人“四大之一”,所以人的存在註定要形成“以人為本”的思想來完成“萬物與我為一”的這個“天人合一”實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者關係中人直接面對的是“地”。一開始“地”就沒有給人具體形象,所以人從大地獲得的成長之益比從大地獲得的畏懼要多,人類形容大地就象母親,這就是莊子所說的“愛其使其形者也”。每一個獨立的自然人從天地那兒所繼承的“天性”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自大”是潛意識賦予的神聖衝動,唐僧也不例外地被這種神聖衝昏了頭腦,他怎會面對行者而想起菩薩呢?孫悟空就不同了,他是天地精華孕育出來的靈異之物,當然知道如何反映主觀與客觀的關係。肉眼凡胎的人如果無為了,其反應也就象孫悟空一樣猴精猴精的,不會象唐僧那樣認死理一條衚衕走到底。)

3、《西遊記》中為何給予孫悟空生殺予奪的權柄和法能?此回開篇為何說“金順木訓成正果,心猿木母合丹元”?

(孫悟空是天生的,代表了天地對人類的期望,他的成長經歷不是人可比擬的,卻形象地描述了人的生命形態中所具備的一個可以被順化的神奇角色,“金順”的意義即在此,只要修煉者無為而治身天下,孫悟空這個金就順理成章地能駕馭好生命這個系統。故事中玉皇大帝一直都順著太白金星和各位神仙的提議一步一步地成就了“齊天大聖”,不是各位大仙沒有前識之明,而是提供一定的客觀環境允其成長罷了。給予孫悟空生殺予奪的權柄和法能就如同給了人與造物具備同等的創造力和破壞力一樣,使天下唯大的人能夠發展到今天這個獨有地球的面貌。如果人還想繼續向前發展,那就要與孫悟空的德能形成一體,這也是修煉的意義。豬八戒就不同了,他需要“訓”,因為他畢竟代表了人的父系遺傳,是人肉體的基礎因素,不經訓化,不與先天的因素孫悟空化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丹元”,是難以成就正果的。)

4、此回中“信”與“德”的關係是如何演繹的?

(白龍馬說孫悟空是個有仁有義人,開篇也說“義結孔懷,法歸本性”,孫悟空的寬大胸懷是由他的義氣決定的,一日為師,“身回水簾洞,心逐取經僧”。他保唐僧無怨無悔這也是現代修煉者很難理解之處。仁義之道,以信為基,豬八戒一開始不說實話,孫悟空的仁義之心也沒辦法表達出來,不跟八戒去救師父。實際上孫悟空是心知肚明的,知道唐僧的情況不妙。“那師父步步有難,處處該災,你趁早告訴我”,這即是孫悟空德的體現,事情的本來面貌修煉者的客觀意識是感覺得到的,孫悟空不象豬八戒那樣師父一有事就要散夥回“高老莊”,所以豬八戒實話了,這“信”和“德”才能形成一體成為克服一切魔障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