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離群索居的經歷告訴我:生而為人,就要生活在人群中

現在社會上盛行一種“宅文化”,有很多的人開始離群索居,不和外界接觸,也沒有朋友,也不和別人說話,我覺得這是社會發展的倒置。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作為群居動物,如果我們長期不與外界接觸,就會脫離這個社會,生活沒了色彩。

我有過八年離群索居的親身經歷,重歸社會以後,我暗下決心:

哪怕我要飯,也別再脫離群體,那種日子再也不想再過一回了。

8年離群索居的經歷告訴我:生而為人,就要生活在人群中

離開人群,我們就丟失了安全感

1998年,我和老公雙雙下崗,選擇了到農村去創業。在農村承包了一片土地,整個山谷只有我們兩個人(後來有了我們的女兒),最近的鄰居距離我們有500米。

每天我們除了幹活,面對的就是大山,我每天晚上都不敢睡覺,房前跑過一隻耗子我也會聽到響動,因為整夜我的耳朵都是豎著的,一直到天矇矇亮,我才會踏實地睡一會兒。

那時候我們自己家挖了一個很深的水井,需要靠水泵泵水,可是我們的水泵丟了三四個,晚上我們即便聽到聲音也不敢出去制止,有一回,我們聽到有人在推我們的三輪車,我老公要出去,被我死死地抓住,說什麼也不肯放他出去,我怕他受到傷害。可以說,那時候心虛的不是賊,而是我們,因為我們勢單力薄。

為了壯膽,我們買了兩條狗,狗的警覺性是很強的,那時候夜裡會有人到山上去盜伐樹木,我們家的狗就叫個不停,反覆幾次,在一天的清晨,我們發現我們家的狗口吐白沫已經不行了,盜樹賊給它吃了毒藥。

在這之後的好些年,我還是會在睡夢中驚醒,以為自己還在那個靜謐的山角,那種孤零零的恐懼已經在我的心中打下了烙印。

8年離群索居的經歷告訴我:生而為人,就要生活在人群中

離開人群,我們就落後了社會

旁人無法想象,我們夫妻在90年代末,還過著沒電的日子,由於我們家距離村莊太遠,自己架設的線路經常發生故障,有很長時間,我們的電只能點一盞白熾燈,電視、電飯鍋都不能用,每天勞動過後,我們就靠書本、報紙瞭解我們不知道的“人間”。

平日難得裡見到一個人,我們的言語也越來越少,偶爾和別人交流,就會手足無措。

至於我們穿的衣服,都是親戚朋友淘汰下來的衣服,偶爾回到城市,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的衣著簡直就是和城市格格不入。

記得那時候剛剛盛行用手比v的手勢,有一回過年,我們回到婆婆家,小侄女不停的向我比出這個手勢,我還以為她在罵我,給我委屈的不行。

由於交通不方便、資訊不方便,我們和我的同學同事們幾乎斷了聯絡,直到今天,我們夫妻倆也好像是沒上過學的人,從來沒有過同學會。

離群索居就意味著我們和社會進行了隔絕,無法得知社會最新的變化,更無法跟上社會形勢,和別人交流也產生了障礙。

8年離群索居的經歷告訴我:生而為人,就要生活在人群中

離開人群,我們會產生心理問題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動物,用語言交流是我們重要的溝通手段。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隻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也就是說生而為人,不僅是為自己生活,也有著傳承人類文化與文明基因的義務。

而語言不僅是將人類從自然中分離和超薄出來的一種驅動性力量,也是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的一種決定因素,也正是由於語言,人類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理性動物”。

我們離群索居,缺少了和別人的交流,讓內心的鬱悶無處排遣,也讓我們的思想落後於社會,而同時衍生的自卑更讓我們羞於表達,長此以往我們就會用極端的方式表達我們內心的孤寂。

在那段時間裡,我和老公成了相互攻擊的物件,對方成了所有不如意的排洩口,焦躁的情緒時刻瀰漫在我們的心中,吵架成了我們的家常便飯,更有甚者直接動手,用武力去宣洩內心的煩惱。

我們對迴歸社會產生了恐懼,又不願意繼續孤寂的生活,在很長一段時間呢,我甚至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也曾經一次次拿起農藥,想告別沒有色彩的生活。

根據心理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孤獨對於人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不亞於吸菸和肥胖,它能夠改變內分泌,還能夠削弱意志力,加速人體衰老,甚至還能引起抑鬱症、失眠症、阿爾茲海默氏症等多種疾病。

8年離群索居的經歷告訴我:生而為人,就要生活在人群中

結語: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來,一個人如果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沒有朋友,不和別人說話,日復一日過這種生活是“百害而無一利”。

對於現在“宅文化”的盛行,我一直感到非常不解,這是一種社會的退步,它會讓生活更頹廢。

人類的發展史就能告訴我們,群體統一的行動才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本形式,人只有參加社會活動,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精彩。

綜上所述,生而為人,就是群居動物,我們必須生活在社會中,和社會產生交集,才能讓自己體會到人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