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前赤壁賦》|密集解析(值得收藏)

宋神宗元豐二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他給皇帝寫的謝恩表裡有一句話讓人抓住了把柄,說他譏諷新黨以及新黨背後的皇帝,御史臺的官員檢索了他的全部詩文,又從裡面找到大量疑似攻擊新政的句子,於是蘇軾在元豐二年七月被捕,期間遭遇了刑訊逼供。

漢代的御史臺院子當中的大樹上曾經棲息著成群的烏鴉,所以御史臺也稱烏臺

蘇軾的這個事件史稱烏臺詩案

。後來這件事越鬧越大,有種收不住場的感覺,直到本年臘月底宋神宗親自出面,終結了烏臺詩案。

蘇軾《前赤壁賦》|密集解析(值得收藏)

處理的結果是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差不多相當於我們今天從領導崗位被降為科員使用,沒有實際的行政權力

。微薄的工資不夠養家餬口,所以他在黃州東門外的坡地上開荒耕種,

給自己取了個號,叫東坡居士

,後世稱他為蘇東坡。黃州生涯是蘇東坡的人生谷底了,但是他在這裡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像寒食詩、念奴嬌、前後赤壁賦,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歷史上黃岡市出過九百多名進士。

在黃州城外臨江處有一座山,山體崖石呈赤赭色,陡峭如刀削壁立,所以稱赤壁。

蘇東坡在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曾兩次來赤壁遊玩,他寫了兩篇赤壁賦。下面是他七月寫的這一篇,也稱

《前赤壁賦》

名勝之所以不朽是因為它被賦予了人文精神,赤壁賦算是蘇東坡的代表作之一了,很多大書法家都有相關的書法作品。像趙孟、文徵明、祝枝山,他們的作品質量是相當高。蘇東坡本人也有書寫過這篇賦文。

蘇軾《前赤壁賦》|密集解析(值得收藏)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每個月的初一稱為朔,朔字左邊半邊屰(nì),其實就是魂魄的魄,是指月亮剛剛開始出現的微光。朔就是指月亮剛剛從黑暗中復明。每個月的望日就是指十五,就是月亮呈現滿月狀態的這一天。為什麼滿月非要用望字呢?《左傳·桓公三年》這一年七月發生了日食,在這條內容下面孔穎達有一條註文: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為弦,全照乃成望。就是說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需要靠太陽光照射它才會發光。太陽光照亮月球半邊稱為弦,太陽光將月球完全照亮稱為望。這個望指日月相對,不是指我們用眼睛望月亮。

望,指七月十五,既望,就是望日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六。既,就是極盡,也就是完滿狀態達到了極點,再往後就要開始缺了。

元豐五年秋天,壬戌年七月十六。也就是公元1082年8月12日,蘇東坡跟朋友一起來到黃州赤壁遊玩,此時就是他寫完寒食詩四個月之後。蘇子,蘇東坡的自稱。赤壁就聳立在江邊,所以泛舟遊於赤壁之下。他們遊覽的是黃州赤壁,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使赤壁這個地名傳於後世,但是當年赤壁鏖兵的真實地理位置,歷代以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因為湖北有好多赤壁,所以有的說是武昌赤壁,有的說是蒲圻縣的赤壁,也有說是黃州赤壁,還有說在武漢蔡甸區的漢水附近。1998年蒲圻縣乾脆直接更名為赤壁市,所以我們今天會看到湖北省咸寧市有一個城市就叫赤壁市。

黃州赤壁雖然不能絕對認定這就是赤壁鏖兵之處,但是黃州赤壁的歷史文化色彩那是特別濃厚,晚唐大詩人杜牧曾擔任黃州刺史,他在江邊撿到一隻古代的戟,他認真觀察了一陣子,以此為主題寫了一首著名的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認為黃州赤壁就是三國古戰場,他還寫了好幾首詩來確認這件事情,而他爺爺杜佑卻認為蒲圻縣的赤壁才是古戰場。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這是泛舟於大江之上的體驗,徐,緩慢,興,湧起。清涼的微風在江面上陣陣吹拂,水面上波瀾不起沒有浪花。清風徐來,很能代表一種寧靜致遠的心境。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舉酒屬客是當時勸酒的情形,屬通囑,舉起酒杯對客人進行勸酒。明月之詩,窈窕之章,就是指《詩經·陳風·月出》這一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俏兮。其實就是一位美人在月光下徘徊的情況。

蘇東坡和客人泛舟在大江之上,頻頻舉杯勸酒,吟誦著詩經裡面關於月出的篇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少焉,一會的意思。月亮從赤壁山後面緩緩升起,逐漸照亮了整個江面,月亮在夜空中緩緩執行在鬥牛兩個星宿之間移動,眾星拱照,明月橫空,天上的景色非常優美。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白露是秋天的一個自然特徵,《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是說細密的水氣凝結成微小的露珠,就橫曳在這大江之上。蘇東坡跟幾個客人在舟中飲酒,被這瀰漫無際的霧氣所包圍,眼看著被月亮照亮的江水向前方無盡盪漾,直到天空的邊際與天相接,幾個人駕著一葉扁舟在水面上飄浮著,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越過蒼茫萬頃的江面。感受著無邊無際的江面造成的心曠神怡。

一葦,指小舟。《詩經》:誰渭河廣,一葦杭之。就是小舟渡河的意思。後來佛家也有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傳說,所以這裡的縱一葦之所如是很有儒家和佛家意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