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宋皇帝年號一兩年就換一個,而到明清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呢?

年號是古代帝王為區別上一任皇帝,依據自己的思想起的,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是用來標記年份的。自先秦至漢初年是沒有年號的,漢武帝繼位時首創年號“建元”,這一傳統逐漸形成制度。

為何唐宋皇帝年號一兩年就換一個,而到明清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呢?

古代歷代帝皇每每遇到天災、內憂、外患或者是祥瑞之兆之時,一般都會更改年號。有的皇帝終身僅有一個年號而有的皇帝多達十幾個年號。譬如:漢武帝擁有11個年號, 唐高宗14個, 武則天多達18個。另外,皇帝登基時也會使用前朝皇帝的年號,比如:五代時期 後梁的“ 乾化”年號、 後晉的“ 天福”年號、 後周的“ 顯德”年號。

為何唐宋皇帝年號一兩年就換一個,而到明清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呢?

與之形成差異的是,明清兩朝的皇帝在位期間一般只用一個年號,當然除了復辟政變的明英宗和稱帝改元的皇太極,那麼,為何會突然出現這種現象呢?

這種變化源於明朝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此後帝王效仿為之。儒家思想認為新帝繼位必須要封禪、改正朔、易服色,自漢武帝之後的帝王就深受影響,十分崇尚改元。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便不再進行封禪,即使出巡經過泰山也不封禪只是祭祀,此後皇帝都效仿之。關於改正朔、易服色,自唐戰亂後便擱置了。

為何唐宋皇帝年號一兩年就換一個,而到明清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呢?

唐代之前的皇帝都會有受尊號的傳統,在唐朝時期形成制度化,在宋朝時期到達興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明確提出不受尊號,只保留死後的諡號。而清朝入關前的皇帝是受尊號的,但入關後便不再接受了。譬如:康熙四次拒絕了大臣要為其上尊號的奏請。

為何唐宋皇帝年號一兩年就換一個,而到明清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呢?

明太祖堅決不接受祥瑞,後代皇帝即使有受祥瑞的,也只是私下娛樂,並不會因此昭告天下、改元封禪。當皇帝不再封禪、受尊號、受祥瑞的時候,那麼最直接的改元動機也就沒有了。